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彬 龙淑会 李富杰 胡硕红
(1海口市中医医院口腔科,海南 海口 570206;2珠海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慢性牙周炎是一类由细菌等致病物质引起的,以侵犯牙龈、牙周组织为特点的慢性口腔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也是造成患者牙齿脱落的重要诱因〔1〕。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及自身免疫力均在不断减退,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等侵袭,是慢性牙周炎的高发群体。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临床发现慢性牙周炎不仅带来口腔局部健康问题,当炎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时还可引发全身的炎症反应,进而对机体多处组织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2〕。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的众多致病危险因素中,牙周炎可是能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3〕。流行病学分析也显示慢性牙周炎与冠心病的发病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两种疾病通常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中〔4〕。牙周炎发病后由于致病菌的刺激,口腔局部会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而炎症因子的表达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亦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牙周炎与冠心病发病间的相关性。
1.1一般资料 选取海口市中医医院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老年患者。其中老年慢性牙周炎合并冠心病患者45例作为A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60~71岁,平均年龄(65.32±3.98)岁。纳入标准〔6〕:① 患者均确诊为慢性中、重度牙周炎,牙周袋≥4 mm,附着丧失≥3 mm,牙槽骨吸收≥1/3,存在牙齿松动,探诊出血等现象;② 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有超过1支的冠状动脉狭窄≥50%。单纯的老年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45例作为B组,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60~70岁,平均年龄(64.68±4.09)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确诊为慢性中、重度的牙周炎,牙周袋≥4 mm,附着丧失≥3 mm,牙槽骨吸收≥1/3,存在牙齿松动,探诊出血等现象;② 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无冠心病症状。另取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老年受试者45例作为C组,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5.38±4.39)岁。三组受试者均排除:①3个月内服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者;② 半年内曾接受过牙周治疗者;③伴有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者;④精神状态异常不能配合本研究者。三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检查方法 三组受试者入院后均进行牙周指数检查,选择单颗牙的近颊、正中颊、远颊、近舌、正中舌、远舌等6个位点进行牙周检查,检查项包括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血液样品采集:三组受试者入院后分别抽取空腹肘静脉血5 ml,置于抗凝管中,采用TGL-16B高速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进行,3 000 r/min,10 min,得上清液低温-70℃条件下保存待检测。龈沟液样品采集:每位受试者选取三颗相同位置的牙体进行龈沟液取样,首先清除牙龈表面的菌斑,将滤纸条轻柔缓慢的插入取样牙的牙周袋内,当遇到阻力后停止插入,此时滤纸条放置30 s,然后取出置于EP管中,于-70℃条件下保存待检测。当滤纸条带有血迹时,则应重新取样。检测前将滤纸条解冻,加入1 ml磷酸盐缓冲液,室温条件下震荡30 min,然后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进行检测。三组受试者的血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8及干扰素(IFN)-γ浓度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试剂盒购置于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规程进行。
1.3评价方法 对三组受试者的牙周指数包括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进行比较,出血指数评分标准为〔7〕:0分为完全健康,即龈缘和龈乳头外观健康,轻探龈沟后不出血;1分为基本健康,即龈缘和龈乳头呈轻度炎症,轻探龈沟后不出血;2分为龈炎轻微,即牙龈呈轻度炎症,有颜色改变,无肿胀或血肿,探诊后点状出血;3分为龈炎明显,即牙龈呈中度炎症,有颜色改变和轻度水肿,探诊后出血,出血不溢出龈沟;4分为龈炎较重,即牙龈呈中度炎症,有颜色改变,并有明显肿胀,探诊后出血并溢出龈沟;5分为重度龈炎,牙龈有颜色改变,明显肿胀,有时有溃疡,探诊后出血或自动出血。探诊深度即龈缘至袋底或龈沟底的距离。对三组患者龈沟液、血清中检测的IL-1β、TNF-α、IL-18及IFN-γ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对患者的牙周指数与IL-1β、TNF-α、IL-18及IFN-γ水平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检验。
2.1三组受试者牙周指数比较 A组、B组、C组出血指数、探诊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均显著高于C组,且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牙周指数比较
与C组比较:1)P<0.05,与B组比较:2)P<0.05;表2同
2.2三组龈沟液、血清IL-1β、TNF-α、IL-18及IFN-γ水平比较 A、B、C三组龈沟液、血清中的IL-1β、TNF-α、IL-18、IFN-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龈沟液、血清中的IL-1β、TNF-α、IL-18、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IL-1β(μg/L)龈沟液血清TNF-α(μg/L)龈沟液血清IL-18(ng/L)龈沟液血清IFN-γ(μg/L)龈沟液血清A组42.90±9.871)2)18.37±4.291)2)7.32±1.971)2)13.53±2.981)2)38.27±5.651)2)55.05±8.171)2)14.29±4.131)2)22.86±5.911)2)B组30.17±6.341)13.62±3.021)5.36±1.841)8.59±2.021)29.86±5.311)42.03±7.091)10.32±3.311)17.28±5.621)C组8.25±1.095.07±1.872.21±0.653.98±1.348.32±2.2113.29±3.244.28±1.286.82±1.76F/P值21.408/0.00017.065/0.00014.524/0.00117.607/0.00030.116/0.00029.873/0.00013.530/0.00115.449/0.000
2.3相关性分析 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与龈沟液、血清中的IL-1β、TNF-α、IL-18、IFN-γ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3、表4。
表3 牙周指数与龈沟液中IL-1β、TNF-α、IL-18、IFN-γ浓度相关性分析
表4 牙周指数与血清中IL-1β、TNF-α、IL-18、IFN-γ浓度相关性分析
慢性牙周炎发病期间,患者牙周袋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脂多糖、内毒素等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口腔龈沟液等处的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IL-18、IFN-γ大量分泌,造成局部炎症因子水平上升〔8〕。而局部炎症因子随血液循环至全身,致使全身机体多处炎症因子水平上升,介导产生各种炎症反应。而冠心病的发病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损伤程度密切相关〔9〕。因此,在临床上初步推测慢性牙周炎的发病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10〕。IL-1β、TNF-α、IL-18、IFN-γ等均为典型的炎症因子,因而,为了进一步验证慢性牙周炎与冠心病间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对老年慢性牙周炎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的IL-1β、TNF-α、IL-18、IFN-γ等指标浓度进行检测比较,并与单纯慢性牙周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
本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对冠心病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可推测冠心病是牙周炎严重程度加重的一个诱因。IL-1β、TNF-α、IL-18、IFN-γ等共同参与了慢性牙周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慢性牙周炎、冠心病共同的致病因素。其中IL-1β是一类能够促进趋化性细胞因子的IL家族的一种亚型,其浓度的升高引起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聚集与浸润,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结过程中居起始地位,从而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11〕。TNF-α是一种由活化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产生的小分子蛋白质类物质,在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中有重要作用,其浓度的升高会抑制牙周膜纤维细胞的转化,并加速破坏牙周组织,还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12〕。IL-18同样是IL家族中的一种,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免疫应答过程〔13〕。因而,机体内IL-18通过多种途径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介导反应和炎症性损伤。IFN-γ为Th1家族最具代表性的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反应中有重要作用,当机体中大量分泌时,可促使Th1细胞产生破坏性作用,加速对牙周组织和血管内皮组织的损伤〔14〕。本文结果表明对于慢性牙周炎合并冠心病其体内的炎症反应程度更高,免疫介导和炎症反应均参与了慢性牙周炎和冠心病的发病进展过程中,也表明了牙周炎和冠心病间有共同的致病因素。牙周健康水平越高,患者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因子水平越低,进一步证实了牙周组织局部感染导致的局部炎症因子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引起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从而诱导或加重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15〕。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牙周炎与冠心病患者局部和全身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初步推断二者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慢性牙周炎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IL-1β、TNF-α、IL-18、IFN-γ等共同的致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