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及推广应用对策分析
——以农户、合作社等中小型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发展为例

2020-06-13 09:17王五明张学军
农产品加工 2020年9期
关键词:初加工山西省机械化

王五明,张学军,安 邦

(山西省农机发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01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已经成为支撑现代农业的关键力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已由依靠人畜劳动力转变为机械动力,农业机械设备改变了农产品初加工的方式,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发展。

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山西省财政专项资金等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1],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存在着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技术装备保有量不足、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品质差等问题。鉴于此,结合山西省农产品生产实际,简述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现状,介绍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的实际经验,并结合基层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快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概述

1.1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作用及意义

1.1.1 农产品初加工的概念

农产品初加工是指对农产品一次性的不涉及农产品内在成分改变的加工,即对收获的各种农产品(包括纺织、纤维原料等)进行去籽、净化、分类、烘干、剥皮、沤软或大批量包装,以供应初级市场的服务活动,以及其他农业产品的初加工活动。

1.1.2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的意义

当前,面对我国农业从业人口锐减、国际粮食产品竞争激烈等严峻形势,我国进入了“机器换人”的农业机械化新时代。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农业生产关系落后,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发展活力不足。在国家农村政策的调整下,农业的生产经营向集约化、效率化、规模化发展,涌现了大批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此时,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业生产链条,发展产前、产中、产后农业装备和技术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是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农户、家庭农场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重要纽带,是由遍地开花向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然过渡的技术支撑,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加快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有利于农产品产地形成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农超对接、扩大产地市场,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意义重大。

1.2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现状

我国的农产品初加工行业近年来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基本覆盖大宗产品,已经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但从整体上看依然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规模小、程度低,企业研发动力不足,与高校科研对接不够全面,上游基础产业严重落后,与下游连接方式松散,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差、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粮食加工业历史悠久,加工技术与设备水平较高,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2~4倍,且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在90%以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仅是农业产值的2.1倍。此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占制造业比例较大,如荷兰13%,美国9%。他们的一些定制化服务、标准化运作和政策化支持很值得借鉴。比如,德国和日本合作组织发达,通过农机协会与农业协会、农场主联合会充分对接、定期沟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生产商与使用者信息交流完全通畅,可以及时了解终端使用者需求,实现定制化、个性化生产与服务,同时也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建立了配合良好的服务体系;再如,美国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仓储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执行标准,成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生产企业的重要生产指标等;多数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各类补贴、贴息贷款和鼓励政策,这些扶持措施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2 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示范推广概况

2.1 山西省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概况

2.1.1 山西省农产品种植情况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寒冷,南部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昼夜温差较大,“十年九旱”。独特的气候特征造就了山西独有的农作物,山西不仅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粮,同时也因盛产小米、荞麦、高粱等特色小杂粮,被誉为“小杂粮王国”。

山西农产品大体可以概括为南部种植水果、棉花,晋中东部种植核桃,吕梁地区种植土豆,北部种植荞麦、莜麦,中部种植玉米,全部地区种植大枣,以及晋中平原种植谷子、黍子、大豆、高粱等。

2.1.2 山西省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情况

山西省农产品丰富,多种农产品产量排在全国前列。2018年底,谷子、核桃、苹果、红枣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山西省2018年度部分农产品年产量见表1。

表1 山西省2018年度部分农产品年产量/万t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谷物烘干机达到644台(不含果蔬烘干机250台),保鲜贮藏设备1 730台。较2010年底,谷物烘干机400台,保鲜贮藏设备700台,分别增加了61%和147%[3]。

2.2 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项目建设情况

2.2.1 项目实施总体情况

2006—2019年,共利用山西省财政支农资金2 261万元在山西省11个市的96个县(市、区)扶持建设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初加工装备技术示范项目376个,其中小杂粮加工技术示范项目99个,油料作物提炼食用油加工技术示范项目78个,果蔬中草药烘干、冷藏、保鲜、加工技术示范项目76个,红枣、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示范项目54个,粮食、薯类的仓储、烘干技术示范项目44个,植物秸秆压块机械化技术示范项目25个,带动市、县财政投入1 500余万元,用于扶持和建设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初加工装备技术示范项目269个,引导农民、合作社等个人和企业自筹资金投入4 500余万元,推广农产品加工装备及配套设备2 162台(套),淘汰落后装备达800台(套) 以上,引进新型工艺节能20%以上,农副产品种植面积增加200 hm2以上,培训新型机械装备操作与管理人员4 000人次以上。

2.2.2 项目取得的成效

从项目运行的反馈信息来看,各项目运行效果良好、示范作用明显、辐射作用显著。其中,小杂粮加工技术示范项目通过引进一系列先进装备,实现了从原粮买卖至成品销售的转变,使得农民收入增加,效益增值明显,解决了小杂粮加工转化难的问题;油料作物提炼食用油加工技术示范项目通过引进先进的压榨、灌装、过滤设备,不仅可以生产优质的胡麻、大豆、油葵等植物食用油,而且油料渣饼还可以转化为上等饲料,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延长了产业链条;果蔬智能平衡脱水烘干与冷藏保鲜项目通过推广先进环保的烘干与保鲜设备,彻底取代了土房烘烤和地窖贮藏,有效实现了减损增收,促进了节能减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核桃机械化加工项目使核桃在剥青皮、洗涤、烘干、分级、硬壳破碎和制油等主要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投入产出率,解决了制约核桃产后处理的瓶颈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阶段性人工短缺问题;红枣机械化加工项目中清洗、去核、分级、烘干、包装等主要工序的机械化处理和加工,弥补了偏远地区种植户加工品种单一,无法融入产业化发展中的不足;饲草秸秆压块示范项目加工生产的饲草料不仅满足了当地畜牧养殖业的需求,而且销售到周边区县,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对主食粮、小杂粮、油料作物、果蔬、红枣、核桃、饲草秸秆等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技术及示范推广,淘汰了落后的加工工艺和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全省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水平、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水平与基层加工户的应用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加工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示范村、基地县提供了技术装备保障,同时进一步改善了全省落后的农产品加工现状,推动了农产品初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3 农村磨坊油坊改造助推农村农产品加工升级

近年来,农村磨坊油坊为农民提高农产品价值、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近10年的努力,农村磨坊油坊升级改造建设工程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成为为民谋福利、为广大农民群众谋福祉的惠民工程,做成了“小磨坊,大民生”的大文章。

截至2019年底,农村油坊磨坊升级改造建设共利用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与财政支农资金1 497万元,引导个人或企业自筹资金投入1 543.5万元,在全省范围内扶持建设农村磨坊油坊349个,改扩建建筑面积2 640 m2,新增建筑面积9 070 m2,新增硬化面积3 000 m2,项目覆盖全省11个市、58个县(市、区)、325个村,受益农民群众达30万人以上;带动太原、晋中、吕梁、阳泉、晋城等市相继投入项目资金7 000余万元,扶持建设农村磨坊油坊升级改造建设项目1 221个;更新农村磨坊油坊米、面、油加工装备及配套设备3 710台(套),淘汰落后加工装备数量达900台(套)。

2.4 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技术推广经验

2.4.1 瓶颈技术装备的引进研发与探索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山西省引进乌克兰榨油技术,研制出了6DZ-75/1200型低温冷榨油机、核桃仁榨油机与渣饼挤压机,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制了全自动红枣去核机、全自动核桃破壳机、保温型波纹板金属筒仓、普通型波纹板金属筒仓、镀锌网仓等粮食“三防”仓储设备。

在山西省内组织实施了低温榨油技术、大中型粮食清选技术、全自动石磨、油料免炼净化系统、红枣防裂技术和红枣脆化技术、防霉防鼠粮仓技术、果蔬智能平衡脱水烘干技术、核桃产后机械化处理及加工技术、红枣产地机械化初加工技术、粮食产地机械化烘干减损增收技术等11项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并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2 果蔬烘干设备技术的深入推广

果蔬智能平衡脱水烘干技术的推广,比传统果蔬烘干工艺节省了50%的烘烤时间,节约了60%的煤炭损耗,减少了50%的污染排放,而且交替风烘烤技术的应用有效避免了传统烘烤热风脱水速度不一致、烘烤不均匀的现象,减少了人工倒盘程序,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工开支,克服了物料含水差异的不足,解决了传统烘烤时物料的收缩变形快,成色、风味有劣变的问题,提高了果蔬干制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4.3 核桃等干坚果机械化处理设备技术的推广

核桃产后机械化处理及加工技术的推广,通过对核桃剥青皮、洗涤、烘干、分级、硬壳破碎和劣品制油等主要工序的机械化处理和加工,实现了核桃产后处理在主要环节和关键加工过程的全程机械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投入产出率,减少了因沤制不当而造成的损失10%以上,比人工削皮法效率提高400%,坚果外表品质率提升了20%,桃仁完整率提高了30%,弥补了偏远地区种植户加工品种单一、无法融入产业化发展中的不足,满足了种植户对核桃机械化加工、处理的需要。

2.4.4 红枣产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红枣产地机械化初加工技术的推广,通过利用小型清洗设备对红枣进行清洗、除垢,代替了人工清洗作业,提高了红枣市场化品质;通过利用先进的红枣分级机械进行分级处理,代替了简陋的分级设备,实现了红枣的快速分级,提升了红枣的综合效益;通过利用先进的红枣去核机进行高效率的去核作业,代替了靠手工和简单的单颗冲核设备,增加了红枣销售的新渠道;通过利用自动红枣烘干设备对红枣进行就地干燥,代替了自然晾晒和传统旧式烘干设备,完成了不受气候影响的快速干制,避免了红枣的霉变沤烂,提高了红枣的品质。

2.4.5 主要粮食作物烘干技术推广

粮食产地机械化烘干减损增收技术的推广,在各省一年两作区和特色作物种植区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效果,该技术通过先进适用的粮食烘干设备的使用,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晾晒方法,起到了节省干燥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产后损失、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处理能力和粮食品质的作用,通过示范点的引领,探索出了一个适合山西省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品种的机械化粮食产地烘干模式,依靠使用可靠、节能环保、操作简单、经济适用和高效便利的粮食烘干设备,提升了农业生产应对恶劣天气和受制于天的能力,实现了农业丰收和农民增收。

2.5 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促进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发展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的发展。据统计,2010—2019年,全省共补贴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49 217台(套),使用国补资金13 134.16万元,省补资金50.63万元,其中收获后处理机械24 997台(套),使用国补资金6 238.06万元;农产品初加工机械2 670台(套),使用国补资金1 386.57万元,省补资金27.83万元;饲草加工机械21 511台(套),使用国补资金5 509.53万元;包装机械39台(套),使用省补资金22.8万元[3]。

3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面临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农产品初加工点基础条件较差,整体水平低,滞后农业发展需求

农村油坊磨坊大多属于家庭作坊的模式,厂房简陋、配套设施不全、环境条件较差、无专业人员操作和维护,且多为间断性生产,空当期时,设备和厂房闲置,无人管理,灰尘覆盖,卫生条件差[5]。例如,阳泉市平定县柏井四村的磨房,设在原村委闲置的办公房内,门窗老旧,不遮风雨,主要由村里的电工负责管理,平时落锁关门,村民加工米面时才开启。此外,大多数农村磨坊,主要是方便村民自加工满足自己食用,近年来不少加工点开始增加营销活动,通过收购原料再加工成成品后进行销售,但多数无足够资金配套化验、检测等设施设备,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因此无法取得相关资格认证,成品不能直接进超市销售,只能通过网络自销或农村集市销售,效益差,收入低。

3.2 农产品加工机械化项目及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制约初加工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山西省为适应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需求,出台了一些支持项目和配套政策,但是总体情况看来,支持力度严重不足。比如,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技术推广示范项目,近年来一直维持在每年250万元左右,既要突出重点扶持方向,又要照顾到全省的覆盖面,资金量有点捉襟见肘,每个项目扶持资金只能保持5万~8万元,效果不明显。同时,受人工成本提高、加工利润微薄、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部分加工项目也存在难以为继,濒临倒闭的境况。根据项目回访情况统计,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725个项目中,有68个项目因举步维艰已不复存在,占项目总量的9.3%,79个项目惨淡经营,占项目总量的10.8%。

3.3 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科研生产能力薄弱,创新装备技术发展储备缺乏

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生产企业有一定存活能力的仅10余家,同时存在生产技术、工艺、条件落后的问题,缺乏先进技术支持、创新设备的引进,而新装备新技术引进没有强大的生产经营产业平台,也无法发展壮大。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的发展停留在“用别人的、看别人的”阶段,严重制约了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的机械化发展。

3.4 强农惠农政策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效用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10多年以来,为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逐步实施的过程中,该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逐年减弱。当前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有关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补贴的问题主要是2个方面:一方面是山西省农产品加工需求机械同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农机产品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山西省适用的农产品机械因资质条件等原因无法纳入补贴,而列入补贴范围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多数为全国通用机械(如大米加工机械等),在山西省使用较少。另一方面是各种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的补贴额度不尽合理,额度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山西省农机工业相对薄弱,相关产品较少,同山西省有相同农业条件省份达到补贴资质的农产品加工机械企业产品也相对较少,因此在进行产品分类分档和测算补贴额时,样本数据很少。按照相关原则测算后,补贴额度合规但是不尽合理。

4 影响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4.1 农产品加工技术从业人员不足,高素质科技型、管理型人才缺乏

目前,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存在人才队伍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的问题。人才和人力资本是制约全省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缺乏有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产品加工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5]。二是缺乏专业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人员,多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无法在基层深入全面得到推广。而且各市、县从事农产品加工推广工作的人员大多身兼数职,部门人员学习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全面,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深不透,人员配置及推广队伍知识结构都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三是缺乏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科研人员的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和研发力量薄弱,结合山西特色农产品针对性的设备和技术研发太少,缺乏对国内外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研发。

4.2 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技术推广手段单一,资金渠道、资金额缺乏

近年来,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技术示范项目资金渠道只有财政支农资金,加上贫困县对项目资金的整合,对资金量本来就少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影响较大[6]。按照省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2017—2019年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初加工装备技术示范项目的750万元项目资金中,有近500万元下达全省58个贫困县,3年来项目平均被整合率为58.5%,近300万元被统筹整合,全省实际用于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初加工装备技术推广资金仅为450万元,平均每个示范项目扶持资金为5万~8万元。如果仅仅依靠这些资金项目,在推广全省农村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资金来源单一、推广手段不足是限制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4.3 农机工业相对落后,农机工业化化生产力薄弱

多年来,山西省“一煤独大”的状况,造成了其他工业发展相对较慢的局面。对省内农机工业的战略忽视,造成了农机工作生产多年的发展真空,导致农机研发引进生产推广的平台缺失,失去了农业机械化长足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近年来,虽然山西省对工业布局和发展有了很大调整,但是农机工业依然属于弱势产业。山西省农机工业化本身基础底子薄、发展较为落后,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生产企业同样也存在生产能力落后、规模小,缺乏技改支持、创新设备的引进等问题,更没有针对当地农产品进行专门和特色化装备设计和开发的能力[7-8]。当前,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不能适应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的迫切需求,成为影响山西省农产品机械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5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整合资源,全面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

当前一段时期,山西省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三大省级战略”的目标,重点满足山西农谷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和山西南部林果业加工机械化的发展需求,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初加工的设施装备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逐步实现农产品初加工由传统工艺向采用高新技术转变,为山西省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设施装备与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生产的需求。

5.2 用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最大限度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

农业农村部在2019年7月刚刚修订的《2018—2020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2019修订)》中,涵盖了有关农产品加工业的2个大类(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28个品目的产品种类。为此,农机部门应同农产品工业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同时深入了解当前山西省农村对初加工机械装备的需求,将调研后汇总的这些设备按照政策要求,对照公布的28个品目属性,尽快完成有关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和检验。通过多方面、多部门合作,召集有关专家,科学合理地确定这些加工设备机械的分类分档和补贴额,在符合政策要求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将山西省急需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设备纳入山西省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对机械装备补贴的需求[9]。

5.3 紧扣政策方向,拓宽资金渠道,规范项目管理

坚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方向,在扩大现有省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全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项目资金。在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点的布局与规模选择上,既要考虑覆盖面,又要处理好服务与效益的关系,增加管理服务功能,开展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市场经营指导、引导,促进良性循环和持续健康发展,增强项目发展的存活率。同时,农村油坊磨坊的升级改造并未完成,仍在路上,要重视油坊磨坊建设,适度增大建设数量,积极造势,扩大影响,带动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做受老百姓欢迎的事,让小磨坊凸显大民生,初加工带动大产业。

5.4 对标一流,创新思路,探索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产业发展新途径

对标全国一流农机事业蓬勃发展的省市,向全国农产品产业发达的山东、江苏、河南等先进省份学习,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好农产品发展的外部环境,落实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配套的各项措施,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探索一条适合山西省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新道路[10]。

5.5 加快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人才与队伍建设

在调研和总结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验的过程中发现,行业的发展好坏关键在于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的产业举步维艰。因此,山西省要充分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快储备一批具有国际视角、先进技术、多元化管理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人才队伍[11-12]。同时,加快培养先进技术人才,为下一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应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智慧化管理储备人才,为把山西省建设成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强省,促进农产品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初加工山西省机械化
橡胶初加工废水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固定化修复
四川道地药材初加工研究现状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范围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