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锭 罗 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崇安(今武夷山市)革命根据地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一块金字招牌,是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诞生地和核心地。2020年5月是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和闽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90周年,为了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特撰写此篇文章,以宣传闽北革命根据地形成的精彩历程。
崇安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省北部,东与浦城县毗邻,南与建阳县相连,西与光泽县交界,北与江西铅山县接壤,西北面的分水关既是闽赣两省革命根据地的连接要道和红色屏障,又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这里的红色资源和红色传统内核丰富、积淀厚重。闽北第一次农民武装暴动于1928年9月和1929年1月在崇安县上梅举行;闽北第一支工农红军55团于1929年10月在崇安县岚谷创建;闽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30年5月在崇安县上梅成立,并形成了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1930年10月,党中央将闽北革命根据地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合并,形成闽浙赣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1年1月,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革命委员会、闽北分区军事委员会在崇安县坑口村成立,崇安由此被誉为“闽北苏区首府”。
1931年4月至1935年3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罗炳辉率领红二十二军、彭德怀率领东方军、寻淮洲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等先后挺进闽北,消灭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闽北的统治基础,为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间,1933年初,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闽北、赣东北苏区和中央苏区的联系打通后,三块苏区连成一片,中央人民委员会召开第四十次常会。会议认为,“闽赣地方广大,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均占重要地位”。为争取这一广大地域成为巩固的苏区,决定将闽北苏区从闽浙赣省分出,“将建、黎、泰、金、资、光、邵、闽北苏区,以至信、抚两河一带地区划为闽赣省”(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常会决议》),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领导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5月,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正式并入中央苏区闽赣省,闽北红军独立师编入中央红军第七军团序列,闽北苏区成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毛泽东“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的战略目标,闽北革命根据地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武夷山市区中心列宁公园内,建于1987年。整个展馆建筑面积3840多平方米,分大厅、展厅、多功能厅等七个部分。展厅里陈列300多件珍贵文物和260余幅历史图片,展示闽北根据地光荣历史。
1934年10月,在“左”倾路线的领导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闽北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因此转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以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赣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闽北始终保持革命组织、始终保持革命武装、始终保持革命阵地,并发展为一个横跨闽浙赣三省的武装游击根据地,包括福建的崇安、建阳、建瓯、松溪、政和、浦城、顺昌、邵武、光泽、南平、将乐、泰宁、建宁、寿宁、周宁、屏南、古田,江西的广丰、上饶、铅山、资溪、贵溪、金溪,浙江的龙泉、庆元、江山等26个县。闽北的红军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期拥有一个红军独立师,同时各县还建立红军独立团(营),红军总人数达到1万多人,成为保卫革命阵地和革命果实的坚强保证。
在革命战争年代,崇安先后共计1.2万余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游击队,许多英雄的武夷儿女血战沙场,为国捐躯,被定为革命烈士的近4000名。在苏维埃时期,全县人口14.4万,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仅剩6.9万人,因战乱死亡、离乡的达7.5万人,其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3.47万人,饿死的3.28万人,被抓壮丁的4279人,被迫背井离乡的4184人。全县被毁灭的村庄达549个,民房8.44万间,使1.19万户人家成为绝户。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有老红军、老游击队员、老党员、老苏区干部、老接头户1743名。武夷山革命烈士和革命“五老”,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壮美绚丽的人生画卷。
长期的革命斗争,给武夷山市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武夷山市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平台。目前,赤石红色旅游景区、大安红色旅游景区、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坑口革命遗址、上梅暴动革命旧址、闽北红军中医院旧址和岚谷革命旧址等七处红色教育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张山头红军墓群被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