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拼多多与国美的品牌调性相去甚远,缺乏联姻基础。阿里和苏宁的合作,当年被一致看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双方的品牌调性非常接近(阿里方面合作的品牌主要是天猫,而不是淘宝),为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拼多多和国美却正好相反,双方品牌调性相去甚远。
对于拼多多来说,牵手国美有利于品牌和服务升级。反过来则意味着,国美面对着全新的降维市场。拼多多的用户群体,多为三四线及以下市场的中低端收入人群。尽管国美近年也在做渠道下沉的工作,试图打开县乡市场,但国美现有定位的服务目标群体仍以三四线城市大众用户为主,与苏宁、京东相仿。整体而言,拼多多和国美的定位截然不同,用户群体的重合度比较低。国美能从拼多多平台用户中挖掘到的顾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从近年国美财报的数据来看,2016年以后,国美的各项经营指标都在下滑。营收下降,走向亏损,甚至出现了经营现金流为负的局面。入驻拼多多近两年,国美的线上市场份额不升反降,边缘化的趋势没有好转。客观地说,国美入驻拼多多可能帮助它拓展了一部分市场,但对于其整体业绩的帮助非常有限。
其次,资源互补只是账面数字,除了流量外,拼多多没有能力帮助国美提升竞争力。外界评论中,有人将拼多多和国美的战略合作,与当年阿里与苏宁相提并论。尽管形式上有些类似,但二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阿里不光是倾力在流量资源上对苏宁给予扶持(一度在淘宝和天猫首页都添加了苏宁的一级入口),还带来了上百亿元人民币的真金白银,用于苏宁进行业务改造和扩张。阿里还将苏宁融入集团的整体策略规划之中,双方紧密协作如同一家,达到了良好的双赢。短短4年时间,苏宁的营收在2015年的1 355亿元人民币基础实现翻番,2019年达到了2 692亿元人民币,是国美的4倍多。
从资金规模上看,拼多多和国美的合作,更接近于去年京东与五星电器的联手。当时京东出价12.7亿元人民币购入五星电器46%的股权,同时提供一笔金额为10.3亿元人民币贷款。京东还对五星电器进行全方位赋能,帮助它改造服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4月21日,五星电器宣布,自即日起全渠道(线上渠道和自营大店)升级服务标准,全面落实7天无忧退货、30天价格保障、大家电质量问题“30天退货180天换货”的京东同款服务标准。双方合作的效果非常显著,国美真正需要的正是这种赋能帮助。
国美现在处境比较困难,流量匮乏只是表因,主要源于核心竞争力的丢失。它不光缺流量、缺资金,而且缺人才、缺各种资源,更缺少了应对新零售竞争的经营理念。拼多多的2亿美元,只能解一时之渴,无法帮助它启动策略转型。
更为关键的是,“简单粗暴”、野蛮生长的拼多多,本身没有供应链管理和精细化运营方面的经验和人才储备。除了流量扶持外,拼多多无法像阿里对苏宁、京东对五星电器那样,给予国美全方位的赋能支持,更遑论帮助它提升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即便有拼多多的流量扶持,国美想以当前的小体量与京东、苏宁打价格战和服务战,仍然毫无胜算。
再者,双方存有芥蒂,合作充满着不确定性。相比阿里和苏宁之间上百亿元人民币交叉入股的大手笔,国美和拼多多的2亿美元可转债显得非常寒酸,甚至还比不上去年京东和五星电器的规模。不是小看它们合作的资金量级小,而是认为这背后反映出,双方在合作中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更多是试试看的态度。
外界不清楚的是,这到底是拼多多出手过于小气,还是国美不愿放弃更多的股权。或许二者兼而有之,但从可转债的设计条款来看,后者的成分更多一些。因为最終拼多多能不能入股国美,决定权还是在国美一方。无论是谁的原因,双方心存芥蒂各留一手是不争的事实,这恰恰是合作的大忌。今后实际执行中,双方会拿出多大的诚意来与对手合作仍是未知之数。
双方的品牌调性相去甚远、拼多多对国美难有实质帮助,以及双方在合作上心存芥蒂,让这桩看似美好的联姻暴露了“拉郞配”的本质。拼多多和国美之间,本来没有共性和感情基础,只是因为利益不得不走到一起。这样的联姻,很难让人相信会有幸福的未来。
放眼市场,拼多多已经找不到比国美更好的标的;而昔日“大佬”的最后尊严下,国美舍弃京东之后也没有其他更合适的选择。抱团取暖也罢,“拉郎配”也好,它们都是各自现阶段自己所能找到的最佳对象,甚至没有之一。
只是,双方利益捆绑力度太小,加上各自心存他想,让全面战略合作的联姻沦为了一场“形婚”,可说是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
因为这次联姻,国美的股价难得地上涨了,还得到了一定的流量和贷款支持。而拼多多也在形式上丰富了类目和品牌,有利于它改善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还创下股价新高。双方各取所需,面子上的收益满满,可谓是皆大欢喜。
至于未来这桩联姻到底能否为双方带来幸福生活,只有等时间来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