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最西端的蒲洼乡,有个名叫东村的地方,它海拔1200米,植被覆盖率达94%,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达5000余个,是名副其实的“山顶氧吧”。2018年,这个小山村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可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隐藏在森林怀抱中的山村,多年前曾拥有20多家煤矿,不仅村里的土路铺满煤灰,就连养育了世代东村人的莽莽太行余脉,也被笼罩上了一层难以洗去的黑色。
2005年,蒲洼乡被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为响应北京市环境治理、转型发展的号召,东村的煤矿在同年全部关闭。
村“两委”班子四处考察学习,河北承德的大棚种植、民俗旅游等先进经验给他们带来启发。
“开煤矿是靠山吃山,关了煤矿也得靠山吃山。”当时村“两委”班子中最年轻的干部、如今已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孙广亮建议学习承德经验,立足山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发展冷凉作物,修建采摘园。
确定方向后,村“两委”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经过多年发展,东村建成集采摘、观光功能于一体的高海拔林下食用菌基地,目前已颇具规模。
在海拔1200米的东村花台景区内,109个塑料大棚整齐排列在300亩油松、落叶松林地里。在8.2万枚菌棒上,榆黄菇、灰树菇、灵芝等17个品种的食用菌长势正旺。
孙广亮算了一笔账:基地年销售收入达75万元,带动35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6万元。新“靠山吃山”理念不仅让老百姓的钱包鼓了,也让曾经灰蒙蒙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生态小流域治理、矿山修复、荒山造林工程也在东村渐次展开。房山区提供的数据显示,如今东村植被覆盖率达94%,负氧离子达5000个/立方厘米。“深山氧吧”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
东村还成立了旅游发展公司,引入社会资本,5500米山脊观光走廊、21栋养生木屋相继建成。如今,东村年均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超过200万元。
“咱老百姓现在真正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食用菌基地忙活的村民郭秀云笑着说。
在多年的工作中,孙广亮见证和经历了东村转型发展的深刻历程。他表示:“实践证明,党支部、村委会是基层发展的发动机和火车头;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发展的领头雁、带头人;党员是基层发展的旗帜和标杆。东村的崛起和发展,正是由于坚持永远跟党走,坚持书记带头、两委班子带头、党员带头,为山村发展扛旗、领路,实现了党建与发展的深度融合,用党建这一 ‘红色引擎’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018年,孙广亮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在山村发展的道路上,孙广亮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领路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执著坚守,尽职尽责,让红色基因在乡村发展中永葆活力,彰显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