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纯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普宁 515300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干预是对危重症患者在急诊过程中进行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医生尽快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1]。但是,该模式对危重症患者在急诊过程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探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 择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 普 宁 市 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骨科、急诊EICU、心内科6 个科室治疗的危重症患者2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42)和观察组(n=142)。对照组142 例,年龄25 ~48 岁,平均(36.8±3.8)岁。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等)70 例,呼吸系统疾病32 例,外伤及其他40 例。观察组142 例,年龄24 ~45 岁,平均(35.1±4.0)岁。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等)65 例,呼吸系统疾病30例,外伤及其他4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符合危重症诊断标准且首次采用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排除标准:近期使用其他方法治疗对本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沟通。采用传统沟通方式进行交流,护士根据患者现实情况向医生进行报告,医生根据护士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再给出医嘱,然后护士进行相关处理。
观察组:实施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1)成立专业小组。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不同状况,选择护理人员组建专业小组。这些护理人员需经过培训,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对具体患者的病例分析以及实地情景模拟训练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而培训的内容包括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在急诊过程中的标准沟通模板的使用方法、优势、作用等。通过培训,使护士能更加系统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能更系统、针对性的观察病情,并遵循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将病情及时向医生汇报,给予医生良好的建议,缩短医生思考的时间,使危重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的干预。此外,护理人员要及时记录患者反馈得到数据,并进行认真准确的汇报工作。(2)认真访问。要求护理小组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耐心仔细访问,询问患者时下身体情况,这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加有效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发展程度,以达到尽快给出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3)填写问卷。患者在接受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填写相关问卷,并对患者进行实时询问以反映其对该模式的满意程度。
(1)沟通疗效。采用通用调查问卷从基础护理(4 项)、病情了解(3 项)、沟通效果(3 项)对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 个月沟通效果进行评估,每项均采用0~5分法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高[2];(2)满意度。对每一个采用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汇报的患者,采用百分制了解医生对护士进行病情观察,病情了解,病情处理方面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90 ~100)分、满意(60 ~89)分、不满意59 分以下三种结果,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3)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了解度。通过病情检查表进行判断,该表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检查结果、治疗要点等内容,每项内容分为完全了解、部分了解、不了解三个选项[4]。
护理前两组沟通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 个月后,两组基础护理、病情了解、沟通效果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 <0.05);1 个月后,观察组沟通疗效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观察组护理后1 个月满意度为90.85%,高于对照组的79.56%(P <0.05),见表2。
表1 两组沟通疗效比较(,分)
表1 两组沟通疗效比较(,分)
组别 基础护理 病情了解 沟通效果观察组(n=142) 护理前 25.4±1.7 30.3±2.6 25.3±1.5护理后1个月 40.1±2.1 42.4±1.3 40.7±1.3 t 5.296 6.295 7.215 P 0.000 0.000 0.000对照组(n=142) 护理前 29.5±1.8 31.6±2.9 28.4±.2.3护理后1个月 33.3±2.4 36.9±1.5 30.4±1.4 t 6.212 2.141 1.956 P 0.000 0.000 0.000 t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比较 1.201 0.493 0.771 P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比较 0.632 0.783 0.667 t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4.396 6.561 5.329 P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观察组护理后1 个月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了解度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了解度比较[n(%)]
SBAR 沟通模式是一种以实际证据为基础的、标准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在紧急情况下高效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同时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一种标准化沟通模式[5-6]。SBAR 就是Situation(现状)、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评估)、Recommendation(建议)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该沟通模式的目的是正确、及时地传递患者与病情相关联系的信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率,为进一步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以及方法,通过对相关护士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实践应用,将采用SBAR 沟通方式作为护士向医生汇报病情以及护士与护士之间交接的标准沟通模式,从而实现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7-8]。这种沟通模式的效率非常高,并且传达信息的准确情况也是十分良好,除此之外,在各部分互相合作安全、增进护士合作与责任等这些方面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9]。与传统交接班模式相比,SBAR 沟通模式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尤其是应用于危重症患者,能够标准化、系统化地将患者信息清晰、准确、及时地表达给医护人员,保证患者可以得到及时且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10-12]。通过这种有效的沟通模式可以帮助明确护士的询问思路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在保证了工作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带给患者最及时最舒服的诊疗,以此确保在急诊过程中护理工作的全面展开,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为患者提供系统周到的护理服务,以达到帮助患者尽早确认病情,进而使患者早日康复[13]。在急诊救助过程中沟通障碍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以及患者的安全会受到威胁,通过使用这种沟通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有助于降低错误事故的发生率,不管是对于医护人员还是患者来说,整个沟通流程是清晰方便的,这样有效地将护理人员与需要救治的患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营造了良好医护合作氛围,带给患者更有效及时的治疗[14]。而且这种沟通模式也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强护士对患者病情更加深入的了解[15]。近年来,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危重症患者急诊过程中的应用开始慢慢普及,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沟通疗效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护理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护理后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了解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利于患者术在急诊过程中的信息采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诊断失误率,使患者更加满意,通过这种模式也促进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对患者的及时治疗起着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干预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能加强护士、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深入了解,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抢救成功率,使医生、护士、患者三方满意度均得到提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