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遐 林丽
摘 要:基于《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的数据分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为视角,发现高校学生选择校园贷的客观消费需求和心理动力,并提出高校应当加强知识普及、心理疏导、家校互动,与学生及家长共识骗局真相、共度心理难关,共筑安全防线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贷;心理;高校学生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专门针对在校生发放的校园贷广告随处可见。但部分校园贷存在虚假宣传、暴力催债等行为,严重危害在校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成为校园安全的一大隐患;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正处自我价值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是自我意识逐渐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心理视角分析大学生的校园贷行为有利于了解在校生使用校园贷的真实原因,寻找化解校园贷风险的有效举措。
2018年底,华东政法大学新媒体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整合多方资源,获得有效样本21829份,覆盖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191座城市,1312所高等院校,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为分析我国在校大学生基于互联网的消费偏好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一、校园贷的使用现状分析
(一)校园贷的定义。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正规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其中,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在校学生在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方面提供的合法合规的金融服务,也有部分网络借贷平台、非网贷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开展的其他借贷业务。2017年5月,中国银监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1]。可见,校园贷市场中正规与非正规产品并存,其中不良校园贷的乱象更加值得关注。
(二)不良校园贷的表现形式。目前在校学生接触到的不良校园贷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为促进消费提供的信贷服务,如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京东白条等;二是各类消费分期平台,为满足学生购物需求,专门针对大学生提供的分期还款产品,如趣分期、分期乐等;三是P2P贷款平台为大学生求学、创业等需求提供的资金,如名校贷、爱学贷等;四是民间放贷机构和职业放贷人,为学生提供的非正规资金,也就是俗称的“高利贷”。
在《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的统计结果中,过半数的大学生使用过消费金融,其中,使用过蚂蚁金融的超过六成,达65.84%,使用过分期乐、优分期的分别占8.96%和4.19%[2]13。
(三)不良校园贷的危害。一是滋生借款恶习,助长不良风气。校园贷因其对贷款人资质审核不严,贷款手续简便,到账迅速,能快速满足学生欲望,进而诱使学生接二连三贷款,甚至沾染赌博、酗酒等恶习。二是超高利息风险,致使不堪负重。以一个日利0.05%的校园贷产品为例,看似利率极低,但其实际年利率为0.05%×360=18%,是现行央行一年以内(含一年)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4.35%)的4.14倍。此外,变相增加贷款成本也是不良校园贷常使用的手段,通过对这一些公开产品进行计算统计发现,校园贷的年化贷款利率区间通常在10%至25%,以分期购物为名的校园贷平台年化利率甚至会超过 25%[3]48。三是采取暴力催收,影响身心健康。利用注册登记的信息,对未还清款项的贷款人采用“电信轰炸”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本人发短信,还会给学生的老师、同学和家人打电话,甚至通过伪造律师函、群发骚扰短信等方式,恐吓贷款学生及身边的人,严重扰乱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如广为关注的10G女大学生不雅压缩包事件、厦门女大生因深陷校园贷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电话骚扰而自杀等。
二、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校园贷行为分析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特定心理的驱动下产生的,心理是原始动机,行为是外在表现[4]100。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把原始的无意识冲动当做心理活动的动力,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从疯狂的校园贷背后,找寻除外在因素之外的大学生内在心理动机[4]100,了解在校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真实原因。
(一)本我:基于快樂原则的超前消费。本我是主观的,指向主体内部本身的需要和愿望,既具有生理特征(身体原本需要),又具有心理特征(愿望),是二者相结合形成的行为驱动力[5]20。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欲望的可能。大学生在处于自我意识发展和逐渐完善的时期,渴望交往又面临着较大的自制压力。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乐于接受新事物,迫切需要在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尊重、理解和认同。在《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的调查数据中发现,人际交往是既日常三餐、服装配饰之后,高校在校生的第三大主要消费项目[2]10。另一方面,他们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享受着购物有快递,点餐有外卖,动动手指就能连接世界的高速便捷生活,深受“活在当下”、“小确幸”等及时行乐理念的影响,致使他们对超前消费认知迷茫。在《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针对“中国在校大学生对‘超前消费的态度”这一问题的调查中,48.68%的被调查者选择“说不清楚”,选择“非常不赞同”的仅为16.39%,选择“赞同”的比例达到13.17%[2]33。可见,在快乐原则的本我驱使下,追求及时行乐,诱发冲动超前消费的情况在高校学生中有一定的心理动机和现实基础。
(二)自我:基于现实原则的以身犯险。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积极靠近现实世界的、有意识能力的结构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性,其目的是帮助本我,力图使本我得到满足[5]21。自我遵循现实性原则,一方面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是人格的执行者。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但面临着生活费来源有限、家庭代际沟通不畅等现实困境,这给不良校园贷侵入并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留下了可乘之机。根据《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费来源上,中国在校大学生家庭月均生活费供给为1325.50元,80%的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少于1500元,且其中主要来源于家庭供给的占89.63%,完全依靠家庭供给的占比37.97%[2]18-19;在消费支出上,在校大学生持有手机的平均价格是2534.24元,在校大学生持有电脑的平均价格是4418.20元[2]28-29。在大学生面对消费需求不满足之下,他们不得不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可见,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遵循现实原则的本我会驱使在校生成为校园贷的使用者。
(三)超我:基于道德原则的越陷越深。超我是心理人格中在本我与自我之上的人格力量,它代表着心理人格中社会规范层面的要求,体现了社会氛围中文化与道德的规范和标准[5]21。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美境界的作用。大学生正在经历人生情感最强烈的时期,自尊感强烈而敏锐,随着自我意识的分化,大学生对他人的言行和态度极为敏感,而自己的情感体验复杂又内敛。用校园贷方案购买商品后,他们会在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为冲动消费而后悔;当催款信息来临时,会因拮据而恐慌;当还款数额巨大时,会在意他人的评价,不太愿意把这事情在第一时间告知师长和朋友。这也就为以贷还贷、套路贷、裸贷等提供了可乘之机。在《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关于“缺钱怎么办?”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其中“节衣缩食”、“设法赚钱”两个选项的占比突出,分别占41.94%和27.89%;选择“求助父母”的仅占16.21%;选择“消费信贷”的占5.75%,其比例高于“向朋友借”和“其他”解决方式[2]33。由此可见,对于自尊感强烈的大学生来说,遵循道德原则的超我反而成为使其在校园贷里越陷越深的推手。
三、对高校应对校园贷风险的建议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与学生接触密切,更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多措并举筑牢安全防线。
(一)加强知识普及,共识骗局真相。尽管各高校对预防校园贷骗局宣传教育不断深入,但不良校园贷对需要用钱的学生依然充满诱惑。加强专业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是要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例如介绍各大银行常见产品的年利率以及年利率的计算方法等,结合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演练、对比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数据背后的实质,清楚一笔贷款实际要还款的金额。二是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从法律角度帮助大学生了解校园贷的平台风险、借款人风险及其他第三人风险等,结合现行法律法规讲解风险存在的原因、可寻求的法律救济途径、寻求救济时可能存在的困难等,助其减轻对不良校园贷侵害的恐慌情绪,理性思考对待、提高维权意识。
(二)加强心理疏导,共度心理难关。让“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成为正确处理校园贷风险事件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自我意识。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等平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克服自卑、自负、从众、攀比等自我意识偏差,学会不断控制、超越自我,健全自我意识,养成理性消费习惯,拒绝校园贷诱惑。二是要建立健全预防机制,积极开展心理疏导。通过排查全面了解在校生使用校园贷的情况,对于已经使用校园贷同学要结合心理视角,了解贷款真相,避免一发现学生存在校园贷行为就批评教育的定式思维;当学生因不良校园贷受到权益和身心伤害时,要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及时进行危机干预,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家校互动,共筑安全防线。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一是要加强有效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老師与家长要经常和学生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吃穿用度,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倾听学生的内心需求,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理性适度的消费习惯。二是要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及时互通信息。对于有贷款信息的学生,学校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让家长积极参与,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此外,学校在进行预防校园贷风险宣传教育时也可以及时将相关资料发送给家长,加强家长对校园贷的认识,帮助学生鉴别校园贷风险,避免不必要的贷款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中国银监会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17-05-27).http://www.cbrc.gov.cn/govView_597C8FD3115A4E0FBE730E25009E18D1.html.
[2]中国校园市场联盟.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R].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新媒体数据研究院,2018.
[3]曹辉,潘悦.“校园贷”的违规乱象、规制体系与高校应对[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S1):47-51.
[4]郭志芹.试论大学生校园贷行为的心理向度——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视角[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7):100-101.
[5]黄颖娜.论价值观教育与青年健康心理人格的塑造[D].北京:清华大学,2015.
课题来源:2019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专业委员会一般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 商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