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 张传忠
摘 要: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十课以“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知识点,将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运用学科知识正确评价社会现象作为教学目标。在生活实际和教学实践中,部分中学生有将为人民服务抽象化、形式化的趋势,认为为人民服务只是一种口号。要澄清这种错误认识,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对为人民服务的形式、对象和层次性等问题进行生活化的阐述,以此消除人们对为人民服务的误解,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生活》;思想政治;为人民服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材,以文化为切入点,将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水平和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教材第十课重点谈到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1]教材因篇幅所限,对为人民服务的形式、对象和层次性等问题未做深入探讨,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问题展开阐述,以帮助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这些阐述工作如果做得不够充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学过程也会遇到诸多尴尬。比如在课堂上,当中学生被问及“为人民服务的代表有哪些”时,绝对多数学生只能给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标签化的答案;当被问及“为人民服务能不能获取相应报酬时”时,有学生认为获取任何形式的报酬都是与为人民服务相违背的。这些回答折射出中学生对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性、对象性和层次性都存在一些误解。如果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不能将为人民服务具体化生活化,这种道德要求就有沦为抽象且空洞的口号的可能。
针对这种对“为人民服务”的错误认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应该从现实生活入手,对为人民服务的形式、对象和层次性等问题逐一进行生活化的阐述,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具体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只有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文化生活》的教学目的才能顺利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才能真正被中学生所接受和实践。
一、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当我们用为人民服务来审视社会现实时,就必须对为人民服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来源可以向前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的一百七十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称无产阶级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他们在该书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2]这里的“绝大多数人”指无产阶级,即在资本主义社会占绝对多数的广大工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是资本家剥削和倾轧的对象。可见,为人民服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具有统一性,这也为为人民服务成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因为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追悼张思德会上的讲演《为人民服务》而被明确提出来的。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带领战士们执行烧炭任务时,窑洞突然塌方,危急时刻,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牺牲,年仅29岁。尽管张思德同志生前只是一名平凡的警卫连战士,没有显赫的战功和轰动的事迹,却能在普通的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因此而感动无数人。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3]可见,毛泽东认为那些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做过有益工作的人,都是在为人民服务。这些人可以是盛名远播的国家脊梁如鲁迅先生、周恩来总理,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如张思德、王进喜等。
所以,正确理解为人民服务,要把握以下两点。首先,为人民服务的形式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社会劳动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践行为人民服务。无论是辛苦劳作的体力劳动者还是殚精竭虑的脑力劳动者,无论是身份卑微的贩夫走卒还是身居要位的政府官员,只要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就不能否认他们是在为人民服务。其次,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具有利他性。为人民服务寓于普普通通的社会实践中“有益的工作”,它既可以表现为引起较大影响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为一般的生活实践。但只要这种活动符合人民利益,就必须承认这种活动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性质。
二、为人民服务的对象
为人民服务的对象是谁?当然是人民。但,若再追问一句,人民是谁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约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这十四亿人口是中国人民的具体构成。那么,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十四亿人服务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将“人民”概念现实化、生活化。否则,对大多数人而言,为人民服务难以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缺乏实际操作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具有广泛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的具体指向对象是有区别的。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 “人民”的历史性做了阐述:“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级阶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4]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课述及“人民当家作主”时,指出人民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从现实角度来说,人民是指我们身边一个个具体的实在的个人,是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些鲜活的个体有个人利益、社会财富和政治地位上的差异,但每个人都不因为这些差异而被排斥在人民的范畴之外。因此,为人民服务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为身边的每一个人服务。
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为人民服务只表现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能计较个人利益。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将“我”与“人民”对立,把“我”排除在“人民”之外了。事实上,“我”是“人民”的一份子,“我”当然地存在于“人民”之中。为“人民”服务与为“我”服务是统一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诚实的劳动者在完成其劳动任务的基础上获取合法的劳动报酬,并不抹杀其行为具有为人民服务性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快递员收发快递、医生救死扶伤、商人公平买卖、老师教书育人等等都是在为人民服务。
在把为人民服务生活化、具体化之后,还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弘扬和表彰的为人民服务的榜样是雷锋、焦裕禄,而不是我们身边的劳动者呢?这就要从为人民服务的层次性来分析了。
三、为人民服务的层次性
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现实的,也是有层次性要求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道德”。可见,为人民服务具有广泛性和先进性两个层次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性要求,忽略其广泛性要求,结果导致为人民服务被形式化、口号化,多呼喊在嘴上,少实践在行动上。
为人民服务的广泛性要求,是指社会主义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满足社会与他人合理需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先进性要求是指劳动者自觉的提升自身的意识水平,自觉把社会或他人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积极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的正当利益。广泛性层次的要求相对低些,更容易被劳动者在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实际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人做工、农民产粮等等社会生产实践活动都是为人民服务。但这些活动因为其普遍性,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更因为这些行为具有自利性,从而其为人民服务的属性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甚至否定。其实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劳动者这些平凡的工作创造而来的,且其行为的自利性是以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为前提的,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为他们为服务社会而做出的奉献的补偿。所以,生活中平凡的合法的社会劳动就是为人民服务。
先进性层次的要求相对要高些,需要个人在自身利益和社会、他人合理利益之间做一个选择。这是一种高要求的道德自律。诸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都是这一层次的典范。这一层次因为实践中要求个人对自身利益做出一些必要的牺牲,往往更能体现实践者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因而是社会主义道德导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优越性的展现。因此为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导引的方向性,在谈及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榜样时,代表先进性层次要求的雷锋、焦裕禄的事迹就放在优先宣扬的位置了。
可见,无论劳动者的社会实践是处在广泛性层次还是处于先进性层次,他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是将人们的道德水平向先进性层次提升,而不是用先进性要求来否定为人民服务的广泛性要求。
总之,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是人民的组成部分,有权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 只有准确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涵义、对象和层次性要求,才能摒弃错误认识,正确运用《文化生活》的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堅持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着眼于实际生活,从而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③:文化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3]《毛泽东选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5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758页。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