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痹的证治

2020-06-12 11:41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年5期
关键词:舌质通络肢体

李满意 刘红艳 娄玉钤

【摘 要】 研究总结热痹的证治方药、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热痹为五淫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如娄多峰、路志正、焦树德等论治热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热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风热痹阻、湿热痹阻、风湿热痹、热毒痹阻、阴虚内热、痰瘀热痹等6型)。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热痹;风湿热;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热痹是以热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热痛等具有热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痹病[1]。热痹是按五淫(风、寒、湿、热、燥)病因分类的风湿病,是五淫痹之一[2],为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热痹出自《黄帝内经》,另外《黄帝内经》还有“痹热”之名。其后《中藏经》《圣济总录》提及热痹。《增补内经拾遗方论》进一步发展热痹理论。其后医家对热痹多有论述。热痹作为最常见的痹病之一,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西医学的风湿热、成人斯蒂尔病、斯蒂尔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红斑肢痛症、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节性脂膜炎、复发性多软骨炎、高脂蛋白血症关节炎等可出现热痹表现[4]。

1 热痹的病因病机

热痹外因多为感受暑热之邪,或兼风湿等邪侵袭;内因多为素体阳盛或阴虚,热邪内生,或感邪化热,或过用热药等。

1.1 外邪侵袭 长期在高温环境工作,或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感受暑热之邪,痹阻筋骨关节,发为热痹;或风寒湿邪侵袭,留滞经络关节,郁久化热而致痹。如汉·张仲景《中藏经》曰:“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宋·骆龙吉《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客于经络,郁而为热痹也。”明·李梴《医学入门》曰:“热痹,或湿生热,或风寒郁热。”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湿热伤气,及温热入血络而成痹。”林佩琴《类证治裁》曰:“风寒湿合而成痹,蕴邪化热蒸于经络,四肢痹痛。”“初因风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1.2 阴虚热痹 素体阴虚,阴液不足,虚火内生而灼筋,筋脉失养,而为热痹;或痹热体质,阴虚内热,易感热邪,或感邪热化,而致热痹。如《素问·痹论篇》曰:“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清·秦之祯《症因脉治》曰:“热痹之因,阴血不足,阳气偏旺,……炅气相薄,则脉满而痛,此热痹之所由生也。”《临证指南医案》曰:“肝阴虚,疟邪入络而为痹。”叶天士《叶案存真》曰:“阴虚生内热,热胜则风生,况风性善行,火热得之,……逆于肉理,则攻肿为楚也。”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热痹,……不足则虚而生热,故病热痹。”《类证治裁》曰:“肢节热痛者,系阴火灼筋。”现代章真如认为,虚热者,久治缠绵,痛处不红不肿,皮肤干燥,肌肉瘦削,五心烦热,脉多细数,舌红苔薄黄即为阴虚热痹。

1.3 内热致痹 素体阳盛,阳热亢盛,即“气有余便是火”,火热之邪内生而致痹;或脏腑积热蕴毒,热毒从内攻外,而致热痹;或过用辛散温燥之品,病性由寒转热;或内有蓄热,复感外邪,邪从热化,阻滞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痹。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曰:“过用辛散温燥之品,使得矫枉过正,病邪之性由寒转热。”清·汪文绮《杂症会心录》曰:“风自内动,湿热内生者,属阴虚有火。”“服热药太过,胃中蕴热日深,筋脉不利,不能转移,手足肿痛如锥,苦楚异常;……痛历关节而为热痹也。”尤怡《金匮翼》曰:“热痹者,痹热于内也;……腑脏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而为热痹。现代谢海洲指出:“……热肿者,为阳气郁积操作而不行也,皆为阳气运行障碍所致。”

1.4 痰瘀热阻 嗜食肥甘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湿热痰浊内生;或痰瘀化热化火;或热伤津液,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与热互结,阻滞经络而致痹。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曰:“大率痰火多痛。”“湿热痰火,郁气死血,留经络四肢,悉能为麻为痹,或痛或痒。”顾靖远《顾松园医镜》曰:“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临证指南医案》曰:“气滞热郁而成痹。”《杂病源流犀烛》曰:“脉见涩,是气血虚滞,邪留则为积,即热痹也。”

综上所述,热痹的病因病机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5]三类。其基本病机为邪热壅盛,痹阻不通。病位在肢体、关节、筋脉、肌肤,涉及心、肝、肾等脏。病性多为实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病邪以热邪为主,兼见风、湿、痰、瘀等;虚以阴虚为主。若热邪内舍,病情可进一步发展,由经络而脏腑,甚则出现脏腑痹,其中以心痹最为常见。

2 诊断要点

热痹发病较急,多发于夏季,亦可见于其他季节;年龄多为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以肢体关节灼热、红肿、疼痛,甚则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屈伸不利,伴全身发热、烦热不安、汗出、口渴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病变部位皮肤可焮红,或潮红、紫红,或有红斑、硬结,触之热感。另外,热痹还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以肢体关红肿热痛,发热、肌肉热极,皮肤色变等为诊断要点。

3 热痹的辨证论治

热痹辨证需要辨虚实兼夹及舌脉:实证者表现为肢体关节红肿热痛,甚则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伴发热、烦热不安、汗出、口渴喜冷飲,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衄血,尿血,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洪数;虚证者多表现为肢体关节烦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筋肉挛缩变形,腰膝酸软,形体消瘦,或长期低热,头晕目眩,耳鸣,双目干涩,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兼风邪者,初起多有恶寒发热、头痛,痛处不定,伴汗出恶风,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兼湿邪者,多见肢体关节肌肉肿痛重着,且以下肢为甚,屈伸不利,身困体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兼痰瘀者,多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甚则肿大变形、强直,可见肌肤瘀斑或痰核硬结,舌质紫黯,脉弦数而涩滞。舌苔白腻而浊者为湿盛,兼见浮黄者为湿热,因浮黄为湿将化热;舌尖红、口干、苔燥为郁久化热之兆;口干欲饮、舌红苔燥黄为郁久化热已成之候。湿盛之脉多沉细而濡;湿热之脉则缓大或濡数;阴虚者多见弦细,有时带数;兼痰者每见濡滑;兼瘀者则见濡涩。

热痹的治疗以清热为基本原则,热痹初期以疏风清热、或清热利湿、或清热解毒为主;热痹中晚期以滋阴清热、或祛瘀化痰等为主。在热痹治疗过程中,单纯寒凉清热,不能流通气血,开其痹闭,因此常需佐用少量热药。另外,热痹后期易伤阴化燥,痰瘀互结,治疗时应兼顾阴液,化瘀祛痰。必要时需要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3.1 风热痹阻证 肢体关节热痛,痛无定处;肌肤可见红斑或结节,关节痛不可触,屈伸不利,遇热则重,得冷稍舒,伴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全身不适;舌质红,苔黄;脉浮数。以肢体关节热痛,痛无定处,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本证多为热邪为主兼风邪侵袭机体而致。风、热之邪均为阳邪,开泄腠理,善行数变,故其为病,可见肢体关节热痛,痛无定处;阳热之邪郁阻经络,内壅肌肤关节,气血失和,故见肌肤红斑或结节,关节痛不可触,屈伸不利,遇热则重,得冷则舒;热盛伤津,则口渴;风热入侵,营卫不和,而见发热、恶风、汗出,全身不适等;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痹阻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方中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祛风宣痹;当归、白芍、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即治风先治血之意;生石膏、知母、黄芩、生地黄清热凉血,配地龙、豨莶草以清热通络;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清热、活血通络之功。局部肿胀者,加防己、薏苡仁;游走痛者,加威灵仙、海风藤;肢热有红斑者,加忍冬藤、桑枝;发热不退者,加蒲公英、玄参;肌肉关节疼痛者,加忍冬藤、姜黄、威灵仙;汗出恶风者,加桂枝。

3.2 湿热痹阻证 肢体关节肌肉热痛、重着;周身沉重,下肢为甚,皮肤发红或见硬结、红斑,伴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以肢体关节肌肉热痛、重着,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本证多为热邪为主兼湿邪侵袭机体,或风湿之邪入里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蕴而化热,或素体阳气偏盛,或喜食辛辣肥甘,内有蕴热而致。湿遏热伏,阻滞气血,经脉不通,故见肢体关节肌肉热痛、重着;湿邪黏滞趋下,故见周身沉重,下肢为甚;湿热交阻于肌肤筋脉,故见皮肤发红或见硬结、红斑;湿热蕴结于内,故见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浑;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痹阻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方中石膏、知母、忍冬藤清热通络;防己、薏苡仁、蚕砂除经络之湿、宣痹止痛;杏仁宣肺气,气化则湿化;连翘、栀子清热宣痹;赤小豆、滑石、半夏除湿导浊。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之效。湿邪甚者,加苍术、萆薢;痛甚者,加姜黄、海桐皮;肌肤红斑甚者,加赤芍、牡丹皮、地肤子;化火伤阴者,加生地黄、玄参、麦冬;若暑湿痹宜清热利湿、宣痹通络,方用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

3.3 风湿热痹证 肢体关节肌肉热痛、重着,痛无定处;关节肿胀,得冷则舒,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肌肤可见结节、红斑,溲黄,或月经不调;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或浮数,或弦滑数。以肢體关节肌肉热痛、重着,痛无定处,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本证多为热邪为主兼风湿之邪入侵,或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从阳化热,或风湿寒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所致。湿热之邪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故见肢体关节肌肉热痛、重着、肿胀,得冷则舒;风邪为病,故见痛无定处,恶风;内热壅盛,故见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溲黄;热盛化瘀,壅滞痹阻,故见肌肤结节、红斑,月经不调;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均为风湿热盛之象。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加味。方中以白虎汤清热除烦,养胃生津;桂枝疏风通络,并可制诸药过凉;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桑枝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全方共奏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之功。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紫草;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桔梗;热盛伤阴,口渴心烦者,加玄参、麦冬、生地黄;见皮下结节者,加贝母、白僵蚕、地龙;关节肿甚者,加萆薢。

3.4 热毒痹阻证 肢体关节焮热疼痛,发热,肌肤斑疹;关节疼痛剧烈,痛不可触,屈伸不利,渴喜冷饮,甚则神昏谵语,或抽搐,烦躁不安,衄血,或尿血,溲赤便秘;舌质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洪数或滑数。以肢体关节焮热疼痛,发热,肌肤斑疹,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本证多为感受热毒之邪,或素体阳盛,外感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所致。热为阳邪,热盛化火,火热为毒,热毒炽盛,致血脉壅滞不通,故见肢体关节焮热疼痛、疼痛剧烈,痛不可触,屈伸不利;热毒入营耗血,致发热、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抽搐,甚则神昏谵语及衄血,或尿血,肌肤斑疹等出血之证;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均为热毒痹阻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药:清瘟败毒饮(《疫毒一得》)加减。方中重用石膏以退热毒;黄连、黄芩清上焦之火;牡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火凉血热;连翘、玄参清热解毒,散浮游之火;生地黄、知母抑阳扶阴,救欲绝之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之功。肿痛者,加防己、桑枝、苍术;高热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衄血、尿血者,加藕节炭、白茅根、茜草、三七粉;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

若热毒炽盛、化火伤津,见肢体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方用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加减,若阴伤津亏则合用增液汤(《温病条辨》);若热毒内传攻心,心脉痹阻,见发热汗出,胸痛气促,心悸不安,舌质暗或微青紫,脉细或结代者,宜活血化瘀、疏通心脉,方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3.5 阴虚内热证 肢体关节烦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筋肉挛缩,甚则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形体消瘦,或长期低热,头晕目眩,耳鸣,口干咽痛喜饮,双目干涩,虚烦不寐,小便赤涩,大便干结,女性月经不调;舌质红,或干红少津,舌体瘦小有裂纹,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以肢体关节烦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素体阴虚,或痹久阴亏,或热毒伤阴,均可致阴虚内热,故见五心烦热或长期低热,颧红,虚烦不寐;内热逼阴外出故有盗汗;内热耗灼阴津,津亏失润,则口干咽燥喜饮,双目干涩,小便赤涩,大便干结;内热痹阻经络关节,或阴亏虚乏失其濡养,故见肢体关节烦痛,筋肉挛缩,屈伸不利,甚则变形;阴精不足,失其濡养,故见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耳鸣,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红,或干红少津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丁氏清络饮(《丁甘仁医案》)加减。方中生地黄、石斛、牡丹皮、白薇养阴清热;金银花、羚羊粉清热解毒;赤芍、地龙、川牛膝、丝瓜络清热活血通络;羌活通络止痛。全方共奏养阴清热、通经活络之效。发热甚者,加生石膏、忍冬藤;兼湿者,加薏苡仁、土茯苓;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玉竹;汗出较多者,加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脾虚便溏者,加山药、砂仁;阴损及阳者,加肉桂。

若热久不退,耗伤阴血,宜养阴清热、化瘀通络,方用玉女煎(《景岳全书》)、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加减;若热痹化燥,见口干咽燥者,宜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

3.6 痰瘀热痹证 肢体关节热痛、刺痛,痛处固定,肌肤瘀斑或痰核硬结;肌肤顽麻或有结节,甚则关节变形,屈伸不利,双手白紫相间,或两腿网状青斑,面色晦黯,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发热,汗出,口苦咽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紫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苔黄或黄厚腻;脉弦数或涩数,或滑数。以肢体关节热痛、刺痛,痛处固定,肌肤瘀斑或痰核硬结,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痹病日久,痰浊瘀血有形之邪,留滞经络,蕴而化热,或热痹日久,痰瘀互结,故见肢体关节热痛、刺痛,痛处固定;痰瘀痹阻,故见肌肤顽麻、痰核硬结,或有瘀斑或、结节,面色晦暗,双手白紫相间,或两腿网状青斑;痰瘀热邪留于筋骨,深入骨骱,则致关节变形,屈伸不利;眼睑浮肿、胸闷痰多为痰湿之象;舌质红,紫黯或有瘀斑,脉数或滑或涩均为痰瘀热痹之象。

治法:祛瘀化痰,清热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合双合汤(《杂病源流犀烛》)加减。方中桃仁、川芎、当归活血化瘀;二陈汤燥湿化痰;制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祛瘀通络,理气活血;秦艽、羌活、川牛膝祛风湿强筋骨,通利关节,止周身疼痛;土茯苓、黄柏、忍冬藤清热利湿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祛瘀化痰、清热通络之效。痰瘀不散,疼痛不已者,加炮山甲、乌梢蛇、蜈蚣;痰留关节,见皮下结节者,加制胆南星、白芥子;痹久不愈,损伤正气,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者,加人参、黄芪。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60岁,2015年7月26日初诊。以间断低热伴关节疼痛10年为主诉。患者10年前绝经后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体温37.5 ℃左右,未予重视,后渐加重,双手、双膝关节出现疼痛,活动不利,腰膝酸软。在当地医院静滴抗生素,体温正常,症状缓解。但之后仍反复,间断应用解热镇痛药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低热持續,经人介绍来诊。刻下症:体温37.0~37.8 ℃,双手、双腕、双膝等关节疼痛,双手晨僵不明显,伴全身乏力、酸困,盗汗,目眩耳鸣,口干目涩,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红细胞沉降率15 mm·h-1,类风湿因子11.93 IU·mL-1,抗链球菌溶血素“O”109.89 IU·mL-1,C-反应蛋白1.84 mg·L-1。西医诊断:绝经期关节炎。中医诊断:热痹(阴虚内热证)。治法:滋阴清热、通经活络。处方:生地黄20 g、石斛30 g、玉竹15 g、牡丹皮15 g、白薇30 g、地骨皮30 g、青蒿20 g、金银花9 g、川牛膝9 g、地龙9 g、赤芍9 g、羌活9 g、太子参9 g、陈皮12 g、甘草6 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医院制剂热痹清片、瘀痹平片,每次3~8片,每日3次。

2015年8月11日二诊,患者诉体温下降,37~37.2 ℃,关节疼痛减轻,乏力酸困、盗汗和口干目涩等症缓解,仍有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舌淡红苔黄,脉弦细。中药守上方去羌活,加柴胡9 g、黄芩9 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医院制剂继服。

2015年9月3日三诊,患者诉服上药2剂后体温已正常,关节疼痛基本消失,乏力酸困盗汗消失,口干目涩、耳鸣、失眠多梦等明显缓解。但近日因感冒,自觉不适,颈背沉重,舌淡红,苔薄,脉浮数。中药:守上方加连翘15g、荆芥15 g、防风9 g、桂枝9 g、葛根30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医院制剂继服。

2015年9月29日四诊,患者诉感冒已愈,体温正常,关节症状不明显,脉弦细,舌淡红,口干。医院制剂继服。

2015年11月5日五诊,患者诉关节症状无反复。嘱其医院制剂热痹清片、瘀痹平片各减为5片,每日3次,口服,继服半年停药。2016年12月回访病情无反复。

按语:本例患者为热痹,证属阴虚内热,因绝经后而发病,治当滋阴清热、通经活络。方用丁甘仁的丁氏清络饮加减,方中生地黄、石斛、玉竹养阴清热,配合牡丹皮、白薇、地骨皮、青蒿、黄柏清虚热为主;金银花、赤芍清热泻火以祛热邪;羌活性温,以防药性太凉,阳中求阴,又祛风湿;地龙、川牛膝活血通络;太子参、陈皮、甘草益气养阴。诸药共用,以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本案虚(阴虚)、邪(热邪)、瘀(痰瘀)三者根据程度(阴虚甚,热邪次,瘀血轻)而兼顾治疗,以滋养清热为主,兼顾活血通络,取得良效。

5 热痹的转归预后

热痹的转归与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以及是否早期及时正确治疗。若患者素体强健,正气不虚,感邪较轻,病程较短,及时正确治疗,调摄得当,则易于治愈,预后较好[6]。若素体虚弱,正气不足,病机复杂,或药证不符,则病程久长,易成慢性痹病,难以治愈,预后较差;也有热痹日久不愈,长期服寒凉药物而转化为寒痹者;若除邪未尽,或复感外邪,易反复发作,甚则转变为心痹,预后不良。

热毒痹阻发病较急,全身症状明显,且邪气极易内舍,病情多变;湿热痹阻乃湿热相结,湿邪重着缠绵,难以祛除,故治疗不当或除邪未尽,易热祛湿留,顽固难愈。

6 热痹的预防与护理

避热、避湿,注意预防暑热侵袭;居室宜安静、通风、温度适宜,汗出时应避风。禁食辛辣、温燥、油腻、刺激性食物;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选用寒性或凉性食物,或食滋补肝肾养阴清热之品,平时多喝水,多吃蔬菜瓜果等。早期治疗,积极治疗,以防深入骨骱,深入脏腑;既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不能掉以轻心。中药汤剂宜温服或偏凉服,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腥类等食物。发热及关节肿痛时,局部禁用热敷、艾灸等温热疗法;中药熏洗时药液宜偏凉。病情严重关节肿痛剧烈或兼有发热时,须卧床休息,但应注意做床上活动,保持关节功能;病情控制后,可适当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7 结 语

热痹为常见风湿病之一,临床意义重大。热痹病因以热邪为主,热性炎上,故其临床表现多以肢体关节红肿热痛为主。热痹为常见病,多发病。病位在肢体关节筋脉肌肤,涉及心、肝、肾等脏腑。病性多为实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病邪以热邪为主,兼见风、湿、痰、瘀等,虚以阴虚为主。其基本病机为邪热壅盛,痹阻不通。病因多为热邪侵袭、邪郁化热、内热复感、阴虚血热、痰瘀热阻、热自内生等。热痹治疗,以清热为治疗原则。若用药恰当,治疗及时,则预后较好;若病情迁延,出现脏腑器质性病变,治疗较难,预后较差。因此,应当早期、及时、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热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4):42-48,65.

[2] 婁玉钤,李满意.“五淫痹”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37-39.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1-79.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7-246.

收稿日期:2020-02-25;修回日期:2020-03-18

猜你喜欢
舌质通络肢体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肢体语言
治更年期冠心病方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