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践行“四力”,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是云静一直以来的目标。作为一名奔走在采访一线16年的“老兵”,她深耕细作、敢打敢拼,用一篇篇有温度、有品质,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新闻作品担负起使命任务。
好新闻都是靠脚走出来的,云静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呼市晚报社会新闻部工作的10年间,她跑过“马路黑洞”、采访过街头假乞丐、帮消费者维过权、监督过小巴士超载问题……在两名儿童溺亡于工厂水池事故中,她帮着家属四处讨说法; 26岁女子因医疗事故丧生,她不惧医院刁难跟踪报道。那些年,云静不仅会接到市民打来的新闻热线,还常常接到恐吓电话,而她却和同事打趣说:“没接过恐吓电话的热线记者不是好记者。”
新闻热线就是命令,面对突发事件,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冰雪交加,第一时间出发是铁的纪律。夜晚的托县黄河段翻船事故打捞现场,冰雪中的武川公路军民联手大营救现场,38度高温下的消防员扑救大火现场,危险中的缉毒民警抓捕毒贩现场都留下了云静采访的足迹。
10年前,通往武川的公路还是盘山路,雪后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冬天的一个午后,云静接到热线电话,要立即赶赴呼武公路车祸现场采访。母亲劝阻道:“路滑危险,人家都发生交通事故了,你们还去,多危险啊,别去了!”“我是记者,就得到现场,别说武川,伊拉克都得去!”云静抛下狠话便出了门。多年后,当她也成为母亲,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云静深深理解了母亲的牵挂与担忧,内疚不已。
转到呼市日报时政部后,面对重大主题宣传,云静不辞辛苦深入基层,挖掘最具代表性、最受群众欢迎、最具表现力的好素材、好新闻。土左旗盐碱地里种水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在国贫县武川县助力乡亲脱贫摘帽,自主创新振兴实体经济的内蒙古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些来自基层的好新闻向读者讲述了首府砥砺前行、奋进新时代的精彩故事。
从事采访工作十多年来,云静有过感动的瞬间,有过后怕的时候,回想过往,她说:“干这行,我从不后悔!”
云静是单亲家庭的独生女,母亲身患绝症,只有她一人忙前忙后照料,却从没有因为家里的事耽误工作。母亲化疗期间,云静像是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常常是一早带着母亲去单位,让老人在车里等着,她处理完紧急工作再陪同母亲去医院,在病房里等待时赶紧拿出笔记本写稿子。
凭着记者对新闻的敏感,云静在医院发掘了一条好新闻。一对80后夫妻,婚后10天丈夫查出了癌症,妻子不离不弃、悉心照料。稿子发布在《呼和浩特晚报》2011年5月7日头版,主图很特别,是夫妻俩在病房走廊里牵手而行的背影。这篇稿子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有人为这对夫妻捐款,有人愿意提供待遇好一点的工作,当地民政部门为患病的小伙儿办理了低保,如今这对夫妻已经有了孩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这篇报道不仅弘扬了正能量,还帮助夫妻俩渡过了难关,云静说:“这就是记者职业的价值。”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大年初五,回包头探亲的云静把孩子托付给丈夫,独自返回呼和浩特投入到工作中,每天跟随疫情防控督导组四处采访,疑似感染者居住的隔离酒店、出现疫情的小区……这些大家最怕去的地方,云静没有一丝退缩,一连工作26天。在疫情面前,她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属于新闻人的答卷。
这些年来,云静凭借着不懈努力,先后多次被单位评为年度采编状元、先进工作者、优秀环节干部。她采写的《摘掉贫困帽欢喜过大年》获得2018年度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让专题询问“问”在百姓心坎上》获得2016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836名流动党员一个也不能掉队》获得2016年度内蒙古新闻奖二等奖;《自主创新不停步“小瓷瓶”抢占大市场——“精诚”解析“内蒙古制造”绝缘子高压“密码”》获得2017年度内蒙古新闻奖二等奖……面对荣誉,云静感恩每一位帮助过自己的人,她说:“荣誉不是个人的,应该属于报社团队!”
未来,云静将继续践行“四力”,用脚力丈量新闻现场,用眼力观察百姓酸甜苦辣,用脑力探求社会精神力量,用笔力感染更多受众,做新时代的优秀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