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口述:我的抗疫管理实录

2020-06-15 08:10
中国医院院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恩泽华西收治

智慧对应困难解决——而管理,疫情抗击中的最高智慧,对应的则是默默无闻,它们更加值得,也理应被记录。

2020年春节,注定别样又平凡。

别样是因为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突然袭击,既冲淡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喜悦,又牵动着全球经济运转,尤其是在医疗卫生行业,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驻扎医院,用生命守卫生命;但它却又注定平凡——因为数百年后,当那时的人们再次回望今时今刻,也会如我们此时回望历史中的鼠疫暴发、SARS抗击和埃博拉病毒一样,变得公正而平静。

历史从不开口说话,却总能成为救赎的希望。正如在这次疫情抗击过程中,鲜少出现于媒体面前的医院管理者一样,他们同样很少开口言语,却始终在指引着这场战役的方向。

虽然其中大多数管理者,囿于时间、篇幅,《中国医院院长》无法一一记录,甚至有的管理者在我们开始这项记录之时,已不幸殉职,但正因如此,这项关于管理者的记录才更加紧要和必须,今天,一个人的一个选择是经历,明天,一群人的决策就会书写历史。

在记录开始之前,《中国医院院长》首先致敬和感谢所有在抗疫百忙之中,愿抽出宝贵时间与我们分享这些经历、感受和决策的受访者,同时也一并感谢因各种原因、未能受访而没有出现在这里的行业亲历者,不论此刻我们呈现与否,历史都是辩证唯物的。

陈海啸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

受访者坐标:浙江 台州

受访时间:2020年2月14日22:50

采访手记:这是非常突然又特别的一个受访——采访提纲发出后第一天,陈海啸和大多数记者希望邀约的受访者一样,迟迟未见回复。但第二天晚上,记者突然接到了他的来电。当晚已近11 点,陈海啸刚刚结束医院的工作到家,刚开始,电话那头的声音透出明显的沙哑和疲惫,但讲着讲着,他的力量、热情和自信就重新焕发了。在他眼中,无论多艰难的情况都会过去,就好比多艰难的管理决策,也一定会有兑现承诺的办法。

陈海啸开门见山,想和记者分享截至采访当时,他最难忘的一个管理决策。

正月初二(2020年1月26日),台州恩泽医疗中心(以下简称“恩泽医院”)整体作出了一项艰难决策,决定把当时台州市内所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全部集中到恩泽医院进行统一救治。

当日上午,台州市政府就疫情整体控制办法与各单位讨论,其中关于感染患者的收治办法还未明确,究竟分散于先前已宣布的各定点县医院,还是集中统一救治?“当时台州全市确诊病例数已经超过40例,11个县中一半都已经相继发现确诊病人,并且还有大量疑似病例。”陈海啸回忆。

而在恩泽医院,当时也已收治了浙江省第一例危重感染患者,“当时患者已在进行插管治疗了,情况不太乐观。”同时他还清楚地知道,医院中,对病毒的恐惧心理正在蔓延。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底要不要、能不能把全市感染患者集中到恩泽医院?用陈海啸的原话说,“做这个决策前,我当时确实犹豫了几分钟”——首先结合正月初一,已经抵达武汉的恩泽医院医疗队成员反馈,陈海啸心底警戒线已经拉紧,此次病毒绝不能轻视。

虽然从传染病治疗角度看,早期隔离、集中治疗效果一定是最优的,但一旦恩泽医院集中承担,医院自身也将面临巨大风险,首先,普通病人、职工的安全如何保障;其次,医院一旦被贴上传染病收治的帽子,其他病人还敢来吗;再次,当时防护物资确实存在一定缺口,假如承担,未来如何应对?医院所有职工能答应吗?领导班子成员能答应吗?陈海啸犹豫于此。

但他转念又想到,作为当地龙头医疗机构,无论专业人员、救治能力还是物资,恩泽医疗集团都已经算最强了,假如恩泽不上,谁还愿上?谁还能上?恩泽医院面临的问题,其他医院难道没有吗?

最终,回想医院数十年发展历程,陈海啸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快速助其作出决定,集中收治这件事恩泽医院必须要做,在和集团领导班子简单沟通后,通知当时在台州市政府协调会议现场的恩泽医院副院长陈保富,当即根据院内决定向市政府主动请命,恩泽医院愿承担集中收治全市所有感染确诊患者的任务!

在向记者回忆这个决策作出过程时,陈海啸还提到当时他脑海中的一句话,他说已经有点模糊了这句话的具体出处,但内容却一直记得——“当你给病人治疗时,治疗方法是取决于你和病人之间感情的,你对他感情有多深,你对他的付出就会有多大。”

记者听得出,电话那头说完这句话的陈海啸声音微微有些波动——其实,所有的医院管理决策又何尝不是一个个“治疗”办法?只不过“治疗”的不是疾病,而是当下一个又一个火急状况而已——“让台州人民更健康”和“以病人为中心”,是这所百年老院、业内早已非常熟悉的使命和价值观。但具体怎么践行,如何体现,今天作出的艰难决策便是点滴之一。

如果说当时请命于政府,陈海啸凭的是直觉和感情,那接下来任务的完成则需要投身绝对理智、科学和高效管理。

“说实话,接了任务后,压力很大。”陈海啸坦率承认。当时他拿到一组数据,台州在武汉经商人员6万余人,春节期间从武汉返回台州的人数已达到12000人,假如按目前使用的2%死亡率计算,10000人至少需要预估200张危重床位——而当时陈海啸手中的底牌,只有一所台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恩泽医院感染病医院),床位188张。

陈海啸在疫情期间为医院成员打劲鼓气。

“台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是2003年SARS过后,才正式开始响应国家计划建设的,2014年正式运行。”陈海啸介绍。

陈海啸回忆,当时公卫中心筹建时,他就认为其选址不能规划到偏远的城市外缘——没有大规模疫情时,病人、医务人员都不愿去,即使造好也多半空置,于是,恩泽医院当时选择在国家和政府投资之外,追加6000万元资金,共投资1亿元,打造出了一座即便今天看来,也依然可以称得上是全国水平较为先进的区域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公卫中心坐落在恩泽医院路桥新院区内的西南角,占地30亩,外部与恩泽医院实现50米物理隔离,内部则完全按照独立高标准的三区两通道全负压结构建造。

如今看来,十年前的高投入回馈了丰厚价值。但面对今次疫情的规模,可能还会有缺口,陈海啸预判——于是,恩泽医院以东的原老院区改造方案当天立刻启动,“若有需要全院450张床位可紧急腾空,全部用于收治新冠肺炎轻症与康复患者。”

也是当天,恩泽医院应急预案工作组根据新的集中收治要求,有序启动运行,七个紧急工作小组分别快速行动,建筑改造、物资采购、人员动员、分配,转运患者……

截至记者采访当时,恩泽医院共收治感染患者144例,其中危重症患者18例;出院52例。恩泽医院首批17位进入公卫中心工作的医务人员已全部出舱,目前第二梯队轮岗医生,共计80余名,接续奋战于公卫中心一线。

采访最后,被问及如今回看这个管理决策,以及截至目前这场抗疫管理过程的感受体会,陈海啸只坚定谈道,牺牲、损失,必须要换回成长。

虽然目前并无明确数据测算,恩泽医院集中收治患者的方案,与分散各县区收治患者的方案,究竟哪一种在政府总投入、资源总消耗、医疗救治质量、医务人员被感染,以及社会影响面上的整体效用更优,在但至少目前这个决策的结果是让人欣慰的——

就在陈海啸受访后的两天,恩泽医院接诊的首例浙江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顺利康复出院,而截至2020年2月29日最新数据,恩泽医院共收治感染患者145例,其中危重症患者24例;出院101例;无一例感染患者死亡,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同时,恩泽医院在收治运送各县区感染患者时,自主设计研发的传染病人生物安全性转运担架已申请专利。

贾新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山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

受访者坐标:湖北 黄冈

受访时间:2020年2月14日23:20

采访手记:凌晨过半,这场一天内紧急沟通敲定的采访终于圆满结束。回顾采访中,贾新华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感受——自己真的太幸运了,太幸运了,以及“目前,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这样一个令人振奋欣慰的消息——记者感慨非常:是的,他们此刻已是胜利者无疑,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当时在最困难情况下,集万千压力于一身的年轻的他,是怎样艰难带队撑过来的呢?

贾新华很坦诚,采访伊始,他便向记者表示,当天早些时候,一看到采访提纲,他便很有感触,关于医院管理方面,他有太多内容想分享了。

人生首次经历:挂帅——由全省135名精英中的精英医护专家、3位省卫生健康委同志和3家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组成的山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在除夕之夜紧急受命赶赴湖北武汉黄冈,接手还是一片沙砾之地的“黄冈小汤山”——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从医生先后化身清洁工、工程师、对外协调员、战斗指挥官,这样一位年轻的医院管理者,其管理感悟如何?

“前期压力确实非常大。”贾新华表示。对内,医疗队成员抽调自全省,彼此陌生,全都为专家中的专家,面临磨合;对外,这是山东省派出的首支援鄂医疗队,集结全省精干,受关注度较高。

同时,医疗队抵达黄冈时,情况不容乐观:感染病例总量多,增长快,严重程度仅次于武汉;时任黄冈市卫健委主任刚刚被免职,当地医院、政府状态焦虑。

此情此境,医疗队自然被寄予厚望,但现实却是,贾新华一行即将正式进驻开展工作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是因疫情发生而紧急启用的未完工医院,基本硬件设施完全达不到传染病医院投入使用的标准,必须马上重新改造验收后方可运行,与此同时,防护物资紧缺,人员有限……回想当时情况,贾新华用了“华山一条路”来形容:只有想办法往上走。

于是,抵达后第一个24小时,医疗队全员奋战,主要工作首先为把一个建筑工地一样的医疗中心改建为名副其实的黄冈“小汤山”,通过连夜与当地医务、工程人员密切配合,原有病房结构、设施实现重新分区改造,病房设施、必要仪器设备重新迁入、安置、调试,首批100张床位的两个病区感染隔离病房,终于在1月28日晚达到收治患者标准。

第二个24小时,贾新华集中导入6S(清理清洁整顿,规范素养安全)管理工具,对医疗队和全体医疗中心工作人员实现建章立制:明确组织架构,分配任务到人,建立医疗制度,明确诊疗方案,规范诊疗行为,同时院感先行,将院内一切人员一切行为从打造规范入手,三天内刻画为习惯,继而融入后续所有诊疗行为成为个人素养。

在管理渗透的同时,医疗救治工作同步有序展开:大别山医疗中心首批启用的四层100张病床,两天内即收治患者98位,后续三天内陆续启用五六七层病房,共实现病人收治近500余位。短短一周,黄冈市内感染患者收治压力实现缓解。

到这里,似乎可以舒一口。但事实远非如此,贾新华在受访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太幸运了”,是的,他遇到了精干的医疗队成员,大家齐心抗疫、配合指挥,全员协作,他称为幸运;目前救治工作一切顺利,管理事务基本理顺,甚至现在他还能偶尔回归临床,治疗患者,他也将其归结于幸运——但即便如此乐观之人,依然向记者坦承,整个抗疫过程中,他遇到最大的困难不是治疗,而是管理。管理的难点,并非内部团队,而是外部各种因素。

贾新华管理之余探望患者。

大别山医疗中心收治入院的患者,早期出现了群聚性异常焦虑——非常渴望医护关心,在医护人员有限、需求难以被满足的情况下,极度焦虑开始向家属和更多病人传播。尤其是前期入院患者情况不一,以至于贾新华在自己的第二个24小时——收治病人过程中,几乎全部精力用来应对各种外界关系性照护要求。

于是,第二天,贾新华马上进行治疗、管理思路大调整——首先,治疗上,统一进行一定安慰性用药,其次,管理上,病区负责人必须每天都要和自己病区的每一位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或与家属进行电话、微信沟通。

以贾新华自己为例,“我加了很多病人家属微信,只要一有时间,病人允许的情况下,我就会给病人拍照片,或录视频,发给家属,并与患者家属及时跟进病情、治疗方案和愈后等信息。”三五天后,患者焦虑情绪大大缓解,贾新华长舒一口气。

截至采访当时,黄冈大别山医疗中心收治情况一切顺利,因此记者也跟进问道,是否有整体上回程安排可以透露?贾新华的答复是短期内不会有。

“眼下,虽然山东医疗队的第一阶段,即收治市区感染患者、控制疫情进一步蔓延的任务完成了,但同步启动的是降低重症、危重症病亡率的任务,以及跟进后续区县感染患者的收治。”记者采访当日,由山东省省委副书记和副省长带队的山东省第九、十支援鄂医疗队已经抵达黄冈。贾新华介绍,这两支医疗队将要支援的是黄冈周边区县。未来,假如市区疫情得到控制,大别山医疗中心的救治能力释放,贾新华一行等被调至区县支援、或接收来自区县的患者都有可能。

但不论哪种走向,目标、结果一定是一致的,对此贾新华也信心十足。

眼下,他正用自己的中医专长,带领医疗队中和其他五位中医大夫组成的中医治疗组,在为大别山医疗中心的患者、医生、护士实施有助于疫情防控的中医疗法,如汤剂、熏蒸等,看着大家从一开始的不了解、不接受到慢慢认可,甚至欢迎及主动了解,贾新华的医生本职工作又恢复了起来,现在,日常管理工作运转之余,他更多又变回了一位临床呼吸科中医大夫。

截至记者发稿,2月24日,由贾新华率领的这支山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已正式进入休整期。随着大别山医疗中心病人量持续减少,以及2月24日黄冈首现零确诊病例,“根据部署,医疗队现已全体搬离、在异地安置轮休,具体休整时间不定,休整完毕后或继续战斗。”贾新华介绍,目前队员们已采集咽拭子做了核酸检测,全部为阴性。

张 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四川大学华西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支援武汉第二、三批医疗队队长

受访者坐标:四川 成都

受访时间:2020年2月15日16:30

采访手记:华西医院应急救援业内闻名,而华西医院现任院长李为民则是著名呼吸专家,党委书记张伟精神卫生专业出身,曾分管医院后勤,同时精于大数据研究,以上种种元素叠加,华西医院抗疫最高管理阵容异常强大——但如何组合、碰撞一切最优因素,使华西医院发挥最大效能承担最大责任?管理者张伟受访时尚存一些个人小小遗憾,但最后,它们与医院管理职责使命相叠加,换回的是整个社会的正常安全有序运转。

小小遗憾在于,张伟本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支援武汉第二和第三批医疗队的队长,“但第二批队伍出发登机前,收到国家卫生健康委指令,留在成都”,“于是改为带队第三批,又是准备要走了,组织再三考虑,还是要求我留下”,就这样,截至记者采访当时,张伟仍驻守在华西医院未能赶赴武汉一线。

身不能去,但心与之同在。实际上,留守华西的日子,张伟一刻都未能轻松,甚至还有几乎流泪的时刻——管理者口述:我的抗疫管理实录,张伟开始向记者讲述:

疫情期间,张伟主持华西医院管理会议。

2020年1月16日上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年终工作会议召开,当天最后一项任务,即针对当时已有关注、情况却尚不明朗的新型冠状病毒,作出了内紧外松的统一工作部署。张伟很敏锐,当天就与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曾勇讨论了方案,华西医院便马上采取了行动:召开院内紧急会议,医务部启动独立发热门诊,同时密切关注疫情动态。

1月17日,华西医院宣布正式进入战备状态,感染、呼吸、急诊、院感、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科等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科室,以及检测检验科室等应急人员梯队进行排班,着手准备应急任务。

1月22日,四川省召开传染病一级启动会。同日,四川省省长紧急会议任务,要求四川大学牵头用大数据方式研判未来疫情发展规律与人口流动等带来的相关变化。1月24日(除夕),第一份报告完成,1月25日(正月初一),第二份报告形成。当日上午,张伟为华西医院第一支援鄂医疗队送行后,下午马不停蹄赶至省长办公室,当面汇报大数据研判工作报告。

1月26日(正月初二),华西医院继续取消管理、后勤职能部门和相关临床医技科室休假,全部上班,全院干部回成都居家待命,同时在行业内率先发出捐赠倡议,向全国、海外征集医用防护物资。

张伟坦承,当时院内防护物资储备确实已经短缺。日前,华西医院首支援鄂医疗队出发时,张伟就已坚决明确“穷家富路”,院内仅存的医用防护物资,全部配给援鄂医疗队——“当时还有人认为带多了,除了医用物资,还有尿不湿、纸尿裤、女士的卫生棉,食用的快热饭等,第一支医疗队共20人;但出于此前地震救援中华西后勤管理的经验,穷家富路一定有备无患。”“结果,这支医疗队刚一抵达就流泪了,别人什么物资都没有,只有我们防护衣、口罩、眼罩是全的,各种重症医疗救治设备也是齐的,一入院就能马上展开工作。”

同时,因为预案启动早、捐赠倡议发出及时,虽然截至记者采访,华西医院整体防护物资依然紧张,但经科学统计、追踪、调度,目前收到的捐赠物资仍可维持正常运转。

然而截至初二的繁忙只是开始。大年初四,华西医院即将迎来节后开诊首日,平时日均近两万的门诊人次,尤其是所有门诊号源早已在春节假期前就已经约出,但当时疫情状况尚不明朗,开还是不开?

后经院内讨论一致通过,华西医院按“5·12”汶川地震救援期间实施的双轨制救治原则不变,一方面,感染患者必须收治,另一方面,普通患者也不能因疫情失去救治机会——在最大程度避免感染的情况下。

于是,正月初三,华西医院向每位已挂号患者发送短信,呼吁常见病尽量避免此时院内就诊,可自行退号退钱,但急危重症,医院通道依然畅通。同时,院内严格实行门诊病房三级管控(口罩、体温、流行病学史),初四华西医院门诊复工当日,门诊量达到3000余人次。

截至记者采访当日,华西医院日门诊量维持在5000余人次,同时,外科手术100余台有序进行(患者入院前三天胸片严格筛查情况下),内科肿瘤、慢性病等患者也在正常接受治疗。截至2020年2月29日数据,华西医院共确诊感染患者23例,其中危重症患者2例;目前在院11例;无一例感染患者死亡,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

但初四以后,随着政府居家隔离的倡议发布,疫情消息逐渐公开,市民的焦虑疑惑情绪开始滋长。预料到此,正月初二,华西医院便已着手搭建电话与网络疫情咨询平台——通过征集院内的485名医务人员,向社会征集的100余位心理咨询师,疫情在线防控的华西模式工作正式启动。

张伟介绍,该平台初三投入使用时采用的是两班制,早9至晚9。“每一班都安排了100余位人员在线提供咨询,分为疫情咨询和心理干预,但后来电话太多,不得不把心理咨询单独建立平台。”

截至记者采访时数据,该咨询平台已接到8000余人次咨询,其中发现200余例疑似感染。“但由于线上咨询不能提供诊断,于是医院又从专家医生中挑选80余人,分别对200余位疑似病例进行电话追踪跟进和居家隔离指导,有明显症状则立即指导入院。”

后来,该模式直接演化为,2月2日,全国第一本医院在线防控疫情图书——《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线防控的华西模式》的出版,该书电子版同步向各级医院、广大医护人员和广大读者免费开放阅读。

同时,正月初三一并准备的,还有华西医院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策划的《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电子版。两天后,该手册上线,免费供市民阅读。这也是全国第一本针对本次疫情推出的心理防护读物;同时还出版了藏语、彝语版本。

截至采访当时,疫情正在由急性高峰期转向平坦期,如果说疫情前期,重在救治患者身体的功能性疾病,那么马上,心理疾病将会逐渐浮现。作为精神医学专家,张伟表示,此次疫情中,除感染患者外,心理健康最应关注的为三类人群:首先,全国的医务工作者,其次,政府官员、民警、社区的一线工作人员,第三,学生,最后是普通民众。

最新数据显示,正常情况下,我国目前普通人群的心理疾病患病率在7%左右,而疫情冲击还有可能会加大该比例,此外,疫情患者中,截至记者采访当时,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达4万例,出院近2万例(截至记者发稿,该数据为,3月7日9时,全国确诊病例80813例,出院55477例),这些患者人群、家属,以及疑似患者和出院康复患者的心理健康都不容忽视——因此,华西医院开始搭建更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平台——2月14日,就在张伟受访日前,由四川省疫情心理干预省级专家组协同多个相关专业学会,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等,免费为大众、青少年、一线防护人员、医务人员4类人群提供的在线心理危机干预整合平台正式上线。

但以上内容在张伟看来都不算特别困难,真正让他几乎流泪的是华西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针对疫情而启动的系列大数据分析工作——平台搭建初期,把社会各方数据汇总打通,免不了要经历打破现行制度樊笼等现实瓶颈,这对张伟来说,才是挑战。

截至张伟受访时,由其领衔的疾病流行病学大数据研究平台,已陆续向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交了20余份疫情控制决策建议报告,就疫区早期流动人口变化规律、轨迹,防控诊断,治疗康复等不同阶段的信息,进行提前分析研判,为指导疫情诊断、治疗与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平台最新研究方向也在随疫情进展而不断前移,张伟介绍,该平台前期研究重点为宏观疾病传播,中期转为研究个体感染者的感染细节、感染规律,并对检测结果建立数据模型,分析研究治疗方案,同时,通过对出院者进行数据追踪,研究科学康复方案。后期,随着复工潮的到来,再次转为宏观疾病传播、防疫模型研究,等等。

回忆此次抗疫中感受最特别的,张伟表示大概是华西医院略显“怪味”的援鄂医疗队成员类别了,“当时国家支援需求名单上其实只有重症、感染、呼吸医护人员需求,但华西医疗队最初同时派遣了临床免疫、内分泌科、心脏内科专家,目的是为临床重症MDT会诊服务;第二支医疗队又加派影像技师,负责CT诊断;呼吸治疗师,协助调试管理‘八国联军’捐赠的呼吸设备;第三支医疗队则增加应急办副部长一位,负责管理总协调;医用气体工程师,调控重症医院氧气流量……”

最后,问及此次疫情应对的管理经验,张伟的回答异常简单,危机面前决策,气定则神闲;士兵出征战疫,攘外须先安内;好的医院管理:对内敢放手,集中解决外部挑战。

刘立飞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医疗护理处副处长、北京市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

受访者坐标:湖北 武汉

受访时间:2020年2月15日16:30

采访手记:记者拨通刘立飞电话的前一刻,他正沉浸在趣味浓厚的“画图”事业中——而这也是截至记者采访当时,全国援鄂医疗领队中,身份较为特别的一位——他不是在画山画水画动物,而是在制作北京市支援湖北医疗队接收病人18 天以来,所有患者的统计学数据分析图。用科研的理念做管理,是这位科班出身的管理学干部一直致力于在实践中应用推广的。

大概是管理学科班出身的缘故,这位从未做过医院院长的医疗队队长兼医管中心处长一开口,便对数字表现出了执着的亲近力——

“今天是我们北京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19天,出发的第20天,收治病人第18天。”“这支136人的医疗队,由北京22家市属医院中的12家医院医护人员组成,其中医生41人,护士93人,基本按1:2比例配置,另有两名专职管理人员,以及12家随行媒体记者。”“我的具体管理经历中,其中第一个24小时最难忘,第二个24小时工作已基本有序。”“现在医疗队整体第一阶段工作顺利交卷,第二阶段难点工作正在攻克中。”

快速的数据对答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刘立飞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对谈的深入,他的极度理性背后,包裹着的却是极度柔软的感性。

时间退回到大年初二(1月26日),刘立飞突然接到带队援鄂通知,“但当时具体带谁去,什么时间去,都不知道”,紧接着,当晚11点,收到具体医疗队成员名单,刘立飞开始一一核对。

大年初三(1月27日)上午,刘立飞正在北京市医管中心就北京市疫情开会,12:30,刘立飞再次突然接到命令,17:00赶到北京首都机场集合,启程援鄂。

就这样,从组队到出发,24小时都不到,刘立飞紧急行动起来,家人帮助打点行李,自己则马上通知各医院136名队员从单位或家中前往机场集合,同时,协调援鄂防护洗消生活等装备物资准备,对接北京市政府紧急调运而来的储备物资,协调即将乘坐的航班,等等。

当天17:00,一切妥当,“连飞机后座都放满了方便面”,全体成员安检、准备登机。19:00,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抵达机场送行,刘立飞作为医疗队代表庄严汇报,“12家市属医院136名医护人员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集结完毕,即将赴武汉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我们将严格遵守工作要求,坚定信心,拼搏奉献,不辱使命,打赢战役,平安归来。”“当时非常激动。”刘立飞向记者回忆道。

刘立飞在武汉抗疫一线。

紧接着,两个半小时飞行后,医疗队23时抵达武汉,整理完物资,凌晨1点入住酒店。当晚刘立飞没有继续打扰团队成员更多,虽然他也是在起飞前才得知具体要援助的医院。

“情况就是这样,没有其他选择,甚至前面都不知道有什么。但管理正是秉心静气解决问题的工作,一旦解决,问题就是经验,经验变成制度,制度成为习惯,习惯成为文化,团队就有了战斗力。”正是这样熟悉的工作经验,抵达后的凌晨两点,刘立飞沉着冷静地理清了下步基本工作思路,拟成立医疗、护理、院感、综合、物资、宣传、信息7个管理小组,初步筛定人选。该过程中,刘立飞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要求医疗队员大事小事必须说出来,问题导向,逐项解决,马上就办,动员全员参与医疗队管理。

第二天(1月28日)9时,全员会议经民主集中制讨论决策后,通过执行。11时,刘立飞与医疗组长前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进行任务对接。“当时同样不知道具体任务,比如承担几个病区,是北京医疗队单独作业还是双方合作?工作量如何,具体如何安排,等等。”双方对接后,任务明确,双方合作,实行双科主任负责制,但以北京医疗队为主,对方为辅,根据业务量,病区逐渐推进开放。

就这样,一开始,北京医疗队承接的是5个普通病区和1个ICU病房任务,但由于病房须逐一改造,于是,从病房加急改造、人员防护培训、演练,建立18项医疗核心制度等,到正式接诊救治患者,时间仅用一天。他带领曾在抗击SARS一线工作过的医疗队专家,深入实地了解援建医院病区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北京模式”病区修改建议,指导医院紧急改造隔离区域布局,划分“三区两通道”,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协助援助医院短时间内完成改造800张床收治重症患者的任务。

然而疫情和工作随时都在变化,刘立飞的管理方案也在不断进行调整。第一阶段,改造病房,收治病人,规范制度,医疗工作有序顺利进行任务已实现,但在第二阶段,随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成为当地三家重症患者收治医院后,此前收治的轻症患者转出、重症患者不断转入,院内医疗管理、制度建设等须重新布局调整。

与病魔较量,必须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要重管理、带队伍、强质量、抓细节,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关怀,鼓励患者坚定信心、战胜疾病;开展医疗安全和质量巡查,确保病区交接班、会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急危重患者抢救、死亡病例讨论等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尤其是需要加强重症设备如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经鼻高流量吸氧等,不断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都成为新的管理工作目标——“这个阶段必须要疏解患者的情绪,实现病死率的下降,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刘立飞作出了他个人感觉意义尤其深刻的一个重要管理决策——利用5G通讯,开启远程会诊。

2月8日(正月十五),北京医疗队与北京朝阳医院,首次通过5G技术,对两例存在争议的病例进行了远程会诊讨论。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地坛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同样也是通过这条视频连线,慰问了北京医疗队。回忆当时现场,刘立飞表示很受鼓舞,当天下午回到驻地,他立刻向医疗队成员传达了总书记的慰问和要求,“大家都非常振奋。”

采访最后,刘立飞表示,目前同样没有收到任何回归计划。“近期工作依然很重,对于医疗队来说,降低病死率,进行疑难病例讨论。”而刘立飞能做的,则是尽量协调设备支持,利用自己专长进行数据分析,找到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同时,关注队员们变化,满足他们一切需求,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心身健康。

写到这里,不熟悉刘立飞的人并不知道,他其实仅是位年轻的80后。当年SARS肆虐时,正好是他从大学毕业的最后时光。当时作为学院学生会主席的他,帮助学校组织了返京学生隔离。一场疫情改变了人生命运,毕业后,他怀揣着卫生防疫事业梦想,进入卫生行业工作。

如今,17年已过,他早已从法律专业毕业,经过公共卫生部门的历练,继而来到医院管理中心,并完成公共管理专业公共政策方向的进修,此刻扛起责任,作为职业管理者再赴一线抗击疫情。两个场景叠加,刘立飞只觉得,确实是时候该他们这代人冲在最前面了,要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卫生防疫和医院管理工作经验,在短时间内形成医疗队的战“疫”文化,用疫情号召、党建引领、制度规范、情感凝聚、纪律约束,不断提升战斗力。同时,作为半个法律人的他,也和记者谈到,这件事之后,相信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会有更深层次的变革,更期待一系列制度规范,上升至法律层面后,产生的巨大效力。他也希望能用宝贵的一线经验和卫生法制知识背景,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最后,关于眼下这一切——“这场仗,我们一定打赢了再回去。”留下这句承诺,刘立飞又赶着回去画图了。

施秉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援鄂专家组成员

受访者坐标:湖北 武汉

受访时间:2020年2月16日17:30

采访手记:已年过六旬的施秉银,是记者此次采访受访对象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一线抗疫管理者。电话接通后,施秉银的声音透着明显的疲惫。他仿佛猜到了记者的担心,首先安慰道,“一切都好,就是过来按照安排做事情的。”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援鄂专家组成员,施秉银很早就接到了驰援武汉的通知。“但由于没有明确抵达具体时间,于是一直很着急,24小时待命。”

2019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全国疫情备战已处于紧张状态,西安交大一附院也不例外。农历腊月二十八,医院实现全员待命。腊月三十,医院感染楼全部腾空就位,同时,发热门诊开始收治病人。

施秉银参加抗击疫情公众科普。

根据以往经验,疫情的公开,必会引起民众恐慌,纷纷前往医院就诊排查。为减少不必要的感染,施秉银当时便与团队作出决策,在互联网医院APP首页嵌入“发热免费咨询入口”。“此刻病人到医院的越少,就证明我们工作做得越好”,就这样,互联网医院,线上发热咨询,加24小时热线电话,西安交大一附院成功把不必要来院就诊的患者留在了家中。

截至记者采访当时数据,西安交大一附院互联网医院发热门诊共接诊4000余人次,8000余次视频问诊,同时线下方便门诊10000余人就诊,配送药物14000余次,而院内发热门诊平均每天只有50~100例患者前来就诊,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风险。

刚刚结束这项工作,2月4日,施秉银便收到了确切的援鄂时间通知。本可以第二天乘坐高铁抵达,但施秉银却选择当晚一行四人专家组乘坐卧铺急急赶赴武汉——“早一点到达,早一点投入一线救治,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专家组具体要干什么,之前并没有具体指示。”施秉银告诉记者。“当时,我的感觉是要指导一个医院院区工作。但到达后和卫生健康委联系,最后确定让我们再新建一个病区,集中收治重症患者。于是当时又急急从医院再次抽调133人,也就是我们的第三支援鄂医疗队过来。”“当时情况都比较复杂,大家都需要根据具体变化进行应对。”

最初抵达武汉的几天,施秉银奔走于驻地和医院之间,一天需要往返几趟。每天晚上七点参加指挥部会议,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负责人和全国多个省份前来支援的医疗队沟通工作进展,商讨诊疗方案,部署后续工作。回到酒店后马不停蹄地召集医疗组、护理组和综合协调组负责人开会,了解前两支医疗队接管的两个病区患者收治情况,并部署第二天工作。

作为前方作战总指挥,施秉银既要履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安排部署,从战略层面制定团队作战计划,安排医疗队的总体工作,又要同联合各方医疗队和医院前两批援武汉医疗队力量,协同作战。

截至记者采访当时,西交大一附院援鄂医疗队刚刚成立了医疗组下的重症救助小组,受访当时,施秉银已从医院返回,他与前线同志讨论了危重病人的具体管理,正在思考下一步要如何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率。

作为管理者,施秉银也与记者分享了他对疫情过后,医院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看法。“这次疫情,对全社会整体医疗运行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疫情过后,如何更加完善当前体系,怎样预防应对未来这样的危机,都值得考虑。”

同时,他也提到,疫情过后,部分医院的网络信息建设,尤其是互联网医院建设能力会得到补齐,“交大一附院的互联网医院是两年前上线的,目前已相对成熟,所以这次发挥了很大作用。相信未来这块,所有医院都会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恩泽华西收治
敬告作者
医院跨科收治患者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巫婆找工作:尉恩泽
敬告作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我的小手
关于公安机关对特殊涉毒人员收治管理问题的研究
四点的力量
没有吴仁宝的华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