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雄
改革开放40多年,武夷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事实。要说最深刻的变迁、最辉煌的成就,当属申报“世界双遗”的成功。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作为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处,世界第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在众多金光闪闪的荣誉奖牌中,“世界双遗产地”最为亮丽,含金量最高。21年来,武夷山打响“双世遗”品牌,旅游人数剧增,2019年达到1669.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4.66亿元。
回首漫漫8年申报路,这是武夷山市各级干部和24万老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1990年元旦,经国务院批准后,崇安撤县建制改设的武夷山市正式挂牌,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借助撤县建市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武夷山市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1992年7月,武夷山机场动工兴建,当年10月,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1997年12月,横南铁路全线贯通,这一切加上原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素都给武夷山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中国人来说,“世界遗产”这个概念还是十分陌生的。确实,她的出现是二十世纪70年代后的事。1972年11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该组织成立了政府间合作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由它将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充分尊重遗产所在国的主权的前提下,承认这些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并通过国际社会的多方合作使之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世界遗产的类型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中国于1985年加入世遗保护公约。
武夷山申遗专家汇报会
时任武夷山市市长张建光接受世界遗产证书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遗产地可以得到资金技术上的帮助,极大地提高国际知名度,受到国际社会的保护,即使在战争期间,也不能成为军事进攻的目标。世界遗产专家们反复阐明,并不是所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都能列入其中,它必须具备独特、稀有、绝妙的典型特征。评估、考察和审议也是十分严格的,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官员们并不直接介入,前期工作主要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专家们独立完成。根据公约规定,同一项目一般只给一次申报的机会,不得复议。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有很多“申报”失败的先例。
有着长远眼光的武夷山人,早在1992年就悄然开始了申报世界遗产的准备工作。列入世遗名录,不仅能提高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在国际社会监督中,得到国际法规的保护,这自然是件功在当前、利在千秋的事业。
到了1998年,武夷山“世遗”申报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这时,武夷山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年1月底,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在接待陪同国家教科文组织领导考察武夷山之后,便向上级提交了《关于尽快做好武夷山“世遗”申报工作的方案》,阐述了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武夷山的价值、申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该方案得到南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通过正常渠道上报省里有关部门。省文化厅针对武夷山申报工作中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的现实情况,多次派员现场踏勘,同意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城遗址纳入申报范畴,支持武夷山保护和开发利用朱子文化资源。省建委对此也尤为关注,很快组织技术力量,对武夷山天心岩茶村、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星村镇的建设规划作出指导,并在严格技术鉴定的基础上,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
1998年6月20日,由教育部、建设部、文化部、外交部等联合推荐武夷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请示,经国务院领导朱镕基、钱其琛、李岚清、温家宝审定,正式以中国政府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武夷山申报“世遗”成为了国家行为。这意味着武夷山申报前期工作已告一段落,即将转入关键性的专项整治阶段。
这年7月18日,武夷山市几位政协委员,便及时向市政协递交了《关于举全市之力,争取联合国验收“世遗”一次性成功》的提案,这是一份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呈送的提案,对申报文本修订、建设环景高星公路、整治路网线网、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搬迁核心景区居民、加强绿化美化、加大宣传力度和形成浩大声势等均提出细致可操作的建议,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积极向省、南平市反映,争取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省财政厅在原有对武夷山旅游业支持外,当年借款200万元旅游周转金用于武夷山景区自来水厂扩容。为增强武夷山机场吞吐量,省建设厅也同意武夷山市政协委员提出的机场二期扩建方案,使武夷山机场吞吐量达到年起降100万人次。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组织动员全市力量,投入2亿元,对景区进行全面整治,搬迁核心景区400户居民,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对总长70公里的通讯、广电、电力线网全部入地,建成了15公里长的高星公路,使原穿行景区的过境车辆绕道而行。在景区植下草皮31万平方米、树木1万余株,拆除景区内的九曲宾馆。
1999年12月1日北京时间18点35分,中国赴摩洛哥参加世界遗产会议代表、时任武夷山市政府副市长徐恩华激动地来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于11月29日至12月4日在摩洛哥王国马拉喀什市召开。会议于12月1日当地时间10点15分(北京时间18点15分)正式通过中国武夷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特此报告!请将这一喜讯转告全市人民,并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南平市委、市政府。”这是一个注定要写进武夷山史册的大事,这是一个激动人心、让人浮想联翩的时刻。武夷山在世纪之交跨入了世界名山大川的行列,20世纪为中国武夷山鼓掌,21世纪也将为中国武夷山而欢呼。
经过武夷山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获得圆满成功,继黄山、泰山、峨嵋山之后的中国第4处世界双遗产,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回忆这8年漫漫申报路,时任武夷山市市长张建光说,申报世遗成功,是武夷山24万人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它是各级领导、有关部门热诚帮助、支持的结果,也是景区居民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眼前利益的结晶,这其中也凝聚着武夷山全体老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劳苦功高。
世纪之交,武夷山申报“双世遗”成功,无疑是令武夷山乃至福建人民欢天喜地的盛事,但“申遗”并非一劳永逸,它意味着今后的保护和开发还任重而道远。为此,武夷山市又开始了新世纪的忙碌,及时提出“环保立市”的发展战略和“打造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宏伟目标,武夷山全市人民再次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作为。
武夷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证书与题签
针对九曲溪上游大量木材采伐,导致森林植被日益减少、九曲溪水流量逐年下降的趋势,1999年底,武夷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巩固申报“世遗”成果,加强景区保护、管理、利用若干问题的建议》,提出九曲溪上游两岸实行封山育林、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建议。由于观点鲜明、措施切实可行,建议很快便被市委、市政府采纳,九曲上游原隶属于市林业局的四新、程墩2个伐木场很快停止木材砍伐,改名采育场,划归武夷山景区管理,并组建了专业护林队伍,实行封山育林,同时,在九曲溪上游村民中推广沼气和液化气,政府予以一定补贴,避免盲目过度砍伐行为,确保九曲溪绿水长流,永续利用。
21世纪之初,针对“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战略目标,武夷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紧紧围绕这一构想,于2003年提出了把市区纳入“旅游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建议充分利用母亲河崇阳溪和穿城而过的清献河,营造市区独有的生态景观;除列宁公园、武夷和园、小武夷公园外,开发东面的登高山森林公园、北面的黄石头公园、南面的余庆桥公园及火车站前的樟树公园;在城市绿化中,广种樟树,形成特色。这些建议,得到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采纳,樟树公园已建成开放,小武夷公园经整治功能更为完善,余庆桥公园建设已完成,武夷和园变封闭为免费开放,清献河得到保护和利用,武夷大道两侧广种樟树,市区“显山露水见园”的生态特色已逐步形成。
申报“世界双遗”成功,无疑为武夷山旅游城市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