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刘 欢,陈翠玲
(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儿科,广东 佛山 528000)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儿童患者在性格、心理方面与成人患者相比较为特殊[1],加之父母疼爱子女,使其缺少吃苦与忍耐心,也增加了患儿的依赖性,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难度。另外,也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2],儿童患儿认知、表达能力较差,且天性好动,会对护理的依从性与耐受性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难以取得较好护理效果。个性化护理模式能够根据不同儿童患者的个体特征施以具有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儿能够获得理想护理效果。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67例患儿,将其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不同护理,旨在探讨小儿患儿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6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3)。其中对照组男1 8 例,女1 5 例;年龄3 ~11 岁,平均年龄(6.54±1.33)岁;包括20例重症肺炎,8例急性胃肠炎,3例疱疹性咽峡炎,2例癫痫。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6.90±1.45)岁;包括20例重症肺炎,8例急性胃肠炎,4例疱疹性咽峡炎,2例癫痫。经核实,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予以对照组的患儿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密切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日常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而观察组患儿则在前者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模式,详情如下。
1.2.1 候诊护理
在候诊时,患儿普遍会因为到了陌生环境,加之病痛影响,易出现烦躁、哭闹等行为,对于就诊工作非常不利。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实际需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播放动画,以及在候诊室设置游戏区的方式,使用患儿能够卸下心理戒备,缓解其紧张情绪。
1.2.2 环境护理
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患儿生理、心理得到满足。可根据患儿的性格与心理特征作为突破口,在病房墙壁张贴卡通壁纸,电视播放动画片,床头摆放卡通玩偶物品。另外,要做到定时打扫病房,维持室内空气流通,落实消毒杀菌,坚持无菌原则,警惕交叉感染,尽量为患儿营造出温馨、安静、整洁、舒适、健康的病房环境,有助于患儿休息、疾病康复。
1.2.3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理解能力不足,加之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未能适应陌生环境,极易导致其机体应激反应,产生恐惧情绪,哭闹不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例如对存在悲伤及性情胆怯的患儿,需要给予充分的体贴与爱护。对个性特别倔强的患儿,应该宽松与严格结合,充分取得患儿信任,使其更好配合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4 健康护理
健康护理教育对疗效有着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制定个性化健康方案,组织家长座谈会、讲座,发放简单易懂的宣传手册,张贴走廊画报等方式,使患儿以及患儿家长能够充分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过程,注意事项,以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度,消除其顾虑心理,也能让患儿安心。另外,向患儿以及患儿家长传达锻炼、饮食平衡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患儿治疗依从度。
观察并评价两组患儿的配合度,具体有配合、基本配合及不配合等三个标准,配合度=配合率+基本配合率;自行拟定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总分为100分,分值高于80分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满意率;护理前后采用PedsQL4.0(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从各个角度对两组患儿生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总分为100分,得分与患儿生存质量呈正相比。
SPSS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前者配合度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配合度对比[n(%)]
经问卷调查统计,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护理前后, 对照组患儿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61.34±6.15)分、(72.80±8.97)分,观察组患儿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60.89±6.71)分、(82.34±7.64)分。组间比较,护理前,两组患儿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n(%)]
儿科作为医院组成的重要科室,收治的患者均是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小儿身体、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疾病极易出现反复,加之患儿家长的过度担忧,也进一步增强了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难度[3]。另一方面,现如今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又比较宠溺,在治疗中难免有一部分措施患儿无法忍受,时常出现哭闹情况,护理中也需要掌握更多技巧,以防发生纠纷。个性化护理模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护理模式,它着重对患儿进行个性化护理,讲究因人而异[4]。针对不同患儿的个性化护理,在临床护理中观察并加以实施,在各个科室均获得了理想成效。
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5],儿童普遍存在好奇心强、注意力低、好动及情绪化的特点,而既往传统护理模式难以使患儿生理、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故难以取得理想护理效果,进而影响疗效。个体化护理模式,通过将病情特点作为切入点,同时依据患儿兴趣爱好、性格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使用不同患儿均能够获得专属化的独有模式。研究中,从患儿候诊、环境、心理及健康教育出发,针对患儿年龄特点[6],采用玩游戏、看动画、图文教育的方式满足患儿心理需求,及时消除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也能够让患儿与其家属充分感受医务工作者的热情、关怀,不仅有利于获得患儿家属信任,也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护理依从度,极大的降低了医患纠纷风险。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患儿中的实施,与常规护理相比,前者具有提高患儿配合度、患儿家长满意度,以及改善患儿生存质量的作用(P<0.05),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小儿患儿治疗中运用个性化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儿及其家长的自我保健意识,进而取得更多支持理解,降低了护患和医患纠纷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