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姗姗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肌理”这个词主要是从纺织学引申出来的,之后建筑学以及城市规划学中的相关概念开始使用这个词。“肌”,它是物象的表皮;“理”,是物象表皮的纹理[1]。将两者的字意结合在一起,“肌理”可解释为物体表面的纹路,这些纹路可以反映物体内在的独特性。人们往往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物体的肌理,识别出物体的特性。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很多应当并且可以保留的建筑、街区却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应当留存的公共空间也被不断侵占[2]。在城市设计领域中,肌理代表着城市的历史纹路,是城市内部结构、形态、文化的外在体现。齐康先生曾对城市肌理做了如下定义:城市是由街道、构筑物、公共绿地等组成的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几何形态。这些几何形态的密度、质地不同,其表现的视觉形态就是城市肌理。城市肌理是记录城市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3]。市民的日常生活通常发生在城市中的道路、街巷和公共空间中,这些是组成城市肌理的重要部分。因此,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城市的市民文化。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文化策略已成为当前城市生存的关键所在[4]。
城市肌理的空间形态具有如下特性。
1.2.1 规模性
城市肌理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在城市中、街区中、还是建筑单体中都需要限定其研究范围。
1.2.2 三维性
城市肌理的研究不再是以往二维的城市俯瞰图,城天际线以及城市色彩等竖向方面也都反映出城市肌理的点滴。
1.2.3 规律性
城市肌理自始至今从来都是有迹可循的,其布局都是按照城市历史的发展来布置,城市更新中,城市建筑的排列方式、绿化的布置范围都需要考虑整个区域内城市肌理的所呈现的特征规律来新建[5]。
1.2.4 时效性
城市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肌理是不同的,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肌理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作用的结果。
城隍庙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安庆路街道辖区,临近长江中路,北侧为淮河路,南侧为安庆路,中间横穿霍邱路,西侧为蒙城路。城隍庙目前是合肥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个体商户数量多,商品种类跨度广,每日客流量大,是承载着合肥老城区商品市场、文化市场的重要区域。
合肥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年间,是为了用来祭祀的庙宇,是合肥的道教庙宇之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城隍庙是合肥人气最旺的地区,它是合肥最早的商业步行街,集休闲、商业、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商业步行街。90年代后期,合肥市政府对于城隍庙进行修缮,建成了城隍庙庙前街、小商品市场、庐阳宫、文化产品市场、古玩市场等功能区,使得城隍庙成为合肥特色的小商品市场。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商品市场对于商业环境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城隍庙嘈杂的市场环境不再适应于人们对市场的需求。
由于长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隍庙附近历史肌理被破坏严重,建筑私搭乱建严重,与原有城隍庙历史肌理风貌不协调。由于年代久远,配套基础设施不全面,内部公共绿地缺失,最窄处街道仅有2~3m,周边道路流线混杂,人车不分流,而且路边乱停车现象严重。
由于长期缺乏管理,城隍庙原本区域文化场所精神逐渐被人遗忘,历史文化认同感渐渐消失,这也是导致人气消亡的一点关键因素(图1)。
合肥市政府为了重塑合肥老城隍庙文化风貌,决定在2013年正式启动城隍庙改造计划,一期已经在2016年改造完成。
图1 2004-2017年城隍庙肌理变化
3.1.1 尺度重构思路
在研究过国内历史街区较为成功的改造案例后,发现重构历史街区肌理主要的关注点应在如何活化历史街区活力值方面着重研究。街区活力值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是街区内部路网的连通性;其二是街区内部人员流动行为的连贯性,以及小尺度空间的开发。
3.1.2 城隍庙改造平面分析
主要改造思路是按照3条轴线来进行,此次改造主要分布在古韵轴,通过对于合肥市老城区文化底蕴的发掘,对其轴线上建筑空间进行相应调整(图2)。
改造后,其交通空间主要还是延续原本城隍庙的轴线,南北向的路径主要承担了城隍庙的游览功能,并与东西向的分岔路采用了不同的衔接手法,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空间场所氛围。
在空间上,本次改造摆脱之前城隍庙脏乱差的环境,营造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功能区域,使得每片区域都有不同的定位以及不同的风貌(图3)。并且改善原本公共空间及绿地空间缺乏的问题,在不同的空间节点上融入公共休闲区域,营造轻松舒缓的空间氛围。
图2 城隍庙改造上位规划
图3 空间分析
本文在下表列出本次改造的重要节点以及改造运用的手法。
城隍庙特殊建筑改造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底蕴,这些从古至今传承的文化决定着城市的建筑风貌、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合肥老城区文化集中地就在合肥城隍庙,它集中体现了合肥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现如今,由于缺乏管理,城隍庙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梳理出城隍庙所反映的文化是场所精神定位研究的重中之重。
城隍庙的主要文化分为庙宇文化、商业文化以及建筑文化。在最初建立城隍庙时,庙宇文化是其主要的文化利用价值,此次改造也在历史庙宇建筑上进行深度发掘。建筑文化主要是体现徽州建筑粉墙黛瓦的整体风格,虽不是传统徽派建筑,但改造后整体的建筑风貌可以体现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是串联整个城隍庙的功能分布的,通过商业功能业态的重新分布,打造全新的城隍庙商业文化。
面对城市日益异质化、片段化的城市,城市历史街区肌理的改造是每个城市都要面对的问题。一个完整而连续的城市,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在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的城市系统中,面对个体的差异和发展的动态过程造成的历史街区形态片段化、碎片化问题,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改造这些街区中破败的肌理,对建设完整的城市街区形态、营造多元的城市街区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街区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