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琳华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普儿三科,河南 平顶山 467113)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palsy,OBPP)是因分娩过程中过度牵拉以及屈曲胎儿颈部所致臂丛神经纤维断裂或撕伤,而产生不完全性或者完全性肌肉麻痹疾病,其发病率为 0 5% ~0 85%[1]。若不及时进行早期治疗,会引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肌力降低、手功能无法建立以及畸形和代偿,严重影响患儿日后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规范化电刺激联合早期手功能训练在OBPP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OBPP患儿,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2例,女 28例;出生时间 1~27 d,平均(12 48±5 73)d;出生体质量 3 217~5 004 g,平均(4 112 41±435 70)g,自然分娩26例,剖宫产24例;患肢部位为19例上干型,16例下干型,15例全臂型。观察组:男24例,女 26例;出生时间 1~25 d,平均(12 04±5 47)d;出生体质量 3 217~5 003 g,平均(4 010 06±446 45)g;自然分娩27例,剖宫产23例;患肢类型为15例上干型,18例下干型,17例全臂型。两组患儿性别、出生时间、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患肢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肌电图、X线检查确诊为OBPP;(2)出生时间在28 d内。排除标准:(1)无法耐受治疗;(2)合并其他神经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即根据患儿病情进行针灸、营养神经药物、传统运动疗法、电针等对症治疗。
1.3.2观察组 接受早期手功能训练联合规范化电刺激进行治疗。(1)规范化电刺激。根据患儿病情程度,选取电刺激间隙及脉宽。电流量以能引起肌肉收缩和可忍受参数为主,其范围为20~40 mA,利用超短波进行治疗,每次8~10 min,每天1次,休息30~60 min,使用治疗仪(型号:KT-90A)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休息4~6 h,使用肌兴奋治疗仪(型号:MK-A)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20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2)早期手功能训练。依照患儿病情制定相应训练方案。①初期: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感觉功能训练,其中运动功能训练主要包括保持功能位、肌力训练、手功能发育训练以及上肢关节活动训练,而感觉功能训练包括知觉训练和触觉刺激。②中期:训练同初期,加强肩、腕、肘分离运动训练、抓握力度、抓握精准度、手部功能协调度以及双手协调度训练。③后期:加强肌力训练、手部抓握力以及精细抓握协调度训练。均采用一对一方式,每天1次,每次30 min,1个疗程20次,持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1)疗效。疗效评估标准如下。无效:上肢功能无变化,无法进行日常活动,肌力<2级。有效:关节活动度略微改善,肌肉功能有所恢复,肌力2~3级。显效:关节活动度显著提高,肌肉功能基本正常,肌力4级。痊愈: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功能恢复正常,肌力5级。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2)动脉血流峰值,即肱动脉血流峰值和腋动脉血流峰值。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 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疗效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肱动脉血流峰值和腋动脉血流峰值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动脉血流情况治疗前,两组肱、腋动脉血流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肱、腋动脉血流峰值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肱、腋动脉血流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流峰值比较(±s,cm·s-1)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流峰值比较(±s,cm·s-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 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 P<0 05。
肱动脉 腋动脉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60.11±2.41 68.69±2.89a 73.59±3.68 80.06±3.89治疗前 治疗后a观察组 50 60.18±2.47 76.82±2.88ab 73.51±3.62 86.11±4.09ab
OBPP病因为支配上肢主要神经损伤,损伤后可引发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自主神经功能等出现严重障碍,且OBPP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生活、日后就业,同时增加家庭、社会负担。因此,对于OBPP患儿及早诊断与治疗很关键[2]。
早期手功能训练能加快患肢血流速度,提高神经再生效果和速度,且能预防肌肉萎缩,加快肌力恢复,但在过程中要选取适当运动量、训练节奏,预防代偿运动,防止畸形发生,进一步改善预后效果,但家庭训练不可忽视[3]。在损伤早期,规范化电刺激利用超短波进行治疗,能缓解局部渗出、水肿,改善组织代谢及营养,且超短波还可提高神经纤维再生速度[4]。此外,规范化电刺激利用KT-90A型治疗仪,利用特定低频脉冲电流,能直接作用于肌肉组织,提高肌肉组织兴奋性,提高肌肉兴奋、收缩功能,从而提高肌张力,加快神经再生,提高神经传导功能,达到治疗神经肌肉损伤的目的,而肌兴奋治疗仪能提高肌力、肌张力,改善肌肉萎缩状态,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肱、腋动脉血流峰值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肱、腋动脉血流峰值均高于对照组,可知早期手功能训练联合规范化电刺激治疗OBPP效果确切,能提高患肢处动脉血流峰值。
综上所述,给予OBPP患儿早期手功能训练联合规范化电刺激治疗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肢处动脉血流峰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