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猪腹泻作为影响生猪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生猪的健康,本文介绍了猪腹泻疾病的预防方法、治疗方式,以期提升猪肉的品质,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关键词:猪腹泻疾病;疾病预防;疾病治疗
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欢迎,但部分养殖户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没有构建相应的疫病防治体系,造成养殖场生猪的不能正常生长。近年来,猪腹泻疾病已经成为生猪养殖产业中常见的疾病,导致生猪死亡率提升,为广大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猪腹泻疾病的预防方法
生猪养殖场的养殖密度过大、卫生条件比较差、消毒不够彻底等问题都可能造成致病菌的大量滋生,造成生猪的身体抵抗力下降,致使病原体的入侵,导致严重的临床病症。为降低生猪的发病率,养殖户应当提升对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地采取可靠地措施,预防猪腹泻疾病的发生。
(一)科学把控猪舍环境卫生条件
冬季是猪腹泻疾病的发病高峰期,为保证生猪的健康,养殖户需要依据生猪的年龄制定合理地饲养方案,通过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和温度管理的方式,保持养殖场的卫生干燥,为生猪提供清洁的养殖环境。具体来说,养殖户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养殖场杀菌消毒,现阶段常用的消毒剂包括3%的强力消毒灵、5%漂白粉溶液等,并且,养殖户可以通过定时通风的方式,保证猪舍内部的空气清新。同时,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生猪生长情况遭到影响,尤其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若猪舍的温度发生剧烈变化,会导致生猪的免疫力降低,使其发生腹泻的机率升高。因此养殖户需要时刻注意猪舍内的温度,在结合外界环境天气条件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防寒保暖方案,为生猪提供适宜其生长的温度参数。
(二)合理调控生猪饮水饲料条件
不够清洁的生猪饲料和饮水也可能会导致猪腹泻疾病的发生,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在保持饮水和饲料充足的同时,需要保持饮水和饲料的清洁。一般情况下,生猪饲料最佳温度处于20~25℃,饮水尽量保持水质清澈,尽量避免由于洁净度问题导致生猪发生腹泻。例如,刚断奶的仔猪肠胃能力比较弱,极易因饮水和饮食问题导致腹泻,为降低仔猪的死亡率,养殖人员应当依据其日龄配置科学的饲料,并且保证饲料的绿色健康,严禁喂食过期变质的饲料,通过少吃多餐的方式增强其消化能力。
(三)定期注射疫苗
疫病因其传染性强、危害范围大受到了养殖户的关注,为避免因疫病造成经济损失,养殖户应当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联合当地的卫生防疫部门制定科学的检疫计划,通过定期注射疫苗的方式保证生猪的体质健康。同时,养殖户应当尽量避免从猪腹泻疾病高发的地区引进种猪,即便是引进新品种的种猪时,也需要将新引进的种猪隔离一段时间再进行混养,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影响猪舍内原有生猪的健康。
二、猪腹泻疾病的治疗方式
为避免因猪腹泻疫病造成严重的影响,养殖户需要加强该病症的预防和治疗意识,通过了解该病症病因和临床症状的方式,及时对病猪进行治疗,避免错过治疗治疗时机。当养殖户发现养殖场内存在腹泻的生猪时,首先应当对其进行隔离处理,并对猪舍进行清洁消毒,避免造成大范围的传染;其次利用补盐液和抗生素为病猪进行治疗,最后在病猪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养殖户可以通过连续皮下注射三至五天排疫肽和抗生素的方式,缓解病情。
(一)停食疗法
当发现重度腹泻的病猪时,养殖户可以采用停食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在生猪因食用腐败变质的饲料而出现腹泻情况时,在其进行治疗的前期,应当对其进行停食处理,避免其腹泻情况加重。同时,养殖户可以通过对其喂食适量的泻药的方式,帮助生猪迅速排出体内的霉变饲料,并且养殖户还应当应用科学合理地配置方法,选用合适的解毒药机,避免霉变饲料对生猪肌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补充营养液
病毒性猪腹泻疾病大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冬季的发病率比较低,该病症的种类比较多,造成该病症的主要原因是胃肠病毒进入生猪体内,引起其出现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情况。病毒性猪腹泻疾病在仔猪身上的发病率与致死率比较高,在仔猪患病后其胃肠道黏膜会大量出血、其体温迅速升高,会出现剧烈呕吐和腹泻的情况,体重下降,逐渐虚弱直至死亡,因该病死亡的仔猪达到患病仔猪的95%,对此,为病猪补充营养液的方法主要可以治疗生猪的病毒性腹泻。为预防病毒性猪腹泻的发生,养殖户需要严格把控猪舍的温湿度符合生猪的生长要求,增强其基础免疫力。养殖户面对已经出现病症的仔猪,应当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断乳,通过喂食葡萄糖水和葡萄糖甘氨酸溶液的方式,缓解腹泻情况,面对腹泻严重的病猪,养殖户可以对其进行皮下注射适量高免血清的方式,增强其抗病免疫力,提高病猪的存活率。
(三)喂食驱虫药
生猪在专栏过程中极易因寄生虫的作用导致发生腹泻症状,此时养殖户可以通过在恰当时机为病猪喂食驱虫药的方式开展干预治疗,保持猪舍内生猪的健康。寄生虫猪腹泻主要是因猪球虫病引起的,在7日龄仔猪身上发病率比较高,患病仔猪的粪便呈灰色糊状,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猪粪便逐渐呈水状,并且其中含有血液。通常情况下,生猪在出栏上市销售前需要遵循养殖技术规范对其进行二次驱虫干预,避免带病猪肉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若要降低该病症的发病率,养殖户应当加强对猪舍环境的管理,通过定期消毒的方式,尽量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增强生猪的抗病能力。在驱虫药的实际选择过程中,养殖户需要参照生猪粪便镜检的结果,在考虑到生猪的年龄和体型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种类和质量的药剂,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四)抗生素治疗
猪腹泻疾病通常是由于多种病毒作用于生猪的肌体导致其消化功能紊乱、体内菌群失调,导致其肠胃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使粪便呈现液态的病症。猪腹泻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冬季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会涉及各年龄段的生猪,生猪的年龄越小,致死率越高,从而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猪腹泻疾病的防控意识,保证生猪的健康成长。现阶段,可能导致生猪发生腹泻的可能性极多,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且该种腹泻大多发生在仔猪身上,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死亡的机率越高。由于致病菌的种类繁多,抗生素治疗方法是治疗生猪腹泻较为常用并且较为高效的方法。为降低因传染病造成的生猪死亡率,以仔猪为例,养殖户需要加强产仔母猪的饲料管理和产后护理,在母猪分娩前要为其注射对应的疫苗,喂食微生态抑制剂,在母猪分娩后需要在将乳头进行清洗消毒擦干后,再让仔猪吃奶,降低因传染病导致的猪腹泻的发生率。由于引起腹泻疾病的微生物可能存在抗药性,当仔猪因传染病导致腹泻发生時,养殖户应当依据病猪的实际情况与实验室的结果选择适当的药物,通过喂食相应抗生素和液态盐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干预,若连续应用上述方法超过两天仍没有效果,则需要用微生态抑制剂代替抗生素进行喂食。
(五)实验室检验
山东省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的生猪在没有出现明显先兆的情况下,突然集体发病,病猪的体表温度迅速升高至39℃,最高时达到42℃,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和腹泻症状。即病猪呼吸急促、喘粗气、咳嗽,精神状态明显变差,食量严重下降,并在发病初期存在便秘的情况,在发病的中后期出现严重的腹泻情况,粪便呈黄绿色,在腹泻情况加重后,病猪身体逐渐消瘦,在病发的3~5天内脱水死亡。经实验室解剖发现,病猪的脾脏、肝脏、肾脏、淋巴结、肠道等部位均存在病变情况,对病变体细胞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发现革兰式阴性染色,两端顿圆,着色不匀的小杆菌,该病菌无荚膜、无芽孢、能运动,经培养发现,导致猪场生猪发生腹泻的原因为沙门氏菌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该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常发生在气候温暖或气温突变的情况下,并且传播速度比较快。在发现致病菌后,养殖户可以对其进行对症治疗,首先将病猪进隔离养殖,并利用生石灰、84消毒液等将被污染区域全面消毒;其次对病猪每天注射一次恩诺沙星长效混悬液,低于7日龄的仔猪注射0.5mL,大于7日龄的哺乳仔猪注射1mL,连续注射3天,同时,在仔猪的另一侧肌肉每天注射一次剂量为0.1mL/kg体重的强力附红消,连续注射7天;再次,为因严重腹泻导致脱水的病猪喂食补盐液;最后对不存在临床病症的仔猪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通过上述方法,使得该养殖场的病猪逐渐恢复健康,并且没有发生病情反复的情况。
三、结束语
猪腹泻疾病的发生可能会导致生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等情况,疾病的大规模蔓延还会导致生猪大范围死亡,给生猪养殖户带来巨大的危害。为保证生猪养殖业的平稳发展,养殖户应当加强对养殖场生猪的关注度,制定科学的疾病预防方案,便于在生猪发生腹泻时及时予以防治,从而缩短发病周期,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1]贾立峰.猪腹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究[J].吉林畜牧兽医,2020,41(02):115+117.
[2]张立忠,刘岩,魏晓辉.浅析猪腹泻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19,40(11):20+23.
[3]索玉洁,胡春红.猪腹泻疾病预防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0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