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林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汽车行业也水涨船高,发展愈发迅猛。汽车作为科技发展的象征之一,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其所排放的废气与二氧化碳却是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现阶段,我国着重绿色发展,倡导绿色能源理念,因此,在汽车行业应用新能源节能技术迫在眉睫,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气排放也成为了汽车行业的首要研究任务。本文主要阐述汽车行业新能源节能技术的现状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分析与应用,希望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研究分析
随着汽车进入更多的家庭生活,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汽车排放的废气及二氧化碳导致了众多环境问题,譬如:雾霾、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研究如何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新能源技术进入人们的视线,减少废气尾气的排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1 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取得了较大成就。我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列入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一,是我国晋升为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为了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开发正不断深入,其车载设备设施也大批量生产。据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设立了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有较为健全的发展政策以及设备设施,全面保证新能源汽车能量随时得到补充,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节能优势发挥最大化。在我国全力的推广之下,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已经从2015年的50万辆增加至约200万辆。
我国汽车行业起步较晚,燃油汽车的技术也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化领先其他国家,特别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完整,而西方国家还没有完整的动力电池工厂,所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比其他国家更为长远。
2 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应用
2.1 混合动力节能技术
混合动力节能技术就是将汽油、柴油、电能利用仪器混合成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其混合动力系统是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的核心所在,可以控制影响汽车性能。
2.2 内燃机节能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节能还需要依靠内燃机节能技术,内燃机节能技术可分为高效汽油节能技术以及柴油节能技术。现在广为应用的技术有:汽油机直喷技术、分层燃烧技术、柴油机高压喷射技术、可变气门技术以及废气涡轮增压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的内燃机节能技术是保障汽车节能减排的技术之一。
2.3 高效载重汽车的发动机节能技术
现阶段我国应用高效载重汽车的种类不多,其发动机节能技术已经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为了实现汽车运输效率高效、载重高的目的,需要全力促进高效载重汽车的发展,开阔汽车行业的道路。
2.4 纯电动动力汽车技术
纯电动动力技术是车载电源与电机共同驱动汽车行驶的技术,结构简单,噪声小,维修方便,节能环保,减少环境污染。除此之外,电动动力的电池经济安全,容量大,值得进一步的推广研究。
2.5 “可燃冰”技术
“可燃冰”是指利用天然气水混合物代替石油、煤等能源,以远超于石油与煤的晶体成为汽车的新型驱动力。但是,可燃冰的开发难度大,甚至开发不慎可能导致灾难的发生。因此,“可燃冰”技术的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2.6 氢动力节能技术
氢动力节能技术是在车体中安装性能良好的储气装置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大部分储气装置设计为多层复合金属材质,当处于液态情况时,可以有效储存氢气燃料,不仅节省了汽车内部的空间,还降低了汽车运行成本,同时,使得汽车尾气以水的状态进行排放,可以做到真正的零污染。但是,这项技术开发不完善,应用还不成熟,有待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2.7 太阳能电池技术
顾名思义,太阳能技术就是将太阳能电池作为汽车的驱动力,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太阳能电视为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根据研究和实践证明,太阳能电池技术降低了能源消耗和使用成本,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新能源技术。
2.8 蓄电池技术
蓄电池技术是太阳能技术的延伸,可作为汽车的辅助能源。由于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太阳能电池需要将能量进行储存到蓄电池中,才可以保证无论白天黑夜汽车都可以长时间的处于行驶状态。
3 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由于汽車市场饱和,全球汽车行业发展低迷,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应用为汽车行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是正在经历寒冬的汽车行业的一股暖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相连,根据大数据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参数,确定最佳续航里程,优化电池动力系统的设计,减少资源浪费。
4 结语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开阔了汽车行业的发展空间,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汽车的运行成本,减少了尾气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地球的生态环境,促进经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海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1-2.
[2]曾志伟.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的分析及探讨[J].公路与汽运,2012(05):1-4.
[3]阮娴静.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刘颖琦,高宏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科学决策,201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