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刚
(襄城县人民医院 心内科,河南许昌 461700)
冠心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实质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栓塞引发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则是包括CHD在内的多种心脏疾病的临床终末阶段,此时患者心功能受损较为严重,心脏泵血能力明显下降,HF亦是导致CH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临床治疗CHD合并HF主要以抗心衰、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为主,近些年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其在抗炎、抗氧化等方面亦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和认可[2]。此次研究以襄城县人民医院122例CHD并发HF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普伐他汀治疗对CHD并发H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1 对象征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许可后,以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襄城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22例CHD并发HF患者分为A、B两组,各61例。A组:男31例,女30例,年龄为58~76岁,平均(67 19±4 69)岁;病程为 2~11 a,平均(5 98±2 06)a;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23例,Ⅲ级28例,Ⅳ级10例。B组:男32例,女 29例;年龄为 56~77岁,平均(67 32±4 75)岁;病程为3~13 a,平均(5 84±2 11)a;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21例,Ⅲ级27例,Ⅳ级13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
1.2 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第八版)》中关于CHD、HF的临床诊断标准;(2)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入组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相关药物;(4)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积极配合治疗。
1.3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心脏疾病;(2)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其他原因导致的HF;(3)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4)近期手术史;(5)脑卒中病史;(6)恶性肿瘤;(7)精神障碍;(8)严重内分泌疾病;(9)免疫功能障碍;(10)药物过敏。
1.4 治疗方法两组治疗后均接受常规治疗,氢氯噻嗪(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808)每次25 mg,每日1次,依那普利(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568)每次10 mg,每日2次,比索洛尔(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008)每次10 mg,每日1次。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普伐他汀(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215),每次10 mg,每日1次。3个月为1个周期,共治疗1个周期。
1.5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超声诊断仪检测得出)。取两组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检测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疗效判定标准NYHA分级改善≥2级或恢复正常为显效;NYHA分级改善1级为有效;无变化为无效。
1.7 统计学方法使用 Excel、SPSS 22 0进行数据分析,心功能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以(±s)表示,行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功能指标水平治疗后,与A组比较,B组LVEF水平升高,LVESD、LVEDD水平降低,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均P<0 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 05;与A组治疗后比较,b P<0 05;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F/%LVESD/mm LVEDD/mm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A组 61 35.21±3.29 40.27±4.21a 41.63±4.38 37.62±3.54a 52.98±5.62 48.96±4.95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B组 61 35.64±3.45 45.38±4.45ab 41.49±4.45 33.51±3.18ab 53.11±5.49 44.23±4.38ab
2.2 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后,与A组比较,B组NO水平升高,ET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 05;与 A组治疗后比较,b P<0 05;NO—一氧化氮;ET—内皮素。
组别 例数 NO/(μmol·L-1)ET/(μg·L-1)治疗前 治疗后A组 61 55.89±5.44 61.38±6.79a 95.41±9.45 88.71±8.71治疗前 治疗后a B组 61 56.07±5.52 67.85±7.13ab 95.28±9.53 82.53±8.26ab
2.3 治疗总有效率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08%(58/61),高于 A组的 81 97%(5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164,P=0 023<0 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同,均为6 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近些年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快速提高,其已经成为导致我国中老年人病死的首要因素,而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CHD的预防和治疗一直备受临床医生关注。现代病理学研究显示,CHD的直接病因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栓塞引发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心肌细胞长期处于缺血缺氧条件下会导致其能量代谢失衡,大量炎症介质和过氧化物质积累,进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坏死,最终导致患者心功能受损,引发 HF[3]。
目前临床治疗CHD并发HF主要以利尿、强心、扩张血管为主,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认可。普伐他汀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他汀类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该药物在调节血脂水平的同时还可减轻细胞氧化损伤,延缓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心肌重构,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纠正迷走神经紊乱[4]。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普伐他汀治疗的B组治疗后LVEF水平高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 A组,而LVESD、LVEDD水平较低,且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表明加用普伐他汀可有效改善CHD并发HF患者心功能。治疗后B组NO水平高于A组,而ET水平较低。NO、ET是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指标,其中NO可扩张血管功能,而ET则能促使血管收缩,NO水平上升而ET水平下降表明患者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可有效改善HF患者心肌缺氧、缺血。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表明加服普伐他汀不会增加用药风险,安全性较高。
综上,普伐他汀可有效改善CHD并HF患者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