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权泉
[摘要] 为了使该省高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自身价值、节约企业人力资本,该文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安徽省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就业与专业对口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医药复合人才;就业对口;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0)02(c)-0099-03
[Abstract] In order to enab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province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pharmaceutical composite talents,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and save corporate human capital,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questionnaire data to address the employment and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of pharmaceutical composite talents in Anhui Province. After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Medical talents; Employment counterparts; Data analysis
目前安徽省医药类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主要集中并停留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制度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但导致该问题的原因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培养这一单一角度。因此,该文以对安徽省内医药类复合型人才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为基础,从社会企业、教育培养、人才自身等多个角度深度剖析该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1 问题分析
向安徽省内的几所医学院校(包含在校生与已毕业校友)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72份。经整理数据如下。
①愿意于医药类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比70.69%,不愿意的人数占比29.31%
②愿意就业于医药类岗位的人数中,仅有54.84%的选择专业对口岗位,剩余45.16%的人选择其他岗位
③在学生放弃选择专业对口岗位的原因中(多选选项),“进入难度较大”“职业发展受限”以57.14%和48.98%的较高比例成为最主要的两大原因。而“就业信息不完全导致错失机会”“岗位不匹配”和“其他原因”分别占据22.49%、22.45%和8.16%的比例。
从这次调查中最终得到,愿意从事医药类工作的且倾向于专业对口的岗位人数较少,并且“进入难度较大”“职业发展受限”等原因是当前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就业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原因分析
2.1 社会企业角度
2.1.1 安徽省内医药经济发展不完全 “十二五”期间该省医药类企业如今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医药企业达84家,年均增速18.4%[1]。“十三五”规划有关医药行业发展的内容中明确提到要大力促进医药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发展,继续拓展“互联网+”模式等促进医药企业实现规模效益稳定增长的目标。但总体来看,该省医药企业规模和体量仍然不大,大部分医药企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角度来说,由于企业未探索出适合其发展的稳定道路,也缺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其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得该省医药企业发展较为缓慢且不具突破性,无法提高企业规模效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较于一线和超一线城市的经济规模,该省医药行业的规模限制了其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同时,也弱化了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因而该省大多数医药企业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为医药类复合型人才提供对口、高质的就业岗位。
2.1.2 人才市场偏好的连锁反应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中给出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排名[2]前三的为农学的92.89%,哲学的91.89%以及工学的91.63%。其次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行业占据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布行业的前列[3]。人才市场就业率数据无疑为各类型岗位划分了“等级”,造成制造业、工业、IT等行业成为人们口中的“香饽饽”或者“金饭碗”。这样的市场偏好所带来的观念无疑影响了高校畢业生及其家人对于医药类复合型人才的认知,导致部分毕业生在选择时,出于本人意愿或迫于家人意愿,选择了“热门”“好就业”岗位,从而放弃专业对口的岗位,间接加剧了医药类复合型人才的供需矛盾。
2.2 学校角度
2.2.1 人才培养的滞后性 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带来的时机延误也是造成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就业难和专业不对口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滞后性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指医学院校对于未来人才的预见性不足;第二是指人才培养过程本身存在滞后性。
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是知识融合,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这意味着,人才市场的需求从单一性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多样性复合型人才[4]。伴随着“大数据时代”及“互联网+”模式的渗透,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各医药企业争夺的优质稀缺资源。由于企业和院校之间本身存在着“壁垒”,导致信息的传递具有延时性,这就要求院校领导及老师具备对于人才市场未来需求的预见性。然而,该省各大医药类院校对于医药企业的人才结构变革不够敏感,造成医药类复合型人才的供应跟不上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
再者,人才培养的过程本身具有滞后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优质的医药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土壤的同时也需要时间,这个培养的时间就是与市场需求无法及时对接的滞后间隔。在目前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初步探索的阶段,针对性人才的培养同样是需要时间,目前无法做到消除这样的时间间隔,只能通过提高敏感度,降低第一个“滞后性”来减少人才培养时间所带来的机会成本的增加。
2.2.2 贯彻落实教改的“惰性”改革是一个持久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无法预知改革结果是否能带来预想的效益,这一特性也是院校教改的一大阻碍。医药类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具有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难度。因而,在医药类院校中存在教改的 “惰性”,具体指医药类院校在进行教育改革过程中决心不够坚定[5],执行力不够强,反馈监督制度不够严密,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不能被及时反映和解决,症结由少积多,不仅拖慢改革进度,还会降低改革质量。改革结果不达标,培养出来的医药类复合型人才也只是“半成品”,满足不了医药企业需求。
2.2.3 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具针对性医药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 它对于人才的要求相较于其他行业是更为严苛的[6]。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具有其他学科的知识,但依然需要用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其基础评价标准。通过与医药类中各类复合专业学生的交流,发现,该省几所医药高等院校对于医药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具有针对性,只是简单的学科类型的相加,不具整合性,最终结果达不到理想效果,甚至出现“两不精”的情况,即课业数量的叠加加重学生负担,致使交叉学科都未达到基本学习要求,大大降低了复合型人才的质量,从而加大了其就业的难度。
2.3 个人角度
2.3.1 自我认知与定位不清晰调查 很多医药类复合型专业的学生对于“复合型”概念模糊不清,不清楚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7],也不了解复合型人才专业要求,对于其理解仅局限于多种学科叠加学习的概念。这样的情况造成学生自我认知的不准确,无法认识自己的优劣势,无法找到自己在人才结构中的位置,在就业时容易被左右,选择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岗位。
2.3.2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发展不均衡 根据已就业学长学姐的反馈,目前已就业和即将就业的医药类复合型人才不能达到医药企业准入标准。该省各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依然将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作为重点,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素质发展不均衡、无法适应市场变化、无法胜任医药企业岗位。该省医药行业大量的人才引进证实了该省自身培养的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并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因而,个人素质的不达标无疑也成为复合型人才就业路上的绊脚石。
3 问题建议
3.1 增强政府的引导能力,纠正政策落实的偏差性
安徽省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切实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医药类高校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倡导安徽省内医药类企业组织进行结构化改革,更新优化岗位配置标准,使企业意识到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并鼓励企业聘用与自身岗位相适应的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其次,安徽省政府及相关机构应注意政策落实过程中因信息传递不完全造成的结果偏差,及时对政策解读不全面、不正确,政策落实不彻底的组织机构进行纠正,以保证政策本身的价值性。
3.2 建立医药类复合型人才评估反馈机制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政策,政府应与高校、企业共同建立起一种医药类复合型人才评估反馈机制,令高校和企业组织的态度逐渐由“被动性接受”转变为“主动性探索”。通过该机制,改变惰性培养观念,从根本上探究医药类复合型人才方案的改革,进而形成一种更有助于该方面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该机制,企业方面将重新整合内部资源,其中重点整合优化内部人力资源。另外,通过反馈机制,政府及相关机构可以有效掌握政策落实程度与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发展进程。
3.3 打破人才培养的本地壁垒现象
建立该省与外省人才交流培养机制,打破人才培养局限省内的格局。通过建立医学院校与外省一流院校人才直接输出培养的体系,拓宽人才信息获取渠道,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整体提高该省医药类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项目针对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合作院校包括医药类院校和其他与复合型学科相关的院校、专业,帮助学生走出安徽,获取前沿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3.4 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经济上促进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发展
加快推进该省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施健康安徽战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持该省优势医药医疗器械新进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支持现代医疗和医药企业股份制改造,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8]。鼓励创新药械产品研发,支持产业创新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创新药械产品推广应用,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原料保障能力,建设改善临床试验条件,支持开放发展,支持发展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切实落实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的运作,建立奖励和反馈机制,对于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的企业进行奖励,对于发展存在困难,但拥有较好项目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补助。
3.5 企业应提升自身实力并提高人才培养关注度
企业要积极响应该省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努力扩大自身规模与体量,提高创新性研发能力,形成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打造优势、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推动企业市场走向国际化,从而调整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增加医药类复合型岗位数量与类别,扩大医药类复合型人才需求量,重视该类人才带来的企业经济效益。并积极主动了解该省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新政策,以此根据企业内部人才情况敦促人力资源部门安排企业内员工的培训与进修工作,帮助企业内员工及时反应并适应企业或行业的需求变化。
3.6 增加高校—企业合作对接项目
社会企业组织应与安徽省内医药类高校建立起双向交流合作项目,从“人才输出”“人才输入”源头两端出发,进行深层次交流改革,通过合作对接项目解决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重点、理论应用、技能实践及最终输出等多类过程性问题,并由此提高医药类复合型人才对口就业率,进而逐渐提高安徽省内医药类复合型人才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朱颖,沈桂珍,马潇璨.安徽省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科技,2017(4):29-30.
[2] 宋俊秀,谢德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3):51-56.
[3] 王敏,江楠.新时期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分析—以扬州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36):295-297.
[4] 崔媛.高等学校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考与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12-114.
[5] 王利华.医药类院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9):29-30.
[6] 李晟.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数据[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6.
[7] 李文超.我国优势项目复合型教练团队的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8] 安徽人民政府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政策解读[EB/OL].2018-07-19.
(收稿日期: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