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就业角度看城镇化潜力

2020-06-15 06:39李文茂
价值工程 2020年14期

李文茂

摘要:山东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技能与岗位匹配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当前,劳动力转移并没有耗尽,而是在布局、流向上发生了重要变化。城镇化进入下半程,中小城市应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

Abstract: The number of working-age people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on a declining trend.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the matching of labor skills and jobs are two key problem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ing. At present, the labor transfering is not over, but the direction of the mobility is changing. In the second half of urbaniz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may become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rural labor transfering.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就近城镇化

Key words: populaiton age sturcture;population employment structure;local 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4311(2020)14-0067-02

0  引言

2018年,山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1.18%。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在80%以上,如果以此为参照,那么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还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潜力。但山东省乃至全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和人口结构方面有其特殊性,在分析城镇化的未来潜力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1  山东省劳动力人口数量变化

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2018年,山东省15~64岁劳动力人口数量为6721万人,占总人口的66.9%[1]。尽管全省总人口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2005~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总体保持增长,2011年达到峰值,为7160.49万人,2012年开始持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10年达到峰值74.3%,之后逐步下降。2017年,山东省15~64岁劳动力人口数量为6721万人,占比为66.9%。截至2018底,山东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2011年的峰值数量减少了439万人,比了2005年的数量还低。山东省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同步。可见,山东省劳动力供给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降低相反,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2018年,山东65岁以上老人占比由2005年的9.9%升高到15%,达到1507万人。根据国际人口学会定义,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即为“深度老龄化”。山东省在2017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山东省早在1995年,老年人口占比已达到7.3%,超过7%的“老年型”标准,是我国人口较早进入“老年型”的省份之一。如果将城乡分开来分析,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严重。七八十岁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或务工的人大有人在。

根据农民工监测报告,山东省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2岁,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比由2011年的16.5%提高到2017年的24.4%。2017年,山东农民工总量2337万人。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2018末,山东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4081.4万人。据此推算,农民工群体占到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

总得来看,山东省劳动力总量仍较充足的,但总量在不断下降,农民工仍然是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但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

2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及转移情况

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18年,山东农村常住人口数量为3900万人,占全省总人人口的38.82%。考虑到户口回迁的毕竟还是少数,3900万人基本都有农村户籍。2018年,山东农村户籍人口4953万人,已有1000多万人农村户籍人口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近年来,山东省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这部人在很大程度上已享受到城镇待遇和公共服务。

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2016年,山东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2755.4万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532.2万人,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1225.2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998.0万人。如果从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扣除掉55岁以上人口作为城镇化的潜力人口,则有1757.4万人。而实际上,这部分人绝大部分是城乡兼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看,201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17.5元。其中,第一产业净收入仅占25%,为4140元;而工资性收入占到40%,第二三产业净收入占到19%。其他收入为,转移净收入13%,财产净收入3%[2]。农业收入不再是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

农业经营的低效率和不经济使农村土地已丧失了产生“农业利润”的资本功能,种地不足以谋生存,而仅仅成为一种生存保障手段,甚至只是一种生存心理防线。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看似数量庞大,实际上该转移的已经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所剩无几。

3  山东省劳动人口就业结构

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用工需求主体。总体来看,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比例在下降,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例在上升,但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主力。农业转移人口多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2017年,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5.5%。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5.0%,从事建筑业的占17.8%。从事第三产业的占44.1%。山东某市企业用工需求调查显示,16~44岁年龄段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都大于1,而45岁以上年龄段上这项指标为0.79,求职人员数多于需求数。年龄较大人员求职压力较大。

人岗不匹配现象较普遍。从各地调研情况看,由于学历水平和就业技能所限,人岗不匹配的现象较为普遍。企业用工缺口最大的是普通技工、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山东省正在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升级,人员技能提升的需求将不断加大。而农业转移人口整体就业技能偏低,结构性缺工问题突出。初中学历是农民工的主体,大多没有接受过充分的培训。山东某县的一项调查显示,60%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参加过就业培训,超过60%的农业转移人口没有上岗证书或专业技术证书。

4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向

山東的农村劳动力以省内流动为主,近年来呈现出向都市圈核心层和近域流动两个方向。

首先,向都市圈核心区流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华东地区重要的城市密集区之一,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作为其内部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区域迅速崛起,其核心层对外来人口是省内最具吸引力的区域。调查显示,全省各设区市人口跨市流动的目的地大多为青岛、济南两个中心。需要指出的是,济南、青岛对人口的聚集是有选择性的。调查显示,济南、青岛两市的人口流动是以城-城流动为主的,这类流动人口数量超过了全部流动人口五成,而在其他设区市,均以乡-城为主,也就是说,济南、青岛更倾向于选择高层次人口。

其次,向所在设区市和县域内流动。山东省各县市人口流动以所在设区市为主,即便是跨市流动也是多选择与其接壤的设区市,呈现明显的近域流动特征。中西部县市农民工返乡回流现象较普遍。老一代农民工在体力、技能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农民工返乡表现为“流动人口的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以代际替换的方式逐次”返乡[3]。返乡并非简单地“返回乡村”,更多地是返回家乡县城和镇驻地。

5  结论和对策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不可阻挡,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技能与岗位的匹配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应对不好,城镇化进程的后劲将不足。

近年,众多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加入了“抢人大战”,严格来说是“抢人才大战”,因为更多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人感受到了城市招贤纳士的热情。而对于以初中学历为主且没有太多劳动技能的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接纳诚意,甚至有的城市做出了“撵人”的措施。而以县城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城市有较强的包容性,也少了生活高成本造成的困扰。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并没有耗尽[4],而是在布局、流向上发生了重要变化。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也认为,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现实中制造业并不是一个部门,而是一个无限细分的谱带,从劳动密集型到各种不同程度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只要把劳动力从附加值比较低的制造业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制造业,就会有人口红利[5]。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下半程,中小城市应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可行的策略是,中小城市依据现有自然资源、产业基础提供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的谱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省统计年鉴201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2]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2018-2-3.

[3]周飞舟.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从工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社会学考察[J].社会发展研究,2018(1).

[4]蔡昉.中国劳动力转移潜力耗尽了吗[J].中国农村经济,2018(9).

[5]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J].经济评论,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