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倩倩
(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 盐城 224700)
俯卧位通气指的是取患者俯卧位体位,扩张患者下垂不张区域,提高肺部通气血流比,增加进气量,改善患者氧合状态,现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作为保护性通气措施[1]。ARDS患者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相较于仰卧位护理难度较大,患者经常出现压疮、误吸及非计划性拔出等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是目前临床护理的一大难题[21]。资料显示,集束化护理能为特殊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果[3]。故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84例行俯卧位通气的ARDS患者,探究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应用效果。
随机选取我院将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84例行俯卧位通气的ARDS患者采取抽签法分成试验组(n=42)和参照组(n=42)。参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8.24±10.62)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12±10.29)岁。经家属确认后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并上交医院伦理委员会,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特异性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参照组采取健康宣教、监测体征、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具体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建立俯卧位通气小组,主治医师作为组长,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并查阅近5年相关护理措施作为参考进行学习,主要针对护理要点、操作流程和并发症的预防等几个方面重点学习,经考核通过后参与护理俯卧位通气患者。(2)加强机械通气管理。观察并记录患者所用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实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情况,呼吸机报警要及时处理并记录;俯卧位通气应用压力控制通气会使患者潮气量下降,减少每分钟通气量,导致CO2水平升高,出现这种情况需将通气方式改为定容通气保持恒定潮气量,重新设置报警上限,定期检查呼吸机管路情况,排除脱落、漏气等情况发生,保持其正常运行。(3)规范翻身流程。翻身操作要求至少3名护理人员参与,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有效评估,备好翻身用品,将患者移动至一侧,调整引流管,然后将其翻转90°,用泡沫水胶体敷在患者胸、腹及面部等易受压部位,枕头摆好后再放平患者,及时调整患者肢体体位、引流管及电极片。整个过程需要一名资深护士进行指挥且全程与患者保持沟通,确保患者舒适程度。(4)实时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定期对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及呼吸状态进行评估,改进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效果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产生,统计发生率;根据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定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我院参与研究的84例行俯卧位通气的ARDS患者所有临床数据,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采取率(%)的形式表示,且予以x2检验,检验结果P<0.05且差异对比显著,统计学有意义。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数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试验组患者中对护理非常满意24例,比较满意16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5.24%;参照组患者中对护理12非常满意例,比较满意21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为78.57%,x2=5.1258,P=0.0235<0.05,数据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
集束化护理策略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避开风险的情况下对患者制定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执行,目的在于优化护理服务,促进预后恢复,提高治疗效果[4]。研究表明,通过组建团队,组织培训,熟悉操作流程及护理要点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加强设备管理,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协助患者进行体位调整有助于提高医患配合度,更好的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5]。
计算数据表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1.90%)明显低于参照组(35.71%),护理满意度(95.24%)优于参照组(78.57%),数据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
综合以上结论,集束化护理策略能有效减少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产生,促进预后恢复,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