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光梅 陈 聪 梁琬屏 吴章玲 陈 萍 杨丽霞
1.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广东廉江 524400;2.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广东廉江 524400
肠梗阻为临床常见疾病,且以老年人群为好发人群。一般而言,肠梗阻患者多伴随其他病症,因此,在临床治疗肠梗阻过程中,需结合病因不同,以选择合适治疗方法[1]。同时,需及时综合判断患者有无合并绞窄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等,从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2-3]。目前临床治疗肠梗阻采取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同时,需加强临床护理干预[4-5]。本研究工作旨在探讨肠梗阻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护理干预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于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136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非手术治疗。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8 例)与研究组(68例)。研究组男40 例(58.82%),女28 例(41.18%);年龄60 ~85 岁,平均(73.5±6.5)岁;病程时间6 ~24 个月,平均(13.50±0.35)个月;均为肠梗阻疾病。对照组男42 例(61.76%),女26 例(38.24%);年龄60 ~85 岁,平均(73.3±6.7)岁;病程时间6 ~24 个月,平均(13.65±0.20)个月;均为肠梗阻疾病。两组肠梗阻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均经过临床相关检查诊断为肠梗阻;(2)均接受非手术治疗方式;(3)均具备齐全的临床资料;(4)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完成本研究工作。诊断标准:合并有腹部手术史、炎症病及创伤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包括腹痛、腹胀、呕吐、少量排便、少量排气;症状体征包括轻度压痛,无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合并亢进;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改变、CRP 改变;影像学检查包括X 线检查提示肠梗阻表现、CT 检查提示肠梗阻表现。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齐全者;(2)实施手术治疗者;(3)合并相关重要脏器疾病者;(4)不自愿或不配合者。
136 例肠梗阻患者均接受非手术治疗;对照组肠梗阻患者单独采用常规护理方法[6-7];研究组肠梗阻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方法[8-9]。综合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胃肠减压护理干预。在给予患者实施胃肠减压前,护理人员耐心与患者及家属讲解其重要性及必要性,以取得患者配合;给予患者置管并妥善固定胃管,以预防胃管发生打折、扭曲、脱出等;正确衔接减压装置以确保有效负压吸引;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24h 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颜色等;协助患者完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预防发生口腔感染。(2)病情观察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严格观察患者的面色情况,全面评估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呕吐等现象,并了解其肛门排气、排便等情况。及时了解患者有无脱水征象及休克的表现。(3)积极对症干预。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在给予患者输液过程中,需注意切勿过量,控制滴注速度;协助其调整半卧位,患者呕吐时取坐位或头偏向一侧,以免引起误吸,呕吐后及时清理口腔内呕吐物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给予对症肠外营养支持,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以促进机体恢复胃肠功能;每隔2 小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拍背,正确指导患者有效咳嗽,以预防发生肺部相关并发症及压疮等。(4)健康教育指导。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疾病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卫生,进易消化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暴饮暴食,避免饭后剧烈活动。指导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日排便的良好习惯,同时嘱咐其出院后定期复查,有不适时及时就诊。
随访6 个月,比较分析两组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0]、治疗前后心理状态评分[11-12]及临床护理满意度[13]。
临床治疗效果判断标准:若患者恢复正常消化道功能,为缓解;若患者部分症状已缓解,且消化道功能部分恢复,为局部缓解;若患者未达到缓解或局部缓解指标,则为未缓解;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缓解率+局部缓解率[8]。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量表共有20 个条目,以评定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焦虑症状发生频度,以50 分作为标准分,若患者得分越高,则表示其焦虑症状越严重,若患者得分越低,则表示其焦虑症状越轻[9]。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量表共有20 个条目,以评定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抑郁症状发生频度,以53 分作为标准分,若患者得分越高,则表示其抑郁症状越严重,若患者得分越低,则表示其抑郁症状越轻[10]。临床护理满意度:以科室内容自制调查问卷表进行,共有20 条目,总分100 分,可分为十分满意(90 ~100 分)、比较满意(60 ~89 分)、不满意(0 ~59 分);临床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比较满意率[11]。
应用SPSS2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 <0.05。见表1。
两组护理前的SAS 评分、SDS 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护理后的SAS 评分、SDS 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P <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SAS 评分、SDS 评分更低,P <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组别 nSAS评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t P 护理前 护理后 t P研究组 68 63.50±2.55 37.45±1.15 53.496 0.000 63.75±2.70 38.50±1.05 50.069 0.000对照组 68 63.45±2.60 47.50±1.35 31.276 0.000 63.70±2.85 49.65±1.20 26.100 0.000 t 0.079 32.555 0.073 40.170 P 0.937 0.000 0.942 0.000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n(%)]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更高,P <0.05。见表3。
肠梗阻属于比较常见的临床外科急腹症类型。相关临床研究表示,大部分肠梗阻实施保守治疗干预,可以达到缓解目的[14-15]。而目前临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包括两种,即外科治疗与保守治疗(即非手术治疗),但两者各有利弊。外科治疗肠梗阻的术后复发率高,故此临床以采取非手术治疗为常用治疗手段[16-17]。非手术治疗肠梗阻包括常规禁食,常规胃肠减压,给予抗炎药物治疗,给予补液治疗,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治疗等。同时,临床需加强护理干预质量,以取得满意临床疗效[1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65%)更高(P <0.05);研究组护理后的SAS 评分[(37.45±1.15)分]更 低(P <0.05),SDS 评 分[(38.50±1.05)分]更低(P <0.05),研究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95.59%)更高(P <0.05)。提示在给予肠梗阻患者实施非手术治疗与常规护理过程中,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表现,改善心理状态,提高配合度及临床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19-20]。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肠梗阻患者的疾病特点以及心理状态,予以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落实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以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