●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教师进修学校 朱 鹏
史料阅读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教材、兴趣、教师等方面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近年来,史料教学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甚至也影响着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如统编初中历史教材除了正文外,还在课文辅助系统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而七至九年级学生(12—16岁)由于阅读时间、经验和水平的制约,存在着极大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史料阅读障碍。因此,进行史料教学的前提必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呢?笔者结合统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的教学实践,就此问题谈一谈个人看法。
史料阅读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统编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课文正文的基础上增设了“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当然还包括了诸多的图片资料。所以,教师要把教材作为重要的阅读材料,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课本为中心,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要求他们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
教师可根据教材中不同的史料呈现方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无论是文字类史料,还是图片、历史地图、图表数据等史料,都有一定的阅读范式。首先,读懂史料,即通过泛读、识读,初步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其次,研习史料,即在泛读、识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把史料置于历史情景中去理解、分析、批判、质疑,寻找史料中呈现的历史事实,抓住史料中的论点,找出历史证据。最后,归纳概括,即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看法。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自然有所提升,这样,史料教学才有实施的基础。
如《古代日本》一课中,教材提供了诸多的文字类、图片类史料。如教材第52页的“相关史事”中两则文言材料。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仍需要教师的适当解释,才能读懂这两则材料,在此基础上辨析、探讨“倭”的本义和延伸之义。同时,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正文内容合作探究:史料的运用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后自然得出结论。教师只有教会学生掌握史料阅读的方法,才能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随着考试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分值较低,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降低。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也越来越显著”。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以兴趣为抓手,根据教学内容引用史料激活课堂,让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内驱力,以此提高史料阅读能力。
1.激趣——明确主题立意。
统编教材在每一课题下呈现若干子目录,体现的是学习的要点。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课标,明确课文的主题立意,也就是让历史课有“课魂”的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古代日本》一课,有“6世纪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三个子目,课标要求是“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从行为动词看,课标用的是“知道”“初步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简单地讲述,照本宣科,就会导致学生只会考试,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事实上,学生对日本的历史颇有兴趣,但他们对日本的兴趣只停留在“戏说”上。如何通过史料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日本的民族特性,感受日本的发展,以史为鉴呢?为此,笔者确立本课的主题立意“从大化改新的善于学习到武士道精神的形成,感受日本的民族特性”,以“日本向我们走来”为主题,根据教材的三个子目,对应设计三个学习模块。
追根溯源,日本是怎么来的?
学习模仿,大化改新学了什么?
忠诚勇猛,武士为天皇效忠吗?
这一主题立意从“人”的角度进行学习,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习模块的追问,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追问——情境创设,精心设问。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客观存在,通过史料创设“观史如身在其中”的情境,再现历史。在历史情境中依托史料帮助学生抵达历史现场,使学生在史料阅读中学会解读历史信息,获取历史信息,以旁观者的视角认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情境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追问、思考、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课围绕“日本的民族特性”主题立意,创设了三个情境。
情境一 一群来自东方的学生。
呈现史料
问题一 根据两则材料判断大船上的这些学生来自哪里?
学生:日本。
学习模块一 追根溯源,日本是怎么来的?
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第一子目的材料,使学生对早期日本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问题二 这群来自东方的学生为什么要来到唐朝?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第二子目的材料,得出大化改新的背景。接着进行分析:唐朝的繁盛吸引了日本人。频繁的使节派遣、留学生说明了日本迫切希望学习先进的文明。
过渡 这群学生如此主动、迫切地希望学习唐朝的先进东西,那么,他们在唐朝的学习一定是非常勤奋的。他们学到些什么呢?
情境二 一群勤奋的学生。
呈现史料
①《唐朝三省六部官制图》与《大化改新时日本官制图》。
②废除贵族对土地和农民的私有,转为国有。国家按人口对六岁以上的公民分配土地,使农民获得了渴望的土地。获得土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改新之诏》
③《汉字、草书体与平假名的对应图》。
④《唐朝服饰和日本和服图》。
学习模块二 学习模仿,大化改新学了什么?
问题三 大化改新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 体现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容有:日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和模仿唐朝。
问题四 结合上述材料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认识到一个国家、民族甚至个人只要善于学习,才能顺应历史。
情境三 一个巨大的变化。
问题五 设想一下,经历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是怎样的状况?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日本社会又是怎样的状况?
呈现史料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三世一身法》
问题六 从材料中指出日本的土地制度发生怎样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 日本土地制度变化,封建庄园形成和武士集团出现。
学习模块三 忠诚勇猛,武士为天皇效忠吗?
呈现史料
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
武士道,或者说武士道精神,原本是一种制度、一个阶层的行为准则,后来逐渐演变成道德教育、国民信仰,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内核。
引导学生分析 武士道精神的形成,理解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武士道精神。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史料阅读中,学会从历史信息中得出自己的判断,从史料阅读中认识到日本民族的特性,培养了史证意识。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看得懂(会阅读)、记得住(能理解)、学得会(会应用)、考得好(有能力)对教师是一个挑战。
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学生的特点,选择的史料难度要与所任班级的学生学情特点相符;选择的史料要由易到难,呈现递进式特点以利于学生阅读;史料的选择要与原有的知识有一定联系,让学生对学习新知有兴趣。如教师在本课教学的导入环节呈现了以下内容,使学生马上想到历史上的日本和中国的诸多联系,从而自然过渡到“日本向我们走来”的新课教学。
其次,教师要盘活课本。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外,还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与本课相关的一些教学活动。如本课中关于武士道精神的认识,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信息,阅读相关史料,促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在课堂上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开展辩论活动。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收集材料,寻找论据,形成自己的推理和论点,促进史料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此一来,课本知识就不再是死的知识,而是生动的历史,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理解历史后的学习,从而提升了历史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要注重史料积累。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要养成平时收集史料的习惯。除了阅读前沿的史学成果外,还可以阅读一些史学理论、史料教学方面的书籍。
史料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最终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