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确定教学内容

2020-06-15 11:11许球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6期
关键词:心声教学内容小说

许球丽

【摘要】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王荣生先生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哪些因素能促使语文教师对教材内容作出“重构”和“创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才是最有效的?确定语文教学内容除了注意依据文本体式和学生的学情,还有哪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094-02

一、强化文本意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自己若未能强化文本第一位的意识,对“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无从突破,师生对文本的学习往往浅尝辄止,课堂上的教学对话也容易陷入僵化的模式。同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若没有深入的文本阅读作为铺垫,更多地是从教师的提示或参考书中获得对文本的认识,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易形成思维定势,师生的有效对话亦无从谈起。

例如:在进行《西游记》的课外阅读指导前,先让学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原著的阅读,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翻阅孩子们的读书笔记,发现孩子们对悟空、八戒、悟净没有太大的争议,对唐僧的评价倒是出人意料。很多学生对原著中的唐僧不抱好感,直言唐僧是非不辩、善恶不分,质问观音为何要挑选他承担取经之重任。出于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我们最终选择了“唐僧可敬还是可憎”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而且采用了颇具挑战性的辩论会的形式。

二、关注课程的整体性,重视文本的价值定位

每一篇课文在未选为教材内容之前,作为独立的阅读文本,它存在着多元的原生价值。但一旦作为教材选入课本时,文本在保留原有的价值的基础上,同时承载了教材编写者所寄予的一定的教学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确定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时,除了考究课文原生价值的独特性,更要注意研究这篇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承载的教学价值。

李海林老师指出: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独立的教学价值,但是同时语文教学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由整个教材的价值體系所决定的,同一篇课文,在教材的不同位置上可有不同的具体价值定位。

可见,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除了关注文本的特征,还需关注课程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体例、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提示以及课后的思考和练习。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小说《心声》的教学为例,谈谈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关注课程整体性的几个步骤:

1.参考课程目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我们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可以把初中阶段小说教学的基本目标分列如下:

●阅读小说类文本,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能找出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

●能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的人物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描写的作用;

●能说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

2. 参考教材的编排体例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的形象,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文章分别选编在“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另外几篇分别是《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排在了单元之末。它和另一篇自读课文《孤独之旅》都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阅读难度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在人物的描写方法上,《孤独之旅》侧重运用环境描写,《心声》则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3. 参考单元提示

《心声》所在单元的提示部分这样描述: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4.参考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心声》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如下:

●阅读课文,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

●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以下两题中选作一题。

⊙《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的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教材编写者通过思考题透露的相对应的信息是: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能够概括小说情节并进行缩写;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对小说的艺术作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基于以上的参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把《心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能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能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把握人物性格;

●能结合个人的阅读和生活经验,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时代意义。

三、遵循知识习得的规律 ,注重感知与浸染

现代的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统一的过程。“同样,一个文本有多个层面,并不是所有的层面都能够自动地进入读者的视野,读者往往只选择与自己接受视野相应的层面去感受和理解作品。”(《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王荣生等著)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同时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师生的差异,遵循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内化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感知与浸染,为学生达到更高一层的阅读层面做层层铺垫,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鉴赏水平。

如省实验中学的楚云老师上《天上的街市》时,并未把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放在开头,而是用反复的朗读,把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在品读诗歌环节学生遇到困惑时,楚老师方才引入相关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后,再次用反复诵读的方法把学生引领到更高的鉴赏高度。整堂课下来,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教师的技巧不着痕迹。中途虽也出现一些小插曲,但都是学生由困惑到释然的自然发生过程。楚老师对学生的困惑,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反复的吟诵,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进一步展开课堂的教学对话,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感知与浸润,帮助学生达到更高一层的阅读层面。

楚云老师的课例提醒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抛弃以往急于求成的功利想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只有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浸染,才能真正还原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文本意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我们有效确定阅读教学内容最关键的一步。在回归文本,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文本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定位,遵循学生的知识习得规律,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浸染,才能真正解决确定教学内容时“教什么” 和“最好用什么去教”的问题。相信当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语文的课程目标相一致,而又能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时,我们的阅读课堂也必将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秋玲.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25.

猜你喜欢
心声教学内容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倾斜(小说)
一头黑鲸的心声
透视心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倾听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