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人
[摘 要]陈云“十五字诀”完整公开的时间,目前有三种说法:陈云本人说、刘家栋说和《陈云年谱》说。三种说法皆有正确之处,也有不确之处。经考证,陈云“十五字诀”完整公开的时间应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1980年发表;后经修正,于1989年最终定稿。
[关键词]陈云;“十五字诀”;完整公开;时间
[中图分类号] 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6-0020-06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他很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曾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2]。他善于总結,根据自己的学习、实践经验,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3]。这既是领导方法,也是思想方法,被简称为“十五字诀”。关于“十五字诀”的提出时间,现有几种说法:陈云本人说(下简称陈说),即“在延安的时候”(1942年)完整提出十五字。刘家栋说(下简称刘说),1940年提出“交换、比较、反复”,1962年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1989年正式发表完整的十五字。《陈云年谱》(修订版)说(下简称年谱说),1943年完整提出十五字。此外,就笔者所涉未见其他关于“十五字诀”提出时间的专门研究。本文拟对“十五字诀”的完整公开时间,进行初步探讨。需要强调的是,“完整”,是指完整的十五字;“公开”,是指在公开场合论述、宣传、出版等,并被相关资料所佐证。
一、关于“十五字诀”完整公开时间三种说法的辨证
(一)陈说。1980年,《陈云文稿选编》(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二年)出版前,陈云曾经告诉他的文稿整理者,在延安的时候,听了毛泽东的整风报告,看到毛泽东给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后,除提出“全面(后改为交换)、比较、反复”,还归纳出“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4]在1990年首次系统阐释完整的“十五字诀”时,陈云给出明确的范围:“在延安的时候。”[5]上述两个说法都没提到具体日期。1978年,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发言时,提到在延安时总结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方法,是“十五字诀”中的后六字,即“交换、比较、反复”[6],具体时间在1942年。以上三次所言实指同一事。据此,“十五字诀”应在1942年就已完整提出。但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的回忆外,笔者还未发现在延安时期完整提出“十五字诀”的原始史料。
(二)刘说。陈云在延安任组织部长时期,刘家栋曾经担任过他的秘书。作为当事人,刘家栋回忆陈云向他讲到“十五字诀”中的“交换、比较、反复”,时间在1940年夏。[7]刘认为“十五字诀”有一发展过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正式的讲出来,则是后来在1960年(应为1962年,笔者注)七千人大会的一个小组会上发言时讲的”[8]。1990年1月24日,“他(陈云)和浙江省党政军负责同志谈话时,才全文发表了十五字诀”[9]。刘家栋作为当事人,回忆极为宝贵,证实了陈云在延安时期提出“十五字诀”的部分内容。但他的说法前九字是在七千人大会所讲,这可能是依据1987年陈云的谈话。[10]但现在可查阅到的七千人大会陈云讲话记录,当时他只谈到后六字。[11]刘认为1990年“十五字诀”才最终发表,也不符合史实。对此说法,刘后来有所订正:1989年,陈云完整书写“十五字诀”。[12]刘据此说:“但以现存史料看来,1989年陈云同志书写手迹应是第一手的佐证,也最为真实准确。”[13]以笔者所见史料,最早公开发表“十五字诀”的是1980年11月出版的《陈云同志文稿选编》(一九五六—一九六二)(党内发行)的前言,载有完整的“十五字诀”[14](与最终的定稿有个别文字的差异,详下)。故刘说的1989年发表是不确的。
(三)年谱说。《陈云年谱》(修订版)把“十五字诀”提出时间定在1943年3月[15],未采用陈云说的1942年,是充分考虑史实后的判断。陈云说提出“交换、比较、反复”的时间,是在他生病、养病,阅读毛泽东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而他生病、养病,当在1943年,而非1942年。[16]但将“十五字诀”的完整提出系于本年,显然不确。此说比目前所见最早完整发表“十五字诀”的1980年早37年。与年谱说相似的说法,即根据陈说来确定在延安时期提出“十五字诀”的时间,还有不少,但多笼统指出“在延安时期”,确指具体时间者不多。《陈云年谱》(修订版)虽提出较晚,然编者多为党史专家,能利用外界不易查阅的档案文献,是较为权威的说法,故影响较大。
基于上述综合考察判断,三说皆有正确处,也有不确处。
二、从文字表述理解“十五字诀”的提出
刘说、年谱说,都与陈说密切相关,关键是如何理解陈说。而理解陈云在延安时期提出了完整的“十五字诀”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陈云说“当时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17],这指的是明确提出“交换、比较、反复”,用其他说法表达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文字表述上,部分地而不是完整地提出了“十五字诀”。第二种思路是把“十五字诀”的提出,理解为完整十五字的提出。年谱说是从第二种思路来理解的。笔者以为,陈云本人是从第一种思路来谈“十五字诀”的提出的。理由如下:
首先,目前所见陈云最早的公开阐述“交换、比较、反复”的文字中,已经隐含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意思。已发表的陈云最早公开阐释“十五字诀”部分内容的文字,见于1947年2月7日在中共中央辽东分局会议上讲话。编辑者根据当时的记录,经过整理,把讲话收入《陈云文选》第一卷。讲话阐释了“交换、比较、反复”。陈云提到在延安时期,提出这些观点的契机,并说从枣园出来至财办工作后就实践了此方法,“在延安时从枣园出来后到财办工作,如果要我明天作报告,当天晚上还忙于搜集材料,以了解情况”[18]。此次阐释,一则距延安时期很近,二则陈云也说是延安时期思考的结果,故可以看作是对延安时期思考的集中表述。“十五字诀”的前九字与后六字之间关系密切,“不唯上、不唯书”,与“交换、比较、反复”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达到“只唯实”。对于“只唯实”,陈云在此次会议上没有明确提到,但谈到“做工作,应当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用在了解情况上。情况了解清楚了,就可以正确地决定对策”[19],已经鲜明表述了“只唯实”之意。陈云在阐述“交换”时谈到,交换的目的是为克服片面,做到全面看问题,使主观客观相符合。他举例说,陈独秀、李立三、王明犯错误就是“由于他们夸大了革命的一面”[20]。三人的地位在党内都很高,应可称为“上”的代表。此例可看作是对“唯上”的批评。“唯书”中的书,指“文件、书”。[21]对“唯书”,陈云在此次会议中,谈到“四中全会的错误结论”,“临时中央作出的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错误结论”,“都是片面夸大了客观事物的一个方面”。[22]要克服类似的片面性,得到正确认识,他给出的方法是,搜集反对意见,批驳错误的反对意见,以使认识全面。“各种资产阶级的、假马列主义的错误思想,为毛主席的真马列主义的正确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3]使认识达到全面的过程,将会克服只执行上级指示、命令的状态,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泛滥。“交换、比较、反复”的过程,就是与“唯上”“唯书”行为斗争的过程。因此可见,陈云在1947年阐述“交换、比较、反复”时,已经隐含“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之意。
其次,陈云后来对七千人大会讲话的回忆证明他有时用其他说法表达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意思。现能查到的文献资料中,陈云完整谈到“十五字诀”,特别是提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时,有时是用其他说法表达的。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陈云在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上讲话,回忆七千人大会时只提到“全面(后改为交换)、比较、反复”。[24]1985年6月,他回忆此事,还是提到当时只讲了“交换、比较、反复”。[25]但在1987年12月,他与一领导人谈话时,回忆七千人大会谈到“十五字诀”,说:“在陕西组会议上讲了话,还是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通过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使自己的认识全面一些。”[26]他所说的讲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需结合当时记录理解。他当时谈到,要想把工作做好,必须使认识正确。而得到正确认识,不能只依靠少数领导干部发现错误,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有不同意见。领导干部还要多听反面意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27]这些说法,比之1947年在辽东分局会议上的讲话更为深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之意更为鲜明。他说当时讲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显然是指用上述说法表达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意思,而非明确提到此九字。
故可以说,陈云晚年谈到在延安时期,就如何做到实事求是,体会为十五字,当时明确提到的只有后六字,用其他说法表达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之意。在后来的相关会议上,陈云明确提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之前,他也几次用其他说法表达了这种意思。他当时所谈,是他那时的理解,也是“十五字诀”的早期表述。从文字而言,可以说陈云在延安时期提出了“十五字诀”的部分内容。但从思想而言,他在延安时期已经有了“十五字诀”的思想雏形。
三、“十五字诀”从部分到完整公开的过程是陈云“唯实”思想逐渐发展的结果
“十五字诀”从部分提出至完整形成、发表,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十五字诀”完整提出前陈云的相关思想。在完整提出“十五字诀”之前,陈云就有相关思想,除上述史料涉及外,他还有很多特色的表述。1934年,陈云在中央苏区谈到白区工作时指出:“一切工作方法,必须随着每个地方的不同情形来决定。一般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参考党中央各种决议,同时要审慎地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形来提出适当的口号,灵活地运用各种工作方法。”[28]明确提出对于相关决议,不要照搬照抄,要结合实际应用。工作方法的制定,更要依据地方实际决定。
“唯书”,实是“唯上”的一种表现。“唯上”和“唯书”,“唯上”危害更大,陈云很早就注意克服此二者。1940年12月,在一份关于领导方法的讲话提纲中,陈云谈到领导方式的中心问题,是处理上下级关系。在上下级关系中,上级是关键。“不能只批评下级,上级不作自我批评。学专制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上下级关系不协调,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上级负责。下级要尊重上级,对上级要善意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当权的大党,领导干部很可能成为官僚。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29]批评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官僚主义、专制主义弊病,已包含“不唯上”意蕴。
194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扩大会议,组织高级干部总结历史经验。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报告。在讨论毛泽东的报告时,陈云指出,在1927年至1937年的10年白区工作,主观主义占统治地位。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主要负责人多数是从莫斯科回来的,“他们用马列主义的金字招牌,压服我们实际工作者”,“主观主义主要表现在上层,中央里的所谓‘理论家、‘实际家,主观主义表现更严重”。[30]既有对执行“左”倾路线领导层的批评,又有对生吞活剥马列主义本本行为的不满。它们在思想上表现为主观主义,在实践中损害了革命。此发言实已经蕴含“不唯上、不唯书”的萌芽。此时正是陈云所说的延安时期,也是刘家栋回忆听闻“交换、比较、反复”一年后的事。
1944年12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陈云指出:“实际第一,书本第二。我们的同志喜欢书本子,讲的和实际不对头,我们一定要实际第一。书本的东西是人家的经验,是过去的经验,外国的经验,上海的经验,我们要总结自己的经验。”[31]书本之所以不能放在首位,因它与实际脱离,讲的是人家的经验。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实际第一,书本第二”之说,与“只唯实”“不唯书”很接近。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长期主持财经工作,许多地方、部门,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争项目、资金,一些领导出面说情,使得综合部门左右为难。他说:“原则问题,该顶必顶,现在不顶,以后检讨。”[32]说法包含“不唯上”之意。
以上为陈云在明确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前的相关类似观点。可见“十五字诀”的完整提出,有深厚的思想渊源。
(二)实践经验特别是错误教训是“十五字诀”完整提出的重要基础。陈云提出“十五字诀”,有理论的指导,然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对错误教训的总结,才是此思想方法产生的关键。陈云特别善于从错误中学习,经常说,正确的理论是总结错误的教训得来的。[33]“十五字诀”的部分提出,就是如此。延安时期是他思想的转变期,也是其思想的成熟期。[34]中国共产党于此时开展整风运动,对历史进行总结,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陈云在此期间,集中时间学习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续五年。[35]他看过毛泽东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总结路线错误,特别是他自己三十年代在上海和进入苏区后的错误[36],认为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少犯错误,并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关于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方法,即“交换、比较、反复”。
“十五字诀”的完整提出,也是总结错误教训的结果,特别是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错误教训的结果。陈云参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面对众多问题,从全局考虑问题,讲“北京话” [37],也积累了更多宏观管理经验与教训。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领域错误主要是“左”的错误,特别是1958年以后“左”的错误严重起来。[38]他主持经济工作,有时提出正确意见,但不能被接受,甚至受到批评。[39]在此过程中,他的思想也有反复。例如1956年,他与周恩来等人一起主张“反冒进”,本来是正确的主张,但后遭到多次批评。他不得不进行检讨,甚至提到“反冒进”是“方针性错误”。其中原因,《陈云传》的作者认为:一则人们还没有在实践中经历“大跃进”后果;二则陈云认为毛泽东是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而自己是从战术角度考虑问题。[40]检讨说明,当时陈云在唯实与领导人威信方面,是有摇摆的。“大跃进”使经济发展损失极大,促使他思考,也无疑强化了他对“唯实”思想方法的坚持与自信,为后来不顾个人沉浮、敢于坚持自我主张打下了基础。
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作报告,毛泽东承认了错误。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林彪都讲了话。政治局常委中只有陈云未讲话。毛泽东多次请他讲话,他也未讲。[41]但在参加七千人大会的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上,他却讲了“全面、比较、反复”,领导人如何发扬民主,避免错误。不久,他在西楼会议上又讲如何恢复国民经济[42],以及经过调查研究后提出分田到户等正确主张。[43]这些都是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精神的践行。
1962年后,他基本脱离了实际工作,“文革”中还多次受到批判。但“文革”时期,也是他努力学习理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的时期。他后来回忆,在“文革”期间,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从思想理论上把陈伯达的那一套打倒了。[44]“文革”期间读书,是他新中国成立后最为集中学习理论时期。[45]学习的过程,也是总结的过程。这一阶段,是他的“唯实”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也是用完整十五字表达此思想的酝酿、成熟期。“文革”结束后,他在实践中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发挥重要作用。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来会议原定议题是经济问题,但陈云12日在东北组的发言中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必须由中央解决“文化大革命”遗留的重大问题。他一连提出六个问题,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陈云也因他的特殊贡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党的副主席,进入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陈云坚持唯实思想的范例。
经历过前三十年发展的曲折历程以及对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总结[46],陈云更为清醒认识到,做到“唯实”不容易。[47]很多时候,践行“唯实”,除主观局限外,客观环境的限制更大。做到“唯实”,要冒风险,可能遭到批评、批判,甚至丢官。“左”的错误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唯上”“唯书”,特别是“唯上”的结果。“唯上”的表现就是党内民主被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分析“左”的错误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由于没有经验,有不少人具有盲目性,帮倒忙。[48]帮倒忙就是不顾事实,对上级的错误思想也积极响应。[49]新中国成立后曲折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长期“左”的错误,无疑检验了陈云的唯实思想方法,也促使他进一步总结、升华此方法。
(三)“十五字诀”完整提出后也有一“反复”过程。“十五字诀”完整提出并公开发表后,又进行了文字修正。最早发表的“十五字诀”,表述为“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全面、比较、反复”。[50]1984年,他曾经书写此十五字送给他的秘书。[51]1987年12月,他与一领导人谈话时,提到“十五字诀”,表述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此已与最终表述相同。但在1989年,他送给一位领导人九个字,又表述为:“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52]可见此时还未完全定稿。同年书写条幅,又表述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復。”[53]同1987年12月表述一致,是为最终定稿。其中曾经使用的“要唯实”,定稿为“只唯实”,“全面”改定为“交换”。无疑,最终定稿更能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精神,更为明确、清晰、坚决。但两种提法的实质未变化,交换的目的是为达到全面。后来出版陈云文选,也有根据最终定稿的“十五字诀”修改以前出版过的内容,例如把“全面”改为“交换”而进行再版的。
完整公开“十五字诀”后,经过十多年的实践,陈云对个别文字进行更为准确的修改,也是一“反复”的过程。“反复”,“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54],“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55]。最终定稿的“十五字诀”,是“对十年经济改革开发的决策得失的经验教训总结”[56]。他在晚年多次提倡学习哲学,认为经验丰富的人,需要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带动其他人学习。[57]这也是他自身的写照。不少研究者将“十五字诀”思想放在陈云晚年来进行研究,“尤其看重陈云晚年公开、集中、系统地提出和阐述这一思想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58],很有道理。
据上述,陈云提出“十五字诀”,特别是其中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对实践中出现的错误教训的总结,并逐渐完善、深化的结果。他很早就有类似思想,至明确完整提出“十五字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深化的过程,是符合认识规律的。“十五字诀”完整公开后,又经历进一步的完善、深化。
四、小结
在作出最后结论前,还需强调一则关于“十五字诀”的“佐证”,即陈云子女的回忆。陈云女儿陈伟兰说:“爸爸在江西的时候还跟我讲到,在延安学习的时候,曾经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59]陈云女儿陈伟华说:“他在延安把毛主席起草的电报、文件都认真读了一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实事求是。然后,他又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深入思索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问题,概括出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60]陈云儿子陈方说:“这十五个大字,爸爸讲了一生,也坚持了一生。这确实代表他一生最辉煌的思想和境界,是他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结。他有时候跟我们讲,当时他的这一思想是怎么产生的,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是哪一件事情促使他产生、总结和归纳出这几句话。把它放在历史事件中,就能理解这十五个字的意思。”[61]以上说法,与前述有部分矛盾。如何理解呢?结合历史背景,笔者对陈说作一推测:在延安时期已完整提出“十五字诀”,然未在会议上谈及,除家人外,也从未对外完整公布。对外只公布了其中的后六字。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出于谨慎。陈云一生谨慎[62]。他自我评价:“我是一方面小心谨慎,一方面又很硬。”[63]后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的“左”的错误,使公开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十分困难。陈云说,“在‘左的错误领导下,也不可能总结经验”[64],即指此意。随着历史环境的好转,陈云在党内地位的提升,他才能在相关会议上公开阐释、倡导“十五字诀”,在晚年更是把其当成一件大事教育全党。陈云子女是根据陈云的说法而言的,整体上还属于上述的陈说。现在所留存原始史料,还未能证实在延安时期完整提出“十五字诀”,如有更坚实的文献依据,才能将此说法落实。
综合上述,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陈说、刘说、年谱说有正确之处,也有不确之处。第二,“十五字诀”的完整公开,经历一逐渐发展过程。在延安时期,至迟在1940年夏,陈云就部分提出了其中的“交换、比较、反复”,后还在1947年、1962年的有关会议上阐述此六字。“文革”后至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开提出“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并在1980年发表。当时“十五字诀”表述为:“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全面,比较,反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陈云很早就用其他语言表达出来。第三,公开发表后的“十五字诀”,经过实践检验,又进行部分修正,在1989年最终定稿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1990年,陈云对此集中进行了阐释。
参考文献
[1][10][25][26][42][43][49][57][6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修订本):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519.460.432.460.125.135.460.487.433.
[2][3][5][6][10][11][17][21][27][33][35][37][38][46][47][48][64]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371.371.235.188.188.371.371.187.285.361.307.281.241.235.242.282.
[4]邓力群.向陈云同志学习做经济工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104.
[7][13]刘家栋.陈云同志“十五字诀”纵横谈[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6.12.
[8]刘家栋.陈云在延安[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73.
[9]刘家栋.陈云与调查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
[12][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研究组,新华出版社.陈云画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75.175.
[14][24][50]陈云同志文稿选编(一九五六—一九六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 185.3.
[15][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修订本):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36.4.
[16][30][36][40][41][45]金冲及,陈群.陈云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49.328.331.1125.1292.1385.
[18][19][20][22][23][28][29][54][55]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3.343.344.344.344.29.221.345.346.
[31]陈云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98.
[32][62]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陈云纪念馆.陈云家风[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5.3.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研究成果介绍(1980—2010):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394.
[44]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增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12.
[51][5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陈云研究组.陈云研究述评: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64.465.
[52]张静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辞典[M].北京: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30.
[56]何中石.朱镕基传[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8:198.
[59][60][61]亲情话陈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175.176.
作者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