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怀升 王国令
技工学校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康人格、提升自身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诵读中领悟,成长中升华,为培养品行端正、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国学即中国之学,通常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涵盖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星相、医学、戏曲、术数等多个领域,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这么多国学内容对于我们技工学校学生来说,不可能逐一涉猎,但其中的经典作品可谓是国学的精髓所在,例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等篇目,可以说,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衍与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技工学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组织国学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融入常规德育活动中,有助于孩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形成良好人格品质。
就目前来讲,中小学生中存在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等问题较为突出,相当比例的同学已经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大公子”,针对我们职业学校的生源来讲,还存在单亲家庭多、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重视度不够、特困家庭多等现状,致使孩子在卫生纪律、自立自理、礼貌礼仪,甚至自信自尊、人格情操等多个方面存在教育缺失。国学经典《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讲述了做人做事要讲礼仪、有孝道、懂感恩,做事要谨慎、勤奋、诚信、向善,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学生在诵读记忆中,会得到启迪升华。《千字文》中,四字一句,构思精巧、富有韵致,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经典语句,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等,这些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
2.1有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
国学经典教育助力职校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中对良好习惯的形成都做了详实要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紐必结,…….”,再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学习之道也讲述了大量精辟事例,如荀子学习之道,“一蜕、二虚、三专、四静、五积、六师、七友”。一蜕:即不断努力,日渐而月进。二虚:即学习态度要虚心、谦虚。三专:即专心致志。四静:即心要静,心无杂念。五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六师:即得贤师而跟随学习。七友:即亲友、贤友,经常对自己的过失批评指正。如深得这“学习七法”,良好习惯可成,终身成长受益。
2.2有助于形成“孝道知礼”的良好品质
恪守孝道、感恩谦逊、知书达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在当今“小皇帝、小公主”身上逐渐淡化。而《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对孝敬父母、礼貌礼仪、待人做事做了生动的描绘及要求,犹如一剂良药,学生在吟诵中体味默化,“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长着立,幼勿坐,长着坐,命乃坐…….”。
2.3有助形成“诚信亲仁”的人本个性
国学经典教育能教会学生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诚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人要诚信,“诚信乃做人之本”。亲近仁德之人,远离人格低下、品行不端之人。“?亲仁,无限好,德益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2.4助力孩子形成“爱国励志”的博大胸襟
《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弟子规》中,“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陈涉说:“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文天祥慷慨激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国学经典的励志名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定位自己,激励自己不断创新,努力学习。
3.1国学文化进校园
我校自2014年至今,以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基地,包括国学教育长廊、国学馆、国画馆、茶艺馆、青春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职国学教师6名,心理健康教育4名。成立了“蒲公英”国学社团、茶艺社团、国画社团,青春健康同学会等学生社团9个。校园广播站,课余课下时间由播放流行歌曲变为播放国学经典新曲,定期组织国旗下诵读展示、国学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歌词大会、国学征文比赛等,将国学教育融入日常德育活动中。2016年11月我校牵头编写了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国学经典宣读》,在全市推广使用。2017年12月,被昌乐县教体局评为“国学教育示范校”,2018年6月,山东省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在我校成功挂牌。
3.2经典诵读上课堂
自2014年开始,我校将国学经典诵读纳入课程体系,各班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每天晚自习前有30分钟的小自习,为国学经典诵读课,每班有一名领读员领讀。学生周二、周四下午后两节课是社团组织活动时间,学校将各系、各班国学诵读情况、社团活动情况、国学竞赛等进行量化考核,加入班级、系部月考核成绩。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去年举办5场大师讲座,受众学生4000多人次,广大师生国学知识得以丰富,情操得以陶冶,素养得以提高,言行得以规范。
3.3人文修养大提升
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技能成才”的育人宗旨,积极探索国学经典教育寓德育常规活动中,在诵读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不仅掌握了过硬的技术技能,而且自立自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大大增强。校园经典诵读、社团活动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所彰显的效果也是随处可见的。走进学生宿舍看一看,被子叠成“豆腐块”,褥子铺平“一块板”,一切杂物“进橱柜”,物品摆放 “三条线”。再走进厕所看一看,悬挂名人字画,张贴励志名言,厕所变成了“文明、干净、温馨、舒心”的育人场所。过去的随手乱扔垃圾、偷偷吸烟、不学习爱打架的不良行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校园路上的一声声“老师好”; 大课间、小自习,水系边、树荫下的书声朗朗;运动场上,社团、体育活动的精彩纷呈;校园整洁干净,秩序井然,处处洋溢着儒雅有礼、团结向上、字丽墨香的青春气息,我们不得不说,这些德育成效的展现与“国学经典进校园”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的发展需求脚踏实地的“大国工匠”,时代呼唤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无疑成为培养这只队伍的主阵地,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练好技能,还需要具有品行端正、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的工匠精神,这才是我们真正需的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昌乐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