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化探源
——沈丘文狮子

2020-06-15 05:12:36
农家参谋 2020年5期
关键词:独角麒麟回族

中原大地,历史厚重,文化灿烂。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璨若星辰,在众多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中,沈丘回族文狮舞可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为中原地区罕见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全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也独树一帜。

沈丘回族文狮舞又名“文狮子”,它有狮子舞、麒麟舞、独角虎舞组成。流传于周口市沈丘县槐店回族镇—带,属豫东平原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现全国仅存沈丘一处,有稀有性、年节习俗依存性、多源性、共存性、传奇性、模拟性、导乐性等特征。

据史书记载,沈丘县历史上居“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后唐、后晋、宋、金、元等不同时期,先后有匈奴、羯、鲜卑、女真、蒙古等民族在中原建朝立国,世居这里的回族先民就是元代从中亚强征入中原的波斯、钦察和康里人,在这里形成多族群融聚之地,并构成了多元民族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文狮子”舞最早发源于汉唐时期的西域“五方狮子舞”和“胡人假狮子”。公元1231年,蒙古太宗皇帝窝阔台,为攻打金国都城汴京,强征中亚康里·波斯等国人为兵参战。公元1234年蒙古军平定中原后,一名叫海鼻耳的波斯人,跟随蒙军将领察罕·乃蛮台征战至项城(今沈丘槐店),后被强行留居此地进行传教布道。海鼻耳在传教布道中,根据颍河两岸人民,在春节、元宵节舞龙闹灯的风俗,引进西域(即海鼻耳的故乡)的狮子舞,进行有机的结合、融汇,编创出一套既反映中原人民的风俗,又能展示西域图腾的文狮子舞。海鼻耳编创传播“文狮子”舞的寓意,是表达中原各族人民对长年战乱的厌倦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文狮子”的最大特点是表演主体为雌狮子,区别于“武狮子”中雄狮的嚣张和威猛。舞蹈动作以原生态为主,特别是“母狮生小狮”的表演,从“闻笼绣”到“吻啃”而后“吞笼绣”受孕等,形象体现了雌狮子的温雅柔和,在延承西域“胡狮”舞伎的同时又接纳了中国古图腾文化。据介绍,“文狮子”舞在表演中分游街和场地两种形式,狮、虎、麒道具各一套,小狮道具一至二套,圆笼绣一个,道具全部由本地老艺人自己制作。乐器为打击类和吹奏类,打击类乐器有重音大鼓、大锣、堂锣、铙钹、中钹、镲等,吹奏乐器为“别里子”(波斯螺号)。表演顺序分为独角虎、麒麟、狮子。在鼓锣镲的节奏中舞蹈,以鼓点振节导乐,在“别里子”奏出的麒鸣、狮吼、虎啸之音中转换情节。

一声长鸣,独角虎威风中出场,速度猛快,并四处巡回张望,视察山情,维护一方平安。独角虎中的圆笼绣是作为独角虎评判是非的一个象物,独角虎即独角羊,亦称独角兽,古称“解豸”,是传说中的神兽,独角代表法律,能断案。独角虎先围圆笼绣观察,迈、踩、闻,然后用独角触之,衔起来,最后判定此象物有罪。独角虎主要表现其威猛、智慧、无私、公正。喻义社会公平公正,消除歧视,是弱势族群渴望民族平等的一种心声。

相反,麒麟的出场动作却温文尔雅,一副尊者的做派,麒麟主要舞的是它头上的冠子和两个麟角,冠子代表高贵,麟角翎翅代表权位。忽然,圆笼绣出现在它的眼前,圆笼绣在麒麟舞中扮演的是一个外来者的象物,麒麟感到害怕,想除掉又觉莽撞,怕有失斯文,便一点一点近距离接触,原来这个新邻居是个逃难的弱者,不再忍心伤害它,并同情怜悯和它亲密起来,与它亲吻拥抱,衔起来的,接纳了它,是民族团结的象征。麒麟在西域被称做水中神兽,在中国被称做祥兽,属四灵之一,麒麟送子给人间带来香火兴旺,福禄祯祥。“文狮子”引义文雅、亲情、和善,这里又指狮为雌性。它区别于“武狮子”的夸张热闹场面,初时,海鼻耳的“文狮子”舞如唐诗所述,“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跻脚弹指,摇头弄目。“狮子摇头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圆笼绣在狮子舞中象征所指动物的卵蛋,狮子围笼绣而舞,闻嗅、吻啃,然后吞笼绣入肚、受孕。这是“文狮子”舞传入中原后对中国古图腾文化的接纳。

相传,商族的祖先契为帝喾(高辛氏)之妻简狄所生,一天,简狄在玄丘河洗澡,捡到一个五彩花纹的鸟蛋,不小心吞了下去,结果怀孕生下了契,居商,商由此而行图腾,实际上远古蒙昧时期的人并不懂得人的繁衍,以为人的受怀孕出生与感受某种动、植物或其他非生物的精灵有关,文狮子舞在延承西域狮伎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原这一远古图腾文化。该艺术主要表现其十月怀胎的艰辛和分娩时的痛苦。扒地、抖颤,小狮子缓缓生了出来,母狮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小狮在动,几次欲立不能,母狮上前舔小狮子,哺育抚爱,小狮子终于站了起来。文狮舞“文”字的另一种含意,是元代人们以此感化蒙古统治阶级多施仁政,爱民亲民。而不要对人民动“武”狮子,是老百姓希冀和平对社会平等的一种呼唤。突出教化人们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善待子女,孝敬父母,报答生养之恩。

文狮子舞自海鼻耳始创,己传承了23代。代代沈丘回族人在传承文狮子舞时,对文狮子舞进行了细致而大量的发掘整理、加工、拓展、创新,使之表演技艺更加娴熟纯青,舞蹈情节更生动感人,富于趣味性、欢娱性,使之内容寓意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变化。

沈丘回族文狮舞是多元文化在中原地区的长期积淀和融合而成,在古老西域乐伎和远古中原民间舞蹈遗存中显得稀有而珍贵,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中原回族群众在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的结晶,也是回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经过770多年的传承演绎,此艺术已经成为一朵独具中原回族特色的艺术奇葩。

非遗标签

狮舞(槐店文狮子)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普遍流行于中国汉族地区,在春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中频繁出现,通过热闹欢快的表演寄托中国人祈求吉祥、消除灾害的美好愿望。中国各地的狮舞形态不尽相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它一般分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矫健凶猛,多表演高难技巧;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

沈丘槐店回族文狮子舞是生活在中原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源于汉唐时期西域的“五方狮子舞”和“胡人假狮子”。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古将领察罕平金时,回族文狮子舞随波斯尼沙布尔人海鼻耳传入中原,并长期流传于沈丘县槐店回族镇。

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位于沙颍河和西蔡河的交汇处,境内河道纵横,世居此地的回族民众是元代从中亚强行征入中原的波斯人、钦察人和康里人的后裔。

槐店文狮子一改兽中之王的威猛形态,以慈善之心创造出文静的狮子形象,意欲以此感化执政者减少暴戾,施行仁政。经过与沈丘当地汉民族兽舞交流沟通,槐店文狮子逐渐形成独角虎舞、麒麟舞、狮舞三部分表演内容。演出时,先在鼓、锣、镲的节奏声中奏出麒鸣、狮吼、虎啸之音,随后独角虎出场巡回瞭望,麒麟表演“麒麟送子”故事,最后文狮子登场展示巡山、搔痒、饮水、舔毛、观景、生小狮子等一系列动作。

槐店文狮子以拟人手法演绎猛虎徘徊、麒麟送子、母狮生子的生动场面,风格迥异,妙趣横生,通过文狮子的安闲与柔顺表现出期盼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民众心理,震撼人心,具有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认识和研究价值。在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内涵不断被弱化的今天,槐店文狮子逐渐失去演出平台,艺术水准大幅度下降,许多艺人因年事已高不能登场,致使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亟待保护。

猜你喜欢
独角麒麟回族
麒麟“破冰”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4:18
我才是独角熊
对麒麟
宝藏(2021年1期)2021-03-10 11:06:12
它就是麒麟
独角仙
幽默大师(2018年11期)2018-10-27 06:03:12
独角仙
幽默大师(2018年3期)2018-10-27 05:50:54
解救独角王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Research on the Low—Carbon Life of Student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