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CT扫描在颅脑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2020-06-16 09:41钟亚鼎汪洁唐星
安徽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低剂量复查颅脑

钟亚鼎,汪洁,唐星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 合肥230022

随着CT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又不影响图像质量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话题。针对颅脑术后病人,尤其是颅脑损伤术后病人,定期CT复查对促进病情转归,改善预后是有必要的[1],但常规剂量CT对复查病人辐损伤危害较大。因此,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辐射剂量显得尤为重要[2~3]。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剂量头颅CT扫描在颅脑术后复查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行颅脑术(包括颅内占位、颅内出血及颅脑外伤等)后复查病人7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4例,男女比例为7∶11,年龄范围为6~86岁(平均49岁)。病人或其近亲属对所受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扫描方式采用GE Br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病人仰卧位,头先进,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行头颅轴位CT扫描。探测器宽度20 mm。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24例,扫描参数(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第1组:120 kV、300 mA,第2组:120 kV、200 mA,第3组:120 kV、160 mA。旋转时间均为1.0 s/r,扫描范围颅顶至颅底,采用标准重建法进行重建。检查完成后,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e,DLP)、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CTDI)。

1.3图像质量评估将所得图像传至PACS工作站,由两名CT诊断组副主任医师独立阅片,并对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参考评分标准如下:①噪声小,灰白质分界清晰(4分);②噪声小,灰白质分界较清(3分);③噪声较大,灰白质分界欠清,但不影响诊断(2分);④噪声大,灰白质分界模糊,影响诊断(1分)。对有争议的图像,则由第3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进行研究资料分析。观测资料中的计量数据,均通过正态性检验,以x±s描述。多组间的比较为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描述。等级计数资料为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CT辐射剂量比较三组结果表明,管电压保持不变,随着管电流降低,CTDI和DLP均降低。且与第1组比较,第2组和第3组CTDI、DLP分别降低32.65%、32.67%和48.01%、46.13%,经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颅脑术后复查病人低剂量头颅CT扫描辐射剂量比较/x±s

2.2三组剂量扫描图像质量评估如表2所示,第1组和第2组扫描时,图像质量评分大多在4分,第3组扫描时,图像质量明显下降,图像评分为2分占绝大多数。组间差距采用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2 三组颅脑术后复查病人低剂量头颅CT扫描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例

2.3评分标准显示情况分别采用300 mA、200 mA和160 mA行头颅CT平扫,然后对图像进行盲法评分。见图1。

图1 颅脑术后复查病人不同扫描条件所得头颅CT断层图像:A为女,67岁,脑外伤术后,左侧颞枕叶脑梗死伴出血,300 mA扫描4分;B为女,67岁,脑外伤术后,左侧额颞叶脑出血,200 mA扫描4分;C为男,46岁,脑外伤术后,160 mA扫描2分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发热是颅脑肿瘤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4-5]。颅脑术后的感染发生率为1.8%~8.9%,病死率高达27.4%~39.2%[6]。脑出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造成脑组织的直接受损及其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引起的继发性损害,如压迫周围脑组织产生神经功能损害甚至脑疝而危及生命。治疗重点在于及时手术,不仅能清除血肿、缓解占位效应,而且能彻底止血,有效防止血肿的进一步增大,术后需动态CT扫描观察血肿引流效果[7]。开颅术过程大致为:麻醉后依次切开头皮、帽状腱膜以及骨膜,骨膜剥离后将颅骨钻孔、扩大并切开;翻开骨瓣,切开脑膜,清除肿瘤或血肿。整个过程中可因血管、脑组织受损、水肿等而发生各种生理病理改变,因此需要复查、随访。CT扫描因其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常作为颅脑术后复查的首选检查方式。然而,颅脑术后病人往往需反复、多次扫描,以动态观察颅脑外伤病变及其周围情况的变化,帮助颅脑外科医生评估复查结果[8]。如本研究中大部分病人都是术后第2、3甚至第4次复查头颅CT。但是,随着CT扫描次数的增加,辐射剂量也相应增加。因此,对于颅脑术后复查病人,在保证CT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9]。

CT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广大病人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对人体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辐射损伤。有研究者指出,人群中医疗辐射量为30%~50%,其中主要来源是CT辐射[10]。电离辐射可引起细胞、组织器官甚至各个系统的变化,最终导致整体功能变化直至发生病变。且X线剂量越大造成的生物效应越显著。电离辐射可造成随机性和非随机性两种生物效应,随机效应指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与辐射剂量无关,不存在剂量阈值,任何微小的辐射剂量都有可能引起遗传效应甚至致癌,但概率非常小,非随机效应有剂量阈值,对人体损害程度随剂量变化而变化,小剂量下,它可能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在某些特定剂量下,细胞并不死亡,但已成为非正常细胞,或为暂时的,或为永久性的,非正常细胞甚至发生癌变。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降低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性效应。

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包括:X线剂量、层厚、螺距、焦点等[11-12]。如本研究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X线剂量的降低图像质量也有所下降。辐射剂量大小主要取决于管电压和管电流,由于管电流对降低辐射剂量有显著的作用,因此降低管电流是常用的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13-15],常用降低管电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固定毫安秒,是指整个扫描过程中毫安固定不变。第二是自动毫安秒。本研究所用的是固定毫安秒的方法来降低管电流从而降低病人辐射剂量。若管电流增加,则病人的辐射剂量随之增加。如本研究中300 mA组的CTDI和DLP均明显高于200 mA和160 mA组,自然对病人的危害也会增加。但若管电流过低,尽管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图像质量明显下降,如本研究中160 mA组的结果,影响了对疾病的诊断。因此,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合适的低剂量扫描至关重要。

常规颅脑CT扫描的管电流为300 mA,在本研究中,采用三种不同的管电流进行CT扫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当管电压均为120 kV时,与管电流300 mA相比,200 mA和160 mA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160 mA虽然辐射剂量最低,但图像质量明显下降,200 mA的图像质量虽有所下降,但并不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因此,200 mA低剂量扫描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的降低病人的辐射剂量,是完全可行的。

本研究仍存在不足:样本量太少,对图像质量的判断仅凭主观判断,尚未进行量化。此外,本研究只在同一种机器上进行扫描,并未进行不同机器上图像质量的对比。因此,未来将扩大样本量,并在不同的CT扫描机器上进行不同扫描条件下图像质量的对比。

猜你喜欢
低剂量复查颅脑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探讨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勘 误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