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随庆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一生著述甚丰,其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影响深远。他把“教育就是人学”这一认识贯穿于终生的教育实践,为了培养“真正的人”,他殚精竭虑、身体力行,成为全世界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学校管理者认真、系统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教育著作,并结合学校实际积极传承、扎实践行,必将有助于学校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
一、面向全体:关注到每一个孩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值得尊重,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是要在学校办学理念层面有设计。要在学校办学的愿景、宗旨及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一训三风”等方面有体现,要在学校章程和各类计划、规划中有融入,要在学校制度体系中有内容、有条款。
二是要在学校办学实践方面有行动。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性,承认学生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别;课堂教学要实施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辅导;课程内容要呈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是要在学校办学效果方面有监督。要通过第三方评估、行政评估、问卷调研等形式,调动教育主管部门、家长、学生乃至社会的力量,共同做好学校各方面工作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价,切实关照到每一个学生。
二、立德树人: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之基;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之魂。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體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为此,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
一是坚持人皆英才的信念。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这个信念,树立“人人可教,人人可学”的理念,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皆有成才的可能”,这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哲学追求。
二是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禀赋和特长,这些禀赋和特长就是教师施教之“因”。学生的差异性不应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施教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三是坚持人尽其才的方法。学校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方法,为他们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个性发展有载体、“人尽其才”有抓手。
四是坚持“五育”兼修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就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方面狠抓落实,做到“周详计划有安排、具体活动抓践行、完善保障做支撑”,“五育”之间任务既要各有分解,又要融合一致,共育“全人”。
三、目中有人:俯下身子看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和儿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这样才能与孩子的心灵融通在一起。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有儿童立场,一切工作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追求。
一是教育要坚守儿童本位。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教育的起点是儿童发展需求,教育的终点则是儿童健康成长。教育,为了儿童、依靠儿童、发展儿童;只有儿童本位的教育才能构造以人为本的社会。
二是学校要确立儿童立场。儿童是学校的教育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学校工作应围绕、紧扣儿童开展,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发现他们、教育他们、保护他们、引领他们,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在校园里。
三是教师要建构儿童视角。就其天性来讲,儿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教师要善于顺应儿童的这种天性,杜绝把自己的需求等同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的不良现象,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儿童的世界发现他们潜在的天赋,因材施教。
四是教学要树立儿童中心。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建设,要把儿童置于思维和行动的中心,突出儿童学习的主体性,让学习这种行为真正发生在儿童身上。
四、完美教室:创建一个有温度的时空
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班级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种平和愉悦的精神共同体——它既是教育工作追求的自然归属,也是我们的快乐所在。因此,缔造一个完美教室,建设一个情感性班集体,应当成为当下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要建设共生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重要元素,彼此不是主体和客体、教和学、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合作共生的关系。双方通过民主对话来深入沟通、获得体验,努力做到教学相长、彼此成就。
二是要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通过塑造班级精神、涵养班级文化、培育班级特色、丰富班级活动等工作,凝聚班风,激发活力,触动心灵,彰显个性;通过制定完善的班级制度,建立良好的班级规范,推进人性化、民主化、制度化管理。
三是要推进积极的情感教育。没有情感的教育注定是苍白的,也是无效的。教师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理解孩子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心灵,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在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跟孩子们交往”,从而激发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坚定他们的理想、志向。
四是要开展人本的自我教育。著名的“墙洞”实验告诉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完美教室需要我们把管理还给学生,把教室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室里、课堂上、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