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麻醉中应用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

2020-06-13 11:45:30陈庆亭
智慧健康 2020年14期
关键词:腰丛运动神经人工

陈庆亭

(罗定市人民医院,广东 罗定 527200)

0 引言

在膝关节的临床治疗当中,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应用十分普遍,已经成为治疗老年患者膝关节病变的常用手段。经临床实践证明,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质量较高,恢复速度较快,患者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1]。但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仍旧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患者的生理功能方面,这要求医护人员基于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从而降低因手术给患者生理功能带来的影响[2]。以往的老年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当中,多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对患者实施麻醉,这种麻醉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突出表现为阻滞平面不易控制,这会给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术后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作为一种优势较为明显的麻醉方式,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凭借自身效果良好的特征,广泛应用于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当中[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23 例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患者入院时间为2017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将23 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有12 例患者,其中男7 例,女5 例,年龄在60-78 岁,平均(68.74±5.32)岁;研究组有11 例患者,其中男6 例,女5 例,年龄在64-82 岁,平均(69.78±5.23)岁,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保有知情权,了解研究的目的与流程,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注意所选患者年龄不可低于60 周岁,无其他并发症,心、肺功能、凝血功能正常,可接受手术。另外,所有患者有良好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可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手术,排除有药物过敏史或者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老年患者接受手术前应进行详细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脉搏监测、心电图连接和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与判断等。由专业的医护人员给予老年患者静脉注射,适量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一般而言,用于镇静镇痛的药物为芬太尼和咪达唑仑两种,还可进行局部麻醉,注意基于患者身体状况选择药物注射剂量。所有患者完成准备后需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麻醉。

为了明确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两组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需要在手术中接受硬膜外麻醉。正式麻醉前由医护人员进行硬膜外穿刺并放置导管,导管长度为3-5cm,注入适当罗哌卡因后严密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状况,如未出现不良反应,则可继续实施麻醉,麻醉平面不可超出T10 平面。研究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使用已经设定频率的超声仪器和神经刺激仪,并在辅助定位的情况下连接阻滞针与负极,选定扫描点后,利用超声探头对其进行扫描,然后连接注射针注入罗哌卡因。同样需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状况,如果在5min 之内未发现不良反应,即可实施后续麻醉,适量注射腰丛神经阻滞用药和坐骨神经组织用药,手术过程中不可再对患者使用麻醉药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其持续时间进行分析,对比神经阻滞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1.0 系统分析所得数据,P<0.05 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觉、运动神经的阻滞情况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形式的麻醉后,神经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不相同,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患者(详见表1),两组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组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对比(,)

表1 组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对比(,)

2.2 术后48h 麻醉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者接受麻醉后并未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0.0%,对照组患者接受麻醉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和术后尿潴留现象。恶心呕吐患者共1 例,因尿潴留而留置尿管的患者共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33.33%。可见,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概率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麻醉后,均未出现麻药中毒和神经损伤现象。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有所改善,并完全消失。

3 结论

在年龄增长的同时,机体免疫力不断下降,各项机能均不如年轻人。老年患者在接受手术麻醉时也会出现耐受力较差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老年患者各个系统和器官出现退行性病变,也说明其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每况愈下[4]。众所周知,麻醉效果会给手术效果造成直接影响,老年患者在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时,极有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以往的麻醉方式更是会直接影响到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5]。局部神经阻滞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可使患者在保持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手术,这不仅可以避免全身麻醉给老年患者生理功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可避免老年患者因生理机能衰退而出现的麻醉耐受力下降的问题,最大限度保障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手术成功概率[6-7]。

以往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麻醉以硬膜外麻醉方式为主,这种麻醉方式的药效发挥速度极快,药物使用量较低,但是存在阻滞平面不易控制的问题,会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和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8-9]。本次研究当中,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了两种形式实施麻醉。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感觉神经起效时间为(8.23±2.14)min,运动神经起效时间为(9.86±2.47)min,研究组患者的感觉神经起效时间为(6.11±2.14)min,运动神经起效时间为(7.04±2.25)min。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患者,这进一步证明了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因为超声引导下的目标神经可以更为准确的定位,并在局部麻醉过程中缩短了药液的弥散过程,组织作用更为明显。硬膜外麻醉的渗透范围更广,会在神经束膜下和软膜下逐步散步,消退过程较慢。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是进行老年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有效麻醉形式,效果良好,未见不良反应。不会给血流动力学和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过为严重的影响,可大面积应用与老年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当中。

猜你喜欢
腰丛运动神经人工
右美托咪定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胫腓骨骨折病人镇静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观察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军事文摘(2022年8期)2022-11-03 14:22:01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哈哈画报(2021年11期)2021-02-28 07:28:45
基于机器学习的面部运动神经传导检查数据的研究及应用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探讨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危重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分析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