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然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引入数字化活态保护理念与方法极为必要。基于此,本文在明确数字化活态保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同时,提出了建筑遗产信息的复原、历史信息的还原、历史街区的复原等一系列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策略,指明了数字化活态保护路径。
现阶段,我国对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更为关注,探究高合理性的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模式成为了研究热点。在成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支持下,相应地区的经济能够得到较好的增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目前,数字化保护技术更加多样、活态保护理念逐步成熟,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指明了新的发展路径,也对其提出了更多挑战。
1.1活态保护的内涵
简单来说,活态保护就是实现老建筑活化,赋予老建筑生活气息,继续满足正常的生活需要。在注重文化包容、多元并存的当今,图样化静态特征的遗产保护原则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议。因此,作为文化遗产的传统建筑,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还包含于活态保护的传统时空经验,落实活态保护极为必要。对于传统建筑来说,其属于基于某一特定社会生境的文化遗产,其活态保护与传承实践密切相关,是文化重要性的基础,能够引起社会个体间的群体认知上的情感共鸣,也是地方化的价值阐释与保护实践可持续性的重要依托。
1.2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
第一,数字化保存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等。
第二,数字化展示技术,包括三维数字图像、投影技术、现实增强技术等等。
第三,数字化体验技術,包括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
第四,数字化传播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等等。
2.1铁路建筑遗产的概念有待商榷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并非是人才、创意等方面的支持,而是有关于铁路建筑遗产(从宏观角度来说是建筑遗产)的概念并未明确形成。在《文物保护法》的支持下,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较好的保护;在《名城条例》的支持下,历史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是除此之外的建筑遗产在理论上均能够合法拆除,这使得铁路建筑遗产保护难以受到法律保护。总体来说,无法可依是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中面对的最大困难。
2.2保护范围之外的建筑遗产存在极大的损坏风险
现阶段,受到城市化、经济发展等的影响,我国基本已经不存在大中型古代和近代都市实例,而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情况则更为严峻。同时,一些完整的州、县城实例正在飞速退化,均对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产生了阻碍。
3.1铁路建筑遗产信息的复原
对于铁路建筑遗产来说,其实体修复具有不可逆性,提升了建筑修复的难度。而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完成铁路建筑遗产修复后果的预判,并模拟出附近环境,完成对铁路遗产相关建筑信息的有效复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用现实增强技术,完成铁路建筑遗产的三维模型建立,再现出建筑遗产的原本风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受众更加全面了解铁路建筑遗产,保证保护与利用的质量。与此同时,可以依托智能移动端展开铁路建筑模型的旋转、透视等操作,全方位了解铁路建筑遗产的内部结构与布局、装饰细节、外观效果等等。另外,在数字保护技术的支持下,受众不需要亲自深入铁路建筑遗产的所在地,有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更好、更迅速、更全面、更真实的完成铁路建筑遗产信息的复原与获取。
3.2铁路建筑遗产历史信息的还原
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铁路建筑历史遗产的外貌、内部布局等均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建筑遗产由于环境艺术的变化而丧失了原有活力。但是,这些建筑遗产均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与铁路运行有关的历史事件等等,有着极高的保存与再利用价值。然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多数铁路遗产主题的展示中仅引入了历史照片等完成铁路建筑遗产在某一时期内历史信息的显示,且这些信息往往并不具备直接联系性,无法整体性的体现铁路遗产的发展历史。而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就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在虚拟现实技术、现实增强技术等数字化保护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强化受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程度,将铁路建筑遗产模型作为相应历史信息的直接载体,完成多种历史场景的还原与展示,进一步提升受众对铁路遗产的认识与了解程度,最终更好的达到宣传以及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目标。
3.3铁路建筑遗产历史街区的复原
铁路建筑遗产在使用阶段,普遍在周边设置了多种建筑设施,并落实了线路两侧的规划,以满足铁路运营以及民居生活,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历史街区景观。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历史街区风貌逐渐衰退。当前,在活态保护理念的指导下,想要完成铁路建筑遗产历史街区的修复,必须要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因此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基于这样的情况,可以使用数字化保护技术进行铁路建筑遗产历史街区的复原,引发更多人关注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构建起更为良好的遗产保护氛围,以此达到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的效果。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街区历史景象与当前情况的直观对比,为后续活态保护的落实提供支持。
4.1遗产点建筑的保护
为了实现对铁路建筑遗产的更好利用,必须要对现存的建筑遗产展开重点保护。在此过程中,可以重点遵循《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中的内容,加大对核心保护区、部分控制保护区内的优秀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实现其结构、原状、风貌等内容的整体性保存,并落实合理的修复操作。对于一些铁路建筑遗产来说,其保存现状相对完好,但是由于长时间未收到有效维修保护而存在局部损坏的情况。此时,可以在保留其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损坏部位进行修复。另外,可以将各个遗产点进行串联,使其形成一个整体,实现统一管理与保护。
4.2遗产点建筑的再利用
在活态保护理念的支持下,铁路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商业开发、改造为主题公园、改造为生态公园、改造为博物馆、改造为社会公共活动中心、改造为办公设施、开发文化产业等等。同时,在再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数字化保护技术,对铁路建筑遗产附近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开发,形成区域整体性的保护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铁路建筑遗产点的激活,还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且更好的满足了周边群众的生活需要。
相比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在铁路建筑遗产保护方面所欠缺的更多是政策支持以及成熟体系。因此,在铁路建筑遗产数字化活态保护工作中,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与模式。例如,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是在废弃的铁路上建造的公园,其99%的经费均来源于高线之友的社会机构的运营。该机构通过在附近艺术商业和一些高线公园里举办的活动中得到建造和维护公园的经费。与此同时,公园也得到了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给周边艺术产业的优惠政策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一条濒临死亡的无用铁路线得到了保存与使用,发挥出了街区复兴的价值。
综上所述,当前,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情况极为严峻,需要引入数字化技术以及活态保护理念完成保护与再利用。通过建筑遗产信息的复原、历史信息的还原、历史街区的复原、实施遗产点建筑业的保护与再利用、充分借鉴国外优秀体制与经验,实现了铁路建筑遗产的数字化活态保护,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的满足了周边群众的生活需要。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