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佰龙 武姣娜
摘 要:新时代网络微环境下多元价值交错、多种文化冲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大学生意识形态信息获取方式,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基于新时代网络微环境特点,探究了新时代网络微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要从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教育实效及注重动态创新等方面实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转变。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微环境;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7-0045-03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deology security education is affected and shocked by various cultural thoughts and values, which breaks the traditional way of ideologic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bring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microenvironment in the new era,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was explored in this paper, and suggested that the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should be adhere to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strengthen the actual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dynamic innovation.
Keywords: the new era; network microenvironment; ideology; security education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既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待解决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现实问题,又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承担的“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现实任务。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被视为“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微环境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开展网络微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科学认知,进而引导大学生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权,调动大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性,能够自发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4]。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变换
新时代大学生受到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等宏观环境,大学校园、社会环境等中观环境,家庭、班级、寝室等微观环境的限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由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小说、微公益、微社区等微媒体组成的网络微环境互联网空间改变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
网络微环境中大学生拥有极大的自主性,人人都具有话语权以及做出实际行动的可能性,这正是其对交往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望等社会属性的隐喻[2]。网络微环境中构建起的教育关系是现实中的延伸,网络微环境呈现出的“教育主体”自由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育信息”裂变化、“教育环境”世俗化等特征,再加上网络微媒体对教育容量和时长存在“微限制”及“微要求”,因此当“网络大V”在微媒体上发表错误言论时极易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正视网络微媒体作为教育环境的前提,从环境中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从而拓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视野。
网络微环境下信息传播由线性变为网状模式,使得各类意识形态观点集中呈现在网络微环境中,教育内容传播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使得教育双方以平等姿态处于同一场域中,不同意识形态的直接碰撞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传统媒介如电视、报纸、电台、广播等虽仍然发挥主要作用,但已失去了信息制造和传播的“特权”。在网络微环境中存在大量匿名者的舆论场,掌握主要话语权的“网络大V”能够利用大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制造出对自己信息传播有利的态势,增加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5]。
二、网络微环境下新时代大學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实困境
网络微环境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展现个性特征、凸显价值意义的重要空间,大学生在借助网络过程中自然会被其承载的意识形态影响。网络微环境作为多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给谣言提供了滋生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话语权和领导权。
(一)网络微环境下教育主体感召力不足
在传统思政教育体系中,教育主体掌握话语主动权,具有排斥错误价值观的权利。网络微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呈现“去中心化”特点,大学生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每个人都在探寻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断输出各自的价值观,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开放、多元及平等性使得教育主体的话语权被自然减弱。作为网络信息传播主力军的大学生在不自觉中会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其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受到侵扰,也减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
(二)网络微环境下教育客体自由化严重
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自控力较差、分辨力不强等,容易受到网络微环境中错误舆论的引导,在面对重大舆情时往往缺少理性分析,极容易受到煽动蛊惑,失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心,从而使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各种西方思潮利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导致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泛滥、网络话语失范,逐渐丧失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
(三)网络微环境下教育方式牵引力不够
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思政理论课一定程度上存在单向、空洞的说教,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缺少民主式互动。课堂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新时代没有适时作出调整,教育方式大多还停留在传统思维,而相对忽视了网络微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的变换。同时,网络微环境中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以娱乐化、碎片化、即时性等特征在一定时间内易获得大学生的“青睐”,限制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牵引作用。
(四)网络微环境下教育话语创新性不强
网络微环境下人人皆可编辑、时时皆可发布,网络内容制造和传播的门槛无限降低。但由于大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价值取向等存在明显差异,致使制造和传播的话语在质量和层次上参差不齐。网络微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内容的不生动不多样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的引领力。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供给相对欠缺,教育话语创新性不强,且不断与网络微环境中意识形态论争脱节,未能满足大学生现实的价值需求,使得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网络微环境下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审视
(一)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认知,争夺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是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灵魂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争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内涵。问题作为“时代口号”,既构成了理论思维起点,也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定力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毫不含糊。对西方各种版本的“社会主义失败论”“非毛化”“意识形态趋同论”“中国崩溃论”“否定英雄”“抹黑榜样”等错误观点和言论,对网络空间的“噪音杂音”,要敢于抵制、敢于辩驳,主动“发声”,澄清模糊认识。
(二)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掌握话语权
网络微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各种挑战,意识形态话语权也不是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就被轻易掌握,而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不断创新发展,从而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要素,只有建立科学和创新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才能在意识形态安全斗争中掌握话语权。
(三)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提升话语权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话语的有效表达需要成功的载体来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话语载体,即主流意识形态怎么传播,通过什么平台、渠道进行传播,是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权需要解决的方法问题。网络微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教育路径、方法和手段上大幅提升,但就教育方法有效性而言,仍显得方法不够,存在“有理说不清”“声音不够大”“传开叫不响”等困境。教育方法的创新,就是要掌握“发声”技巧,提高“发声”影响。实现传统教育方法与网络微环境的结合,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权。
四、网络微环境下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探析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微环境,开展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网络微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创新话语表达,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吸引力
在网络微环境中每个人的自我表达都是话语表达。选择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是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吸引力的不二法门。通过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密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性,才可以使之更广泛地为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在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基础上,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动态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话语表达,可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吸引力,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有助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真正做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二)优化话语传播,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辐射力
话语传播作为话语表达在程度和范围上的延伸,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把握新时代舆论大环境与传播手段的深刻发展变化,加快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融合,充分运用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网络微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传播优化,需要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和自我意识,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网络微环境下教育话语传播方式的转变,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方法要符合网络微环境特点,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网络实际,让网络微媒体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辐射力和实效性。
对一些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对于任何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网络信息,都要进行筛选和过滤,给大学生成长营造绿色的网络微环境,同时也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扫清障碍。
(三)丰富话语内涵,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竞争力
丰富话语内涵可以提升与巩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权。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标准,高校必须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点,立足网络微环境实际、把握新时代脉搏,丰富话语内涵,拓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覆盖面,不断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竞争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应紧跟时代步伐,教育话语要与网络舆情紧密结合,对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解读,不能就“理论”谈“理论”,合理引导网络舆情走向,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导力。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话语权的竞争,通过创新话语表达、优化话语传播、完善话语体系、巩固话语生产、丰富话语内涵,发挥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能,有效掌控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权,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够把脉社会现实、反映新时代表征、贴近大学生诉求,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腳点。
参考文献:
[1]曾竞.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矛盾性特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53-55.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78-80.
[4]曹亚雄,翟齐楠.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22-25.
[5]薛立刚.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3):67-70.
[6]张本青,李红革.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97-100.
[7]颜萌萌,陈龙国,张文博,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0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