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洁,徐文凤
(吉林省一汽总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1)
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急慢性肾衰患者的有效疗法,导管留置过程中,极易引起导管感染,不仅影响血液透析疗效,而且加重了患者身心痛苦[1]。基于此,本文以86例血液透析患者为例,重点探讨了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及价值,以供临床参考。
本文86例血液透析患者纳入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根据电脑随机分组法,施行对照研究,其中一组为常规组,另一组为研究组。每个组43例。研究组包括23例男性和20例女性,年龄24-75岁,平均(48.9±9.6)岁;21例股静脉导管留置,22例颈内静脉导管留置;38例临时置管,5例永久置管。常规组包括24例男性和19例女性,年龄25-79岁,平均(49.3±9.5)岁;22例股静脉导管留置,21例颈内静脉导管留置;4例临时置管,39例永久置管。两组临床资料P值>0.05,均衡性、一致性良好,可用于分组对比。
常规组43例予以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而研究组43例则予以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以《中国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为依据,实施如下操作(1)每一次血透前,将导管置管部位的敷料揭开之后,注意观察局部是否渗液,皮肤是否红肿,然后用0.5%碘伏浸湿的无菌纱布,消毒导管置管部位的皮肤,消毒范围>10cm,然后在导管置管部位放置碘伏纱布5-10min,而后用干净、干燥的无菌纱布予以覆盖、妥善固定。(2)带上无菌手套,将置管外端部位的纱布揭开,铺巾,用碘伏消毒导管口2次,用0.5%碘伏消毒置管外端以及所有夹子,用无菌注射器抽出2毫升血液,通过无菌技术,与动静脉血路管相连之后再进行血液透析,管路与置管的衔接部位,用0.5%碘伏浸湿的纱布予以包裹,覆盖治疗巾,最后用胶布予以妥善固定。结束血透后,对动静脉接头部位进行消毒操作,此时必须带上无菌手套,将血路管取下来,再对动静脉接头部位进行消毒操作,最后封管,重新更换药物。(3)行为干预。置管前协助患者备皮,嘱咐患者做好腹股沟、颈部的清洁工作,通常在手术室内开展导管置管操作,若患者情况特殊,可在床旁进行。血透过程中嘱咐患者不要活动,以免流量欠佳而反复操作引起的感染。(4)环境干预。血透室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以及新鲜的空气,每日按时通风1-2次,30min为宜,每日2次紫外线消毒,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2-3次/d。上机操作时,禁止家属在旁。(5)加强培训。对血透室护理人员加强培训,使其明白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害性,制定严格的操作标准,贯彻落实无菌原则,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让护理人员上机操作。(6)加强患者自护能力。置管操作前、过程中、操作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掌握导管留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家庭护理方法,教会患者正确辨别感染征兆。
详细观察并准确记录研究组与常规组导管置管感染发生率,感染判定标准:寒战、高热等感染表现明确;采集患者外周血,经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从导管内获得的血标本,经细菌培养获得的病原体,与外周静脉血标本培养结果一致。
汇总并分析观察主体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百分比资料以[例(%)]描述,行卡方检验。当P值低于0.05时,说明存在较高的检验价值。
研究组导管置管感染发生率明显更低,与常规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常规组导管置管感染发生率对比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技术也随之得到了不断完善,导管留置时间取决于导管有无感染,而导管感染控制效果则取决于置管前后的护理操作是否得当[2]。故而加强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提高导管感染控制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落实无菌原则,护理人员考核合格之后才允许上机操作。经过系统化的培训,认真操作,规范置管,这对于导管感染控制,意义重大。细菌主要从导管动静脉端口、导管出口部位皮肤进入,且置管口部位的血液,对于细菌而言,是最佳的培养基,一旦上机,导管位移,细菌就会趁此侵入人体内,进而导致患者全身严重感染。上机前,一定要重视导管口部位的消毒工作,因为管口通常有血痂,将血痂去除之后再用碘伏消毒1-2次,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取肝素,对动静脉导管进行封管处理。以免动静脉导管发生交叉感染[3]。透析途中若是因为流量欠佳而需要操作时,要落实无菌原则,用碘伏棉签清洁导管口,血路与置管处用无菌纱布包裹,以免细菌滋生。本文对照发现,研究组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更低,与常规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表明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导管感染控制效果,值得引起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