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婉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科,安徽 蚌埠 233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病情发展快,致死率高。针对该疾病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治疗的预后效果,正确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还能避免发生患者因悲观消极情绪从而不配合治疗的情况,这对改善病情的意义重大。目前,传统的护理方法已无法满足患者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新颖的护理方法不断涌现,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出来[1]。预见性护理符合循证医学的相关要求,是一种创新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心肌梗死并发生,本文通过对比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得出结论,以下是具体研究过程。
选取我院80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均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采用抽签法将80位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纳入标准有以下几点: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症状包括:胸痛、发病急、长时间持续性疼痛。疼痛区域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随着病情发展向左侧颈部、右侧手臂放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濒死感,随之会发生血清酶改变,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患者ST段出现升高;②患者及其家属在对本次研究知情的前提下已签署了同意书,以下为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有其他心脑血管合并疾病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4-80岁,平均(63.22±2.04)岁;病程1-12小时,平均(5.33±1.24)小时;保守治疗患者2例,手术治疗患者38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44-81岁,平均(63.53±2.31)岁;病程1-11小时,平均(5.65±1.26)小时;因P>0.05所以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常规护理方法如下:给予患者肌钙蛋白测定、心电监护等措施,目的是为了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医护人员需提前准备好呼吸机、吸痰器等医疗物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康复环境。嘱咐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并告知相应的禁忌,医护人员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减轻恐惧、焦虑心理。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法。①改进抢救效率,在采取抢救治疗前与各个科室取得联系,准备好抢救器械与物品,保证抢救的质量和速度。安排专人查房,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做好记录并通知医生,避免患者因不适感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及时纠正患者卧床体位,有利于患者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并改善缺氧。使用强心剂、利尿剂等血管扩张剂帮助改善患者病情,并建立静脉通道。若患者出现胸前区不适等情况,应考虑对患者进行吸氧护理,保证患者心肌供氧,从而减少心肌损伤情况。对患者实施密切的血压监测,嘱咐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指导患者不要过于紧张焦虑,必要时可以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降压药物。②健康教育护理,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从而促进身体恢复。医护人员应该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和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以适当讲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因素以及病情危险因素,来帮助患者理性看待疾病。日常饮食应谨遵医嘱,避免因饮食不当造成血压血脂异常。③心理护理。首先要向患者说明情绪对疾病恢复的影响,消除患者焦虑不安情绪,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向患者说明治疗方案以及疗效,鼓励患者将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避免患者出现极端抑郁情绪。
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心理状况、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心理状况越差。本次实验的护理总满意率+较满意率+很满意率[4]。
数据全部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如果P<0.05,则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P>0.05,说明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因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心理状况对比(,分)
表1 心理状况对比(,分)
(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80.0%)明显不如观察组(97.5%),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不如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会影响病情恢复,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加重病情恶化,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明显的心前区疼痛感。一系列的不适症状会让患者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为了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应当积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并指导患者家属多陪伴、多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况[5-6]。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能够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还有利于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