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的脑出血症状是由高血压诱发的,故其病情较为急骤,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有着很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其中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致死率在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率排行中占据榜首。有医学专家提出了在高血压诱发的脑出血术后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路径,减少二次出血、感染及脑疝等异常情况的发生,从而有效的提升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1-3]。在本次的调研中,通过对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措施的优劣性,为高血压诱发的脑出血临床护理提高借鉴。
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的1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护理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61例,其中男32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66.57±1.32)岁,出血量为50-158 mL,平均(100.25±10.32)mL;系统化护理的干预组61例,男30例,女31例,平均年龄(66.58±1.35)岁,出血量为60-140 mL,平均(110.23±12.21)ml。两组患者均系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病症且接受手术治疗后进行护理干预,在基础资料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常规高血压、脑卒中生理指标检测及生活护理行为指导等。干预组患者使用系统化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有:
(1)常规护理:通过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患者采取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掌握患者实时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数据。通过将病房内的温度、湿度、亮度等外界影响因素进行调节来使得患者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病房环境之内,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将患者的床垫更换为气垫床,同时定期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动作,避免长时间仰卧,这样可以减少压力性损伤的产生。
(2)病情护理:对于患者的意识、认知等进行检查,建立机械通气及静脉通路,以积极、有效的手段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及颅内压力的平稳。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实施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以避免引发肺部感染。在患者咳嗽、咳痰时轻拍背部,帮助患者理顺气息[4]。
(3)健康理念指导: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健康知识宣教与普及,使得患者对于高血压可能诱发脑出血这一现象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提升,激发患者的预防主动性,在用药治疗与健康护理的过程中,依从性大大增加,能够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教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积极、耐心、清晰的将相关知识进行传导,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相关的疾病预防、日常防护、发病诱因、症状表现等知识,强化患者对该病的认知[5]。
针对护理结果满意度评分,采用本院自拟的护理结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分,共20项护理措施,分值为100分,0-60分归类为不满意,61-80分归类于满意,81-100分归类于非常满意。满意度为满意与非常满意之和。
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对患者实施护理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定,以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状态及机体体感四项为主要评定依据,单项满分为25分,总分100分。
借助于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继而得出结果,计量资料()数据结果以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数据结果以χ2完成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的首要条件为P<0.05。
由数据处理结果得知,干预组患者在护理结果满意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结果满意度对比(n,%)
通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评定结果得知,护理前组患者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对比(,分)
表2 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对比(,分)
高血压诱发的脑出血属于心血管科危急重症,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患有高血压的居民基数也是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安全逐渐受到了极大地威胁,在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清创处理,但是手术后很容易出现相关的并发症等异常情况。针对于这种情况,在术后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生的发生比率,同时还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干预组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护理措施,从病情、日常护理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有效化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在术后能够有效恢复的同时不受并发症等异常影响因素的困扰[5-6]。从调研数据结果来看,干预组患者在实施系统性的护理措施以后,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要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组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的表现也较为突出(P<0.05)。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护理中,采用有效护理方法,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值得借鉴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