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洪利
完善专项资金绩效的有效途径
行政事业单位在基础设施建立、重大项目实施和改革工作进展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在这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的有效途径。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时,可制定有效的方案,并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与测评,保证整个方案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同时,注重对基层事业单位的领导力度,在专项资金管理完善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专项资金管理力度惠及整个事业单位体系中。
规范财政支出的客观要求
国家财政支出是完善基层建设促进国家根本保证,确保其规范化与合理化是财政管理的重点所在。因此,专项资金管理作为财政支出的客观要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预算约束力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并在专项资金监管过程中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管体系,为财政支出建立起完善的防护链,杜绝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践行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有效尝试
面对严峻的国外形式及复杂的国内发展局势,党和国家日益重视财政管理改革,致力于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在这一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建立完整、有效、合理、科学的专项资金支配与结算体系,是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尝试,在践行相关政策方面发挥着巨大效力。
专项资金来源不清晰
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专项资金来源混乱,记录不清晰等问题。其具体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诸如事业性项目收费,财政资金利息入账及非税收性财政收缴等情况未作出及时有效的记录,从而导致管理实效性的降低。同时,在事业单位各种收费项目中并未执行相关标准,导致管理混乱等局面的出现。
缺乏科学严谨的预算编制
相关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对专项资金管理认识不到位,尤其在预算编制方面缺乏科学严谨的编制制度与流程,进而加大预算工作推行难度,造成预算编制与管理应付局面的出现。同时,部分行政单位虽制定了相关的预算编制,但仍存在重视不够,编制形同虚设的现象。
资金使用不规范,闲置现象较为严重
行政事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资金使用存在不规范现象,挪用他处或落实不到位现象较为频繁。“专款专用”原则贯彻落实不到位,极易造成资金滞留现象严重,结余资金并未退还财政部门,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出现“小金库”现象,最终影响资金管理的科学性。除此之外,专项资金结余工作的缺失,会造成严重的资金限制,最终导致专项资金利用率较低,影响财政改革的有效性。
预算资金执行力度较弱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中存在批复不及时、执行力度较弱等弊病,直接影响预算资金与项目开展之间的对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项目前期资金紧张,进展不顺,后期资金充裕导致一定的浪费现象或出现大量资金结余。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开展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部门往往并非资金受益部门,在使用部门申请的基础上进行批复拨款等事宜,但是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了解甚少,资金与项目的对接程度也很难把控,最终影响到项目的整体进度。
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监督体系不健全也是制约其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未成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未作出严格把控。同时,相关绩效评价标准混乱,其评价结果仅仅通过财务部门的相关报表体现,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尤其在真实性评价方面,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专项资金浪费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反映,最终造成资金浪费的严重后果。
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从预算环节到最后的监督绩效评价环节的合理发展,从而提高其管理水平。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在严格遵守《预算法》和《会计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例如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涉及到如下方面:项目的设立、计划的制定、实施方案的确定、方案的具体执行、项目的实施、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监督及项目的完工与验收。其具体流程如下:
1.各级领导和财政部门应准确分析制度的立项与筛选,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附带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上报申请。
2.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制定详细预算,同时保证项目进展中预算的执行效力。
3.专项资金使用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相关人员的沟通交流,确保财务人员了解项目基本情况与进度,以此确保资金拨付的合理性与及时性。
4.开展合理的项目报销工作,报销过程中组建决算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核算,如果出现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存在差异的情况,要对差异进行严格复查,如差异合理则附带原因说明,如不合理则应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同时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执行了规范化资金管理制度,从国库支付到基层部门执行均形成一定的制度体系,保证资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要加强预算编制体系建立的科学化,以此提升基层部门专项资金管理力度,适应国家规范化的资金管理模式。例如在基层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综合考虑单位自身情况,对预算编制相关表格和程序进行统一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年度预算报表。并且,应加强工作人员对专项资金申请工作的认识,在工作中分清项目的情况,争取做到关键项目尽早申请,这样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性,使得预算编制贯穿至项目细节中去。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在制定下年度预算时,要理清本年度专项资金结余情况并如实上报上级部门,以此保证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避免结余资金混乱造成的资金闲置与浪费。
践行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性原则,在相关工作的展开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这就要求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指示,并积极配合监督与审核工作的开展,已达到对专项资金的规范化处理。尤其是在基层单位中,加强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专款专用”原则的重视,并且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该原则的践行力度。例如,在行政事业单位技术开发费管理中,需要对技术开发费的来源、使用范围、审批进行科学的规划,以使其符合“专款专用”原则,其具体流程如下。
1.技术开发费的来源管理,其按照技术发展需求情况及单位经营状况进行制定,并设立专门的账户进行管理。一旦技术开发项目立项,则经由其负责人协助财务部们进行项目预算的制定工作,并将预算报技术中心审核后上报值公司。
2.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限定其使用范围,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使用。其具体范围为:论证、调研、交流会议及人员培训等在内的相关业务费用;实验研究中的设备与材料耗损费用;试生产期间造成的相应费用增加部分;参与员工薪酬费用等。
3.专项资金的审批,在审批过程中由技术中心进行项目可行性与预算合理性的审核工作,最终形成分析报告,交由上级领导,由其进行相关的审批工作。
加强各部门合作,提高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协作共同完成。因此,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纠正专项资金管理只属于财政部门这一理解误区,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此提高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执行力度,有效地促进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尤其及基层单位中要平衡各部门权利与义务,增进部门合作,共同致力于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开展。例如,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要增强技术部门、项目实施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保证项目进度与财政拨款的无缝对接。单位内部可定期组织项目进度汇报会议,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技术维护人员和财政人员全员参加,会议中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进度,目前项目中资金使用情况及资金缺口进行详细汇报,财务人员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及资金实际使用与预算的差异进行接下来拨款工作的安排,保证结余资金的充分利用,其中财务人员可对使用过程中不合理现象进行质疑,项目建设与技术支持方面必须给出合理解释,从而规避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创建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监督体系
绩效评价与监督体系是保证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可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出现。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督力度,并在项目完工后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工作。
例如,行政事业单位要在项目立项时成立监督部门或监督小组,对项目实施过程及结果中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此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同时,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利用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来实现资金节约。在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中要制定切实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以此为基础对专项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阶段性绩效评价,其中事前即项目合理性评价,事中对项目进展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事后评价审核项目成果与目标的吻合度,并且制定事后评价报告,作为今后同类项目资金使用的参考标准。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应建立奖惩措施管理机制,对专项资金使用合理、科学的单位实施一定的奖励措施,可将结余资金留用,提高其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同时,对资金使用浪费严重的单位应停止专项资金支持。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的合理应用可以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正确使用,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基层政府作为担负一定范围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核心,其所有关系重要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专项资金的使用都应从传统的财务会计思维中跳出来,使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合理的结合运用,为专项资金的使用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事业单位要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事业单位更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