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2020-06-13 04:41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兴区村庄养老

为掌握北京市大兴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度、成效,反映当地农民对此项工作的评价,国家统计局大兴调查队(简称“大兴队”)于2019年9月在相关部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区320个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行政村进行全面调查,并对纳入2018-2019年随机拦截的410个农村居民开展抽样调查。本文结合调研和调查结果,对大兴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现状

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以及“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四项标准,大兴队开展村民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五个维度上村民满意度均高于94.0%(见表)。

表 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各维度的满意率评价单位:%

1.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村民满意度达94.9%

(1)产业发展符合定位,村民增收成效明显。近年来,大兴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统筹农村和农业资源,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次产业融合为导向,积极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绿色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户。调查显示,在320个行政村中,81.6%的村制定了村庄建设发展规划,66.6%的村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15.9%的村积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15.3%的村打造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品牌,11.9%的村开发了采摘垂钓等休闲农业,8.4%的村在观光农业和民俗观光等乡村旅游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就业增收,对此,95.9%的村民表示满意。

(2)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大兴区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国家级试点等工作。通过深化农村“三块地(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和“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改革,有效盘活农村资产,激活各类要素,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2019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从村集体获得收益(分红)比2018年增长了19.7%。

2.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提升,村民满意度达94.1%

(1)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兴区围绕“清脏、治乱、控污、增绿”总体目标,持续深化对村庄、农田及道路沿线环境的综合整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91.9%的村对村域内“脏乱差”进行治理,集中清运了各类积存垃圾、废旧设施;93.8%的村开展了拆除违法违章建筑,有效遏制了新增违法建筑和侵街占道、私搭乱建等情况;40.4%的村完成了村庄增绿和庭院美化;65.6%的村推行了煤改气、煤改电,320个行政村均实现了“无煤化”。

(2)基础设施建设有重点,长效管护机制已形成。近年来,大兴区从“抓好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推进厕所革命、全面开展农村污水治理”三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98.1%的村实现了生活垃圾全部集中处理,92.8%的村拥有公共厕所,92.2%的村庄道路整洁完好并能够保证定期维护。调查中,村民对所在村“基础设施齐全”的满意度达到94.2%。与此同时,大兴区明确了既有农村公厕、垃圾处理、绿化美化、路灯及街坊路等设施的产权归属和管护责任,安排了专项资金,建立了考核监管体系,有效形成了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3)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文娱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大兴区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各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水平,村民满意度达到90.7%。调查显示,全区99.4%的村建有图书室或文化站,91.6%的村建有体育健身场所,84.1%的村设置了公共交通站点等。

3.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村民满意率达98.8%

(1)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在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方面的作用,推动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初步形成。全区98.8%的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56.6%的村民认可此项举措并主动执行。

(2)完善文化宣传配套设施,扶持文化团队建设发展。84.4%的村组织了农民业余文化团队,共计442个,参与村民约8800人。调查中,77.6%的村民认为村内文化宣传设施完善;62.4%的村民认为所在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调查显示,48.5%的村民认为本村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4.乡村治理成效显著,村民满意度高达99.0%

(1)增强“两委”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矛盾预防化解能力不断提升。88.5%的村民认为本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班子健全,党员带头作用明显。

(2)加强村务公开,提高村民民主自治水平。76.6%的村民认为本村村务管理民主,干群关系和谐,村民参与度高。

(3)建立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村民安全感不断提升。70.2%的村民认为村内各类委员会作用发挥得当,80.5%的村民认为本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已经得到进一步提升。

5.农民收入有保障,村民满意度达96.6%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和市、区两级政策倾斜力度的加大,大兴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收入增加和生活保障提高两方面。从居民收支统计数据看,2019年大兴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跑赢城镇,并高于全区收入增速。另据北京市低收入农户调查数据,2018年和2019年大兴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明显高出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8.9个和9.5个百分点。2019年末,大兴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助的人数为2285人,比2014年减少959人,五年年均下降率为6.8%。

问题

1.发展定位不够精准

调查中发现,大兴区少部分村庄仍然存在规划定位不准确、规划深度不够、指导实施作用不明显等情况。主要体现在与上位规划对接不充分,过分复制已被认可的村庄建设模式;过度关注硬件设施建设,对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元素等挖掘和规划不充分。

2.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1)目前大兴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绿色休闲等新兴农业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和充分,民宿、电商和特色手工业等新业态发展缓慢,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业仍处弱势,农村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2)目前大兴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数量较为有限,且农民参与度不高。调查显示,全区320个行政村中具备营业执照且开展实际经营的企业有1545家,其中农业企业260家,仅占16.8%;家庭农场仅有4个;农业合作社有219家。另一方面,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背景下,村内非农企业集中腾退后,新兴产业还未及时发展起来。产业新增长点的缺乏也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抑制了村民就业增收。

3.公共安全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当前,大兴农村地区的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的期盼和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供水、排污方面的建设力度亟需加强。调查显示,能实现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处理的村仅占14.1%,具备建设或改造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村不足18.0%,具备建设或改造供水设施的村不足12.0%,具备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的村不足1.0%。此外,接近30.0%的村民希望对本村防灾、减灾、消防及防护等公共安全设施加强建设。

4.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1)医疗资源相对缺乏,村民当地就医便利程度较低。目前,大兴区仍有37.2%的村没有设置卫生室,仅有10.6%的村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并发挥了作用。调查中,38.8%的村民希望提高卫生室和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专业水平,部分村民反映村内卫生室医生多为兼职,卫生室也常处于关闭状态。17.3%的村民希望提高卫生室、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水平。

(2)养老方式较为单一,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亟需构建。目前大兴区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方式普及度不高。调查发现,全区仅有13.8%的村开展了建设村庄养老机构,丰富养老方式等方面的工作;仅有7.5%的村设有居家养老照料中心,5.0%的村设有养老院,0.6%的村设有老年公寓。32.2%的村民希望村内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用餐等养老服务。

(3)便民圈建设仍需加强,公共服务存在一些盲区。调查显示,大兴区只有4.4%的村在开展“30分钟公共服务生活圈”建设工作,20.0%的村设有托儿所和幼儿园,35.0%的村尚未组建综合服务站,39.7%的村未设置快递配送站点,15.9%的村没有设置公交站点。

5.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1)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及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不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大兴区仅有12.5%的村开展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2.2%的村开展了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或保护古宅、古道等工作,6.3%的村将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纳入未来本村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足10.0%的村民对本村在该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

(2)在乡村治理方面,42.7%的村民希望“增强村民在公共事项决策中的参与度”,38.8%的村民希望“加大村内事务公开力度”,38.3%的村民希望“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建议

1.找准定位,科学制定和完善规划内容

已经编制建设规划的村庄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规划,并严格执行;尚未制定规划的村庄要注重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做好村域规划与镇域规划的动态对接,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1)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特色,通过对村庄历史文化的解读、人文风情的体验、产业功能的分析,深度挖掘村庄文化资源,增加村庄风貌管护,做到“一村一策”,防止“千村一面”,进而增强村庄持久的内生动力。

(2)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村应强化村民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村民参与机制,强化“统筹编规划、开门编规划及驻村编规划”机制,多渠道听取村民意见建议,确保规划和实施方案符合村民意愿。

2.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做大做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绿色休闲产业,推动农业融合提升项目建设,通过农、文、旅结合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大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源。

(1)结合大兴地域特色,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积极挖掘资源优势,全面延伸产业链,加快西瓜、葡萄、月季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力度,形成特色产业带,全力推广“大兴农品”品牌,继续做大做强具有京郊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2)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利用农村传统体验、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和民俗体验游,加快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和绿色农业新业态发展。

(3)继续深化“三资”和“三块地”改革,积极探索集体资产经营模式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方式,推动农村休闲养老、民俗旅游、乡村民宿等多种新兴业态发展,增强对村民新技能和新经营理念的培训,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

(4)全面整合商业、物流、信息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产品流通资源,培育全区农业联合经营体,积极开发农超、农社、农企和农宅等直销渠道,提高农产品加工配送、仓储运输和市场流通等方面的经营服务水平,组织展销会,开展“互联网+”主题销售活动,拓展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

3.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基建薄弱环节

(1)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投入机制,在既定美丽乡村市、区专项资金连续性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倾斜力度,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2)“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围绕群众建议和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存在的薄弱环节。

4.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公共服务便民圈

(1)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建设,推动社保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待遇,切实起到“兜底”作用。

(2)加强农村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和专业水平,切实发挥乡村卫生室作用,方便村民“小病小灾”就近诊治。

(3)完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人日托中心、养老院、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4)重视农村地区教育发展问题,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地区教学水平,有效解决农村幼儿托管等问题。

(5)加快建设综合服务站,打造多功能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服务30分钟便民圈”建设。结合人流量、道路等情况,引导和扶持各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完善,科学合理设置快递配送站点;完善区内公交路线设计,增设农村公交站点,方便村民生活。

5.加强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民主自治水平

(1)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弘扬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村庄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等,将乡土文化、地方风俗和民间艺术等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大力保护老屋、古树等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培育遵纪守法、讲信修睦的良好风尚。

(2)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文化投入,提升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资源配置,完善文化设施使用和管理制度,确保文化资源为民所用,提高使用率,杜绝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发生。

(3)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两委”班子建设,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治功能,提高普通村民在村务管理、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充分发挥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大兴区村庄养老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西瓜上擂台
◉一图
画作欣赏
养老更无忧了
大兴区庞各庄2号地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
村庄在哪里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