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娜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介入科,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常见类型,具有病情危重、起病急等特点[1],若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并发室颤、心源性休克等疾病,严重者可致死[2],PCI是目前救治上述疾病的有效手段,但为保证PCI顺利开展,在治疗期间还需加以护理配合[3]。我院对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介入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52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实验组(26例)。实验组26例患者年龄为40-78(55.75±8.73)岁,男女分别为20、6例;合并症:10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对照组26例患者年龄为42-80(55.68±8.69)岁,男女分别为21、5例;合并症:8例糖尿病,18例高血压。两组资料经统计得P>0.05,可对比。
两组患者均实施PCI介入治疗。
对照组26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待患者入院后,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外,积极配合医师完成救治工作。
实验组26例患者应用全程介入护理,具体为:(1)介入治疗前:患者入院后,除遵医嘱做好急救前准备工作(做好皮肤清洁、备皮、留置静脉留置针、准备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急救药物等)及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外,给予患者创建绿色通道,对于意识清楚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实施心理疏导干预,重点向其强调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危害,促使其尽量以较良好的心态接受介入治疗,对于无意识者,应对其实施导尿干预;对于胸痛感明显者,应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等干预;并向患者家属简单讲述介入治疗的作用、必要性及存在的危险性,同时,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身体状况、既往史、过敏史等。(2)介入治疗中:在介入治疗期间,应提前告知医师了解的信息,以便医师合理控制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加强监测各项体征指标,尤其注意加强心电监护,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注意观察输液操作是否通畅,对液体实施加温干预,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输液速度,随时做好急救准备,此外,详细记录每次肝素给药情况(给药时间、剂量),观察是否存在出血倾向等,若有异常,及时报医师。(3)介入治疗后:介入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上肢的色泽,并注意监测温度,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清理残留的液体,为患者穿好衣物,为患者做好保暖措施,将其安全推回病房,和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
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护理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质量评分:选择自制问卷(满分100分)对护理流程、护理内容、工作态度、护理结果进行评定,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行x2检验、t检验,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实验组26例患者中,出现1例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85%),对照组26例患者中,出现2例出血、1例前臂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且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护理质量评分
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疗法[4],但较多研究显示,在治疗期间由于多种因素,患者易出现造影剂过敏、出血、前臂血肿等并发症,故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本研究对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介入护理取得了较佳的效果,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在全程介入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除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外,还注重关注患者或家属的心理状况,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采取对症处理措施,促使患者以较好的心态接受介入治疗,对增加治疗依从性具有较好的影响,同时,还能及时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信息,对医师后续开展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此外,上述护理模式措施的针对性更强,对提升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此次研究显示,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11.54%),且实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提示采取全程介入护理更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更高,且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得,对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介入护理的有效性更强,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