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继琼,沈国灿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甲状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人群最为常见[1-2]。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放射性131Ⅰ治疗效果良好,禁忌症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被广泛用以患者疾病治疗。但是在实际治疗中,采用放射性131Ⅰ增加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全血细胞变化,具体来说,患者采用131Ⅰ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数量下降,甚至会造成患者DNA损伤,降低患者免疫力,增加了患者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的几率[3]。在这一情况下,不少患者对放射性131Ⅰ治疗缺乏安全感,存在恐惧、害怕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本文深入分析了采用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对其外周血细胞的影响,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本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放射性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00例,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为分化型甲状腺癌;②患者无其他器官性恶性疾病;③患者治疗依从性高。排除标准:①患者对本研究存在抗拒心理,治疗依从性差;②患者存在严重精神、意识障碍。其中男62例,女48例,平均年龄(46.37±5.94)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中,我院伦理委员会对该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进行。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查以及相应手术治疗后,接受常规放射性131Ⅰ治疗。患者通过口服用药方法,依据患者实际病症以及治疗需求,使用100 mCi131Ⅰ治疗。在患者接受前收集患者血液进行血常规以及血液细胞分析,分别于患者接受治疗后7 d、3个月,收集患者血液细胞,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外周全血细胞数值水平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仪为患者开展外周血细胞中T细胞、B细胞以及NK细胞指数,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在这一基础上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分析两组患者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数值并对比。
本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临床采用放射性131Ⅰ治疗前后淋巴细胞存在较大差异。其中T细胞存在上升波动、B细胞以及NK细胞存在下降波动。但随着患者治疗进程的推进,患者各项淋巴细胞百分比逐渐恢复治疗前正常区间。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接受放射性131Ⅰ治疗3个月后,患者外周全血细胞数值逐步恢复至正常区间。其中患者淋巴细胞:T细胞(65.39±5.97)%,B细胞(11.29±2.26)%,NK细胞(18.36±2.17)%。患者外周其他血细胞:血小板(267.96±68.74)×109/L;白细胞(6.29±1.09)×109/L;红细胞(5.09±0.49)×109/L。患者该阶段外周全血细胞各项数值与治疗前相对比无统计学含义(P>0.05),如表1、表2所示。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性131Ⅰ治疗时,会对患者全血细胞造成影响,并会出现程度不一骨髓抑制情况,从而对患者血液系统造成不良影响[4-5]。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不同阶段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不同阶段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不同阶段外周各项血细胞水平对比(,10 9/L)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不同阶段外周各项血细胞水平对比(,10 9/L)
在患者实际治疗过程中,患者接受放射性131Ⅰ治疗对患者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而随着患者治疗进展的推进,接受放射性131Ⅰ治疗后时间的延长,患者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全血细胞数值逐渐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具体来说,在分化型甲状腺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使用131Ⅰ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控住患者疾病发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而在患者治疗初期阶段,患者外周全血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受131Ⅰ治疗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变化,其中淋巴细胞出现下降波动,血小板及红细胞会存在先下降,后上升变化,白细胞出现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而随着患者疾病的发展以及131Ⅰ治疗后时间的延长,患者外周各项全血细胞数值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同时患者出现骨髓抑制以及诱发白血病几率下降,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6]。
综上所述,采用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其对患者外周全血细胞影响较低,同时不易引起各类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