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杭琳
摘 要:《小学英语课标(2017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师可通过采用温格的实践共同体理论,培育小学英语学习共同体,对提高小学生英语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尝试将国外的实践共同体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寻求适合中国小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帮助丰富英语教学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学英语能力;实践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8-004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8.024
纵观小学英语的教学研究,大多数研究都聚焦在研究学生外语学习的特点、策略与方法等方面,很少拓展到探究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以及外语学习的特点,也极少运用科学的理论框架来进行系统性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语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在外语教育研究领域兴起。基于这一视角,温格的实践共同体理论已经被广泛用于二语学习,但还没有在小学英语教学有所应用。因此,本次研究将采用温格的学习共同体理论,探索构建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者共同体感的提升,提高教學质量,从而培育学习者的英语能力。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首次提出“共同体”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共同体”一词被引入教育学领域。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在于培养在促进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包括文化、语言、性别、经验和年龄等)、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愿意进行智力上的探索、拥有不断促进集体知识和能力的共同目标,学生之间密切联系,从而能产生一种共同的身份和归属感。
二、学习共同体的框架
按照温格在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2002)中有关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共同体是三个基本要素的独特组合:知识领域,它定义了一系列问题,一群关心这个领域的共同体成员,以及他们正在开发的在各自领域有效的共享实践。领域创造了共同的基础和共同的认同感。一个定义良好的领域通过向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确认其目的和价值使共同体合法化。共同体创造了学习的共同体结构。一个强大的共同体促进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互动和关系。它鼓励人们愿意分享想法,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并认真聆听。学习是一种归属的问题,也是一种智力的过程,涉及心灵和头脑。实践是成员共享的一系列框架、思想、工具、信息、样式、语言、故事和文档。领域表示共同体关注的主题,而实践是共同体开发、共享和维护的特定知识。当共同体建立了一段时间后,成员们希望彼此掌握社区的基本知识,这种共享的知识和资源使社区能够有效地处理其领域。当这三个要素和谐地配合作用时,实践共同体就成为一种理想的知识结构——即一种能够承担开发和同享学习知识责任的社会结构。
三、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参与者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全部来自于杭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A班为实验组,B班为对照组,两个班级在统一的期末考试中成绩较为接近,具有可比性。本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主要从领域、共同体、实践三个要素进行培育。
(一)定义共同体领域,激发积极性。
共同体的发展始于现存的社交网络。班级是天然的社交网络,虽然已经包含了开发共同体的一些基本元素,但并不是学习共同体。因此,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的关键领域问题是如何定义领域的范围。在学期开始,教师向学生介绍“学习共同体”这一理念,并宣扬“学习共同体”将起到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参与其中的兴趣。
(二)启动共同体仪式,加强身份感
针对学生十二岁的年龄,一个引人注目的开场十分有效。开学初,教师开展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严肃、郑重,教师宣布班级将开展英语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共同体可以为成员提供平台,让他们在合作实践中互相帮助,分享经验。使参与者加强对共同的身份感以及建立联系的渴望。
(三)组建共同体小组,提升参与度
学习共同体的内部将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实践,每个小组由6人组成,共8组。每组将兼顾差异因素,形成组与组之间相对公平的竞争格局。学习共同体的活动采用组长组织制,每个小组设立了个人积分与小组积分制。为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每周轮换组长。为了提高学习共同体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学习共同体要进行小组建设,包括学习共同体的名称、标志等方面。组长将帮助教师进行小组的管理。随着共同体的发展,它将在多个维度上进行自我修正。
(四)发起共同体活动,锻炼实践力
共同体中的定期活动有助于“锚定”共同体。在启动之后,英语学习共同体将立即开始实现知识共享的事件,开设足够定期的例行公事以及活动。共同体将有一系列与英语学科相关的内容,如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相关的交流,课外还有家庭故事会、共读一本英语故事书等交流活动。每一次活动都会先进行小组内交流,并派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学生能够训练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碰撞中提升英语能力。
(五)识别共同体价值,激发认同感
创造价值对共同体的生存至关重要。英语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就在于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价值。对英语学习来说,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也许有的成员,英语学习所获得的成功并不明显,因此教师面对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会给予鼓励,长期进行强化,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氛围,让参与者能够识别参与共同体活动所能创造的价值,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六)整理共同体文档,组建知识库
每一位学生将拥有自己的共同体活动手册,要求学生将每一次共同体活动都记录在手册上,对共同体进行过程性记录和评价,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询共同体的活动情况,在共同体构建过程中,自然而然成为了彼此的评价管理方式。在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信息,在一开始就将信息整理好并重新组织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本共同体中小组内每周的积分表格与统计,每一次活动的文档、交流记录等,在共同体内将系统地安排学生进行文档的整理。在进一步的构建中,还可以将整理好的文档组织成知识库,帮助成员寻求和共享英语知识。
(七)定期共同体组会,总结学习力
教师将以周为单位开展共同体的会议。每周一的集体会议,宣布本周共同体的英语学习计划,通过鼓励表扬上周积极参与的成员,引导其他成员在本周更积极地参与实践。每周五进行总结会,在会议结束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对本周的英语活动参与度以及共同体成员取得的价值进行评估,商讨如何改进下周的行为,从而使共同体的活动逐步完善。这些会议主要目的是在于通过计划、总结、奖励等方式维护、培育共同体。
三、学习共同体的成果
(一)学习共同体的实证结果
实验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对照组同时参加了期末正式的英语综合考试,以下将通过SPSS分析本次成绩的结果(见附表)。1组为实验组,2组为对照组。首先,Levene 的变异数相等测试为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性检验对应的概率 P 值为0.004,小于显著性水平 0.05,这表明方差有显著差异,则看第二行 假设不相等变量的 T 检验结果。两组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表明方差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的结论为: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并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
(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成果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在班上开展学习共同体,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愿意主动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参与的热情高涨,在课外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了学与教方式,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取得显著的进步,期末考试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2.培养思维创造,锻炼表达能力。英语课堂必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共同体的构建中,班级的共同体活动是促进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实践过程。教学中的讨论是指学生间或师生间就某个内容相互表明见解或论证,这使得学生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3.展开互助学习,提升合作意识。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在学习共同体中引入积分制度,使小组之间产生了良性竞争。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组长,不仅培养了领导能力,也加强了英语学习力。课内外小组成员会积极参与,在培养合作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便满足了这一要求,学生在小组与班级活动中,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參考文献:
[1]丁建芳.城乡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2]Rogoff B.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a of communities of learners[J].mind culture & activity,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