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的河南曾长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舞蹈艺术方面更是长期处于核心位置,从而孕育出绚麗多彩、丰富璀璨的民间舞蹈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南民间舞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传承发展方面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河南民间舞蹈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契机,获得了保护性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民间舞蹈;非遗;发展策略
一、河南民间舞蹈的人文历史和非物质文化属性。
1.河南民间舞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南的文化艺术代表了整个中华文明的最高水平,是全国各种不同文化艺术的集散地和汇集区,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扮演了南北方文化艺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媒介的作用,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当代,河南舞蹈艺术仍然显示出勃勃生机,众多民间舞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并在民间开花结果,融入了河南的民风民俗,成为了婚丧嫁娶、迎神庙会等场合中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民间舞蹈富于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这些民间舞蹈中还保留有大量中国古代艺术的信息,极富有研究价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河南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地区现存的民间舞蹈约有二百余种,十余种民间舞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第一批和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类名录中更是包括了卧拐秧歌(兰考县)、扑蝶舞(沈丘县)、西平鱼灯(西平县)、龙舞等四十余种风格各异、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种。从总体上看河南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表演性强,其中有模仿动物的“麒麟舞”“龙舞”“狮子舞”;有源于古代军队用乐的“跑帷子”“跑阵舞”;有表现劳动场面的“打春牛”“打铁舞”;有诙谐幽默的“大头娃娃”“二鬼扳跤”;有场面恢宏震撼人心的“盘鼓舞”“铜器舞”等等,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极具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
3.河南民间舞蹈的当代发展
河南民间舞蹈除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的持续发力外,也不断尝试着走向市场,谋求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重要存在三个方面:
第一,艺术团体对河南民间舞蹈的挖掘和市场化经营。艺术团队是河南民间舞蹈开发和市场化经营的传统载体,无论是数量众多的民营团体,还是正在转轨中的国营团体,都一直在扮演着民间舞蹈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的主力军角色。
第二,舞台精品工程对河南民间舞蹈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化再创造对民间艺术产业化的推动。已经出现了以《大河秀典》《禅宗少林》《东京梦华》为代表的直接同市场对接的文化艺术作品,它们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弘扬了中原特色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民间舞蹈的参与对旅游业品牌效应的形成和旅游市场的拓展。河南的民间舞蹈不仅是对河南民风民俗的生动呈示,而且其蕴含的中原传统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品味的不二之选,即具有开发前景。
二、河南民间舞蹈发展的可行性、现实困难和策略
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河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的制定了“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实现了河南“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
1.文化产业的兴盛是河南民间舞蹈发展的良好契机
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河南民间舞蹈也在多个层面上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民间舞蹈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参与产业化的方式还较为原始,存在着开发不足,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民间舞蹈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民间舞蹈的参与不足,对整个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以《大河秀典》《风中少林》《禅宗少林》为代表的文化品牌在国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目前数量众多的民营剧团面临着生存困难,国营剧团也在转轨、改革中欲振乏力。
2.合理定位是河南民间舞蹈当代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在文化产业体系中,民间舞蹈的合理定位不仅关乎舞蹈艺术自身发展的问题,还进一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整体面貌。目前,河南民间舞蹈在文化产业体系中的定位还存在着相当多的模糊成分。
首先,在构建文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对于民间舞蹈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存在着模糊的部分。以民间舞蹈这种方式来吸引游客,展现地方特色无疑是具有借鉴性意义的,但是如何展示和展示什么却始终是困扰河南旅游业的一大难题。
其次,在舞台精品工程的带动下,河南出现了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在这些作品的示范下,河南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
再次,艺术团体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河南省内的艺术团体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营艺术团体,一类是隶属于各级政府的国营性质的艺术团体,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这两类艺术团体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辉煌成果的背后依然可以清楚的发现其发展中的瓶颈和现实存在的问题。
三、河南民间舞蹈当代发展的巨大意义
河南民间舞蹈对于河南的经济发展和“软实力”的提升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姑且不论民间舞蹈的发展对于旅游业发展促进,对于河南形象的宣传,对于河南文化品牌效应形成的巨大贡献,仅仅就舞蹈艺术对于文化市场的拓展作用就是不可估量的。
河南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生机的巨大的市场,河南民间舞蹈艺术本身的多样性和独具的艺术特色就已经是一个可以充分挖掘的宝库,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日益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可以激活这部分市场需求,将无疑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鲜活的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兴帜,彭博.价值分层:民族民间舞蹈存续的文化逻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6
[2]许晓云.中国民间舞蹈传承研究综述与反思[J].民族艺林:2019,05
[3]何楚千.新生态旅游文化与传统民间舞蹈的关系探讨[J].戏剧之家:2018,04
作者简介:
刘斌(1979年-),男,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艺术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民间舞蹈非遗保护实效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YBS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