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芹
(沧州市人民医院 河北沧州 061000)
护理不良事件即临床护理与医疗操作期间因人为或客观因素导致纠纷事故,其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诊疗结果[1]。对护理期间的不良事件进行规范管理能够确定事件原因,进而针对性改进,制定预防措施,保证护理质量。为此,临床建议针对不良事件实行护理干预。本研究主体为80 例住院患者,旨在探究集束化管理的作用,现进行如下报告。
A 组研究主体为2019 年7 月-2019 年9 月来院治疗的42 例住院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1-84岁,平均(41.26±1.35)岁。B 组研究主体为2019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来院治疗的38 例住院患者,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2-86岁,平均(41.98±1.45)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差异(P >0.05)。
A 组行常规管理,遵医嘱行护理服务,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调整护理计划,发生不良事件后上报护士长,护士长根据事件性质上报护理部,并组织科内人员讨论,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定期开展安全警示教育。B 组行集束化管理:
1.2.1 成立护理小组
成立护理小组,组长为护士长,组员为专科护士与护理专家。依据护理常规对患者实施护理,组内成员每周进行1 次护理质量分析会,分析本周的护理工作,找出护理隐患,给出整改方案。
1.2.2 完善上报机制
发现不良事件后立即通过医院内网不良事件系统上报,简化报告流程,组内成员均可于内网直接上报不良事件,完成事件初稿填写,护士长审核初稿,同时组织发生不良事件的成员进行现场还原,完善事件经过。科系护士长参加科室组织的不良事件讨论会,所有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找出事件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事件发生一周内组织科内护士进行培训,使其具备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及护理不良事件处理能力。
1.2.3 召开总结会
护理部每月召开1 次总结会,整理本月上报的不良事件,对其行定性分析,筛查护理隐患,明确护理重点与难点,给出解决建议,同时拟定护理安全警示报告单,明确列出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守则,不定期抽查其执行情况。
观察漏用/错用药物、跌倒/坠床、导管脱落、烫伤、提前拔针、轮椅滑脱、输血错误与院内压疮等不良事件;利用自制问卷评价行为规范执行率,包括个人仪表、护理操作、护理用语等细则,共100 分,高于85 分即严格执行,60-85 分即基本执行,低于60分即未执行。
利用SPSS 20.0 软件,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s)分别行卡方和t 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 组的不良事件几率为26.19%,B 组为7.89%,差异对比显著(P <0.05),见表1。
表1 对比不良事件几率[n/%]
A 组的行为规范执行率为78.57%,B 组为94.74%,B 组明显高于A 组(P <0.05),见表2。
表2 对比行为规范执行率[n/%]
住院患者在护理全程易发生不良事件,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的可行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此外,护理期间的不良事件是导致护患纠纷的首要原因,对医院的社会形象与医疗质量具有负面影响。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不具备高超的护理技能、缺乏临床经验和服务意识[3]。为此,需对其进行全面性管理。本研究中选用集束化管理,其通过护理小组的安全管理机制筛查护理风险因素,并简化上报流程,使用信息化平台,可提高上报效率,及时处理不良事件[4]。奖惩并济的上报制度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主动规范护理行为,定期召开总结会利于管理方案的不断优化,可及时解决安全隐患,预估潜在风险,进而降低护患纠纷率,避免严重的医疗纠纷[5]。
本研究结果中,A 组的不良事件几率(26.19%)高于B 组(7.89%);行为规范执行率(78.57%)低于B 组(94.74%)(P<0.05)。说明集束化管理可预防不良事件,其利用持续改进模式定期总结护理实施情况,进而筛查高危因素,制定解决措施,可保证护理安全。此外,集束化管理可规范护理人员行为,提高其自主服务意识,使其规范化使用护理用语,注重个人仪表,标准化执行护理操作,可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