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顺 韩晨曦
摘 要:为了响应国家复合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着眼于土木学科研究生实践教育现状,针对研究生规模扩大,现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研究生实践教育需求,研究生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校内科教平台的研究生实践教育新途径:建设工程案例库,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以学位论文为导向,积极利用校内实验平台与实训基地;借助校内在建工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参与导师生产项目,开阔视野,旨在提高研究生实践教育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科教平台;实践教育;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65-04
从新中国成立,我国就开始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直都在不断探索中稳步前进。近些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完成了研究生培养单位数、在校研究生人数、研究生招生人数、研究生导师人数及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的五大历史性突破[1]。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发展扩
大,同时要求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前进,将研究生教育大国建设成为研究生教育强国。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走向了创新型发展国家的历程,为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发展培养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2]。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要加强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工作。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面临大而不强,培养多面向理论,缺乏实践教学的现状,培养的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3]。面对这些现状有不少学者立足校园提出了许多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例如,南京大学改变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制定了工程认知与实践能力相互融通的培养体系[4-5]。各研究生培养机构通过不同措施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双一流”高校,在重视研究生理论教育的同时也重视研究生的实践教育,但仍存在不足。尤其以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来说,在培养中存在实践教育资源不足,研究生重理论、轻实践等严重问题。为此,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实践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提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生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实践教育需求
据统计,2010年—2019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逐年增长。研究生报考人数从2010年的140.6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290万人,增幅高达106%;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47.44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80万人,涨幅为68.6%。招生人数激增造成现有的教学资源与增多的研究生人数不匹配,导致现有的实践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每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的需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紧跟国家政策,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但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相对落后,无法保证每位研究生的实践需求。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为例,土木工程本就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要求该专业的研究生要多参与实践。但由于研究生招生增长,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每位研究生的实践需求,导致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脱节。由此导致研究生的培养只是数量增多,而非质量提高。为了满足学校不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要求学校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設,不断满足研究生的实践教育需求。
(二)“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根深蒂固
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政理》中曾言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在研究生群体中依旧存在着本科阶段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本科思想向研究生思想过程转变缓慢。本科阶段的教育注重的是素质教育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育的区别表现在具有研究性、创造性、实践性。研究生更多的是通过科学研究实践,更深入地探索自己专业、学科的某一领域,从而使自己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在本专业内产生新的认识甚至是创造[6]。
部分研究生在步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不能及时转换角色,依旧保持着本科阶段的学习思维,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便一劳永逸了,殊不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非是本科阶段的延续,而是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前行。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说道:“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要求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每位研究生积极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更好地联系起来,采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创新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唯有如此方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应该摒弃本科阶段一心只学理论知识的错误思想,而要坚决实行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正确观念。
(三)未正确认识土木工程学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部分研究生对土木工程学科认识不足,不愿做实验、下工地、跑野外,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7-8]。陶行知在《行知行》中说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研究生在学习土木工程知识时,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土木工程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进行实践。土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强调实践性、经验性[9]。土木工程研究的对象存在客观情况比较复杂的特点,室内试验或现场测试和理论分析不能准确反映其特征规律,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出现。另外,土木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进行新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因此,土木工程技术要不断蓬勃发展,必须依靠工程实践而不是完全凭借科学试验和理论研究。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甚至是所有工科专业,学习工作的基本方法是现场→试验→理论→工程实践检验→修正理论→指导实践[10]。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在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实践是检验学科理论的唯一标准。因此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工程实践,坚定地走出办公室这个舒适区,多参与工程实践[11]。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学习土木工程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土木工程学科。
其次,学院要积极与在建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学院负责人要利用学校搭建的沟通渠道与工程项目负责人就学生参加在建项目的相关事宜进行详细的商谈,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校园建设的参与感。为保证研究生实践的安全,学院组织研究生参加安全教育大会,邀请项目安全负责人对参与工程实践的研究生进行安全教育;或专门开设工程安全课程,请有关教师为研究生讲授工程安全管理等知识,为项目实习做好安全教育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学院要定期就研究生实践成果进行考评,以此来提高研究生实践的积极性和质量,让其获得更丰富的学科知识。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利用学校在建工程,与学校及项目负责人积极沟通,为研究生校内项目的实践提供更多机会。
最后,导师要积极利用个人关系,联系项目负责人。对于研究生教育,导师直接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并且导师在行业内一般都拥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和更及时的项目信息。因此,导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师可以利用个人人脉关系,联系校内在建项目负责人,直接为研究生提供校内实践机会。导师可以直接与研究生及项目负责人进行联系,及时掌握研究生实践情况,为研究生答疑解惑。导师可根据研究生研究方向,与项目负责人联络,为研究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践岗位,不仅有利于研究生与个人研究方向充分结合,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导师与研究生一对一的实践教育指导方式,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及时、更有利于研究生未来发展的实践机会,并且提高指导研究生实践工作的效率。
(四)积极参与导师生产项目,开阔视野
第一,导师的项目多具有系统性,贯穿项目全过程。导师项目历时长,涉及项目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竣工的全过程,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系统性思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大多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导师项目密不可分,因此研究生要积极参与导师项目。作为研究生,要改变本科思维,要抛弃怕吃苦、不肯参与的心理,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生产项目中。导师项目具有系统性等优势,可以在学习到更多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项目中,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研究生参与导师项目,过程常常涉及项目的全流程,这有利于研究生对行业的全面认识,建立更系统、更全面的知识框架,更有利于研究生未来职场的发展。
第二,研究生参与导师项目,是技术与学术的碰撞,以升华理论知识。研究生在参与导师项目的过程中,可以达到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实践促使研究生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的作用,使研究生所学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让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参与导师生产项目全过程,可以更全面地、更早地接触行业,对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甚至,可以接触到新思想、新理论等本学科最前沿的东西,这样便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在参与导师生产项目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物质上的奖励,而且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财富。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研究生也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参与的同时,可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
第三,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生产项目,可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对其个人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研究生尤其是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不能一味学习课堂及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该走出课堂,奔向实际生产项目,做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研究生要积极参与导师的生产项目,在参与中检验所学理论,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达到开阔视野、扩展知识的作用。研究生参与导师生产项目的过程,是将自己课堂上、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产项目中,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同时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多思考,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便又可以在实践中创新理论。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科的发展,更有助于研究生个人的发展。
三、完善研究生实践教育的措施
为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实践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组织各位任课教师,积极建设工程案例库,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加强研究生理论结合实际工程的教学工作。
2.积极整合利用校内实验平台和实训基地资源,以学位论文为导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学校、学院、导师三方共同协作,积极利用校内在建项目,让研究生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加强研究生的实践培养。
4.积极参与导师的生产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更系统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栋,王战军,蔺跟荣.中国研究生教育70年发展历程、路径与成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2]徐礼华,傅旭东,彭华,等.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6,(1).
[3]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11).
[4]仇鹏飞,吴俊,卞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9).
[5]郑世良,王景伟,徐玲,等.抵及核心: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2).
[6]包水梅,高洁.从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看研究生教育的本质[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7]侯天顺,党进谦,胡海军.岩土工程专业教学中大学生的道德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8]侯天顺,党进谦,杨秀娟.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9).
[9]侯天顺,朱敏.大学生科技创新主觀能动性的提升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0).
[10]侯天顺,杨秀娟,张宽地.土力学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9).
[11]侯天顺,张博,杨秀娟.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