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发明 宋美倩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扶贫。
目前,河北省已实现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脱贫人口仍存在返贫风险,一些处于贫困边缘的人口存在致贫风险。因此,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防贫机制发挥的作用格外重要。
“没想到这么快,从入选扶贫项目到资金入账仅用了20天,比去年缩短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河北美客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晓江说,因企业肉鸡屠宰加工项目被纳入遵化市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该公司所获的1830.5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一次性快速拨付到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与胡晓江同样高兴的还有遵化市的1750名贫困户,由于资金提前到账,被美客多食品公司帮扶的贫困户们在当月就能领取扶贫补助。
为防止贫困户因疫情失业返贫,河北省出台了支持贫困劳动力优先上岗、优化资金拨付、给予生产补贴等13项政策措施,支持带贫益贫企业、扶贫项目等开工复工复产。同时,该省依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管理信息系统,为每个贫困劳动力建立就业扶贫全程服务卡,及时掌握就业需求,组织贫困劳动力多途径务工就业。疫情防控期间,该省多地还设立镇村环卫保洁、防疫消杀、卡点值守、测温员等临时岗位,选聘贫困群众上岗,保障不能及时返岗的贫困群众临时性就业。
家中液化气突然爆燃,刚刚脱贫的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桲椤滩村村民郑春家的房屋被毁,本人被烧伤。危难之际,县防贫监测机制帮了大忙。经过核实,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向郑春发放急难临时救助金1万元。
为消除贫困存量,控制贫困增量,青龙满族自治县每年拿出250万元与人保财险合作,创设“防贫救助金”,对纳入监测范围的监测对象(即“两非户”,非贫困低收入户、非持续稳定脱贫户)进行监测帮扶。
截至2019年底,青龙满族自治县非持续稳定脱贫户6724户27 039人全部纳入预警监测范围。2019年,该县共对107户非贫困低收入户、非持续稳定脱贫户实施救助,发放精准防贫救助金222.94万元。
为加强贫困监测,河北省将贫困发生率在7%以上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的贫困村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发现问题及时预警纠偏。同时,河北各地还整合相关部门数据,对易返贫、易致贫的重点群体进行动态监测。
2019年,邯郸市魏县连才曲村的连兰峰在外干活时遭遇意外导致右腿截肢,让这个本不富裕的五口之家面临致贫风险。不过,作为非贫困低收入户,连兰峰被纳入了防贫保险救助范围。
“虽然没投过保,但却能领到5万多元的防贫保险金。”连兰峰的妻子李贝贝说,这笔钱帮他们解决了难题。
2017年10月,魏县与太平洋保险公司达成协议,推出了“精准防贫保险”。两年多来,全县共监测相关对象12 828人,纳入防贫救助978人,发放救助金1194.20万元,没有新增1户返贫致贫家庭。2019年10月17日,魏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成为脱贫攻坚的典范。
“探索防贫工作之初,我们想尝试购买一种保险。但原来的险种大多是‘保到人头’,鉴于返贫对象很难固定,保险怎么买是个难题。”魏县扶贫办主任陈瑞学介绍,经过调研,魏县创造性地设立了“精准防贫保险”:由县财政拿出400万元作为防贫保险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费标准为全县10%左右的农村人口购买保险,主要防止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
此举不仅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也推动了保险创新,实现险种由“定人定量”到“群体共享”的转变。目前,魏县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精准防贫机制:在保障手段上,创设县建基金、保险公司参与购买服务的“精准防贫保险”;在对象确定上,划出监测线、保障线“两条界线”;在保障内容上,指向因病、因学、因灾“三大重点”;在运转机制上,采取县、乡、村和保险公司“四方联动”;在增强造血功能上,借助产业扶持、就业引导、社会救助“三种途径”。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岔头镇杜家沟村一家扶贫手工“微工厂”车间内,工人正在加工毛巾(图/《经济日报》)
陈瑞学表示,今年3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魏县再次出台精准防贫补充方案,由县财政拨付29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保费,为全县特定产业项目和魏县籍务工人员两类重点对象投保,确保全县无一例“因就业”“因产业”造成收入减少、财产损失而致贫返贫。
目前,河北省多地已启动运行防贫保险。同时,河北省还实施了包括重大疾病生活保障、教育专项救助、民政帮扶救助、产业就业扶持、社会力量防贫等在内的多项保障机制。对救助对象由乡(镇)或村建立“一对一”联系服务制度,定期到救助对象家中了解情况,搞好服务,监测救助进程。
“既可以到车间打工,也能把针线活带回家完成。工资按件结算,打工赚钱、照顾孩子两不误。”谈起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今年64岁的邢台市任县大北东村贫困户宋俊田不停称赞。
2019年,任县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发展“炕头经济”“指尖经济”,吸纳贫困户通过手工劳作获得收入,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致富渠道。
在实施重大疾病生活保障、教育专项救助、民政帮扶救助、防贫保险等基础上,任县为贫困群众搭建起就业创业平台,让土地变“工厂”,让贫困群众、农村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变成“产业工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走进承德市宽城县东黄花川乡西五沟村村民王桂琴家,她正熟练地编织藤椅。“一个藤椅能挣2元,我一天能编三四十个。”王桂琴拿着刚编好的藤椅笑着说,“不用发愁原料和销路,平时家里的事情也不耽误,每月还能有2000多元收入。”在西五沟村,像王桂琴这样做藤椅编织的有60人。
2018年,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创新了“非遗+扶贫”模式,在5个乡镇8个村共建立了8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聘请丰宁满族剪纸代表传承人每周开展一次辅导培训。截至目前,累计组织非遗培训200余次,培训学员6万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30%。
除了遍地开花的“扶贫车间”“脱贫大院”,河北省各地还探索出产业扶贫基地、入股企业分红、农业创新驿站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增加贫困户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今年,河北省将力争每个贫困县培育出1到3个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带贫能力强的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多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