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遇“难”:利润和“奉献”的艰难选择

2020-06-12 09:12李东来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5期
关键词:供应零售蔬菜

李东来

赞美和指责从没有像今天一样一起涌向零售企业。

除夕当天,武汉有超市出现29.6元/公斤的西芹,30元一颗的大白菜,引来了全国网民的口诛笔伐。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此受到处罚的零售企业也不在少数。

除夕当晚武汉江岸区西马路农贸市场,黄瓜30元一斤,蒜苗30元一斤,白菜、西芹的价格也高于超市售价,并且当天不少商品还处于缺货状态。

除夕物价本就属于全年高位,再加上疫情的严重影响,实际上武汉相关超市西芹和大白菜的价格处于当地市场价的合理范围内,但仍经历了全国网民的口诛笔伐。

运营规范、有着更好购物体验的超市,是百姓替代“菜市场”的首选,毫无疑问,疫情期间也聚焦着全国人民的目光。

为了保证民生商品的供应,零售企业不仅不能关门,还要快速运转起来,才能消除民众在购物上的恐慌心理。

为此,几乎所有零售企业都做出了“保供应,稳物价”的承诺,但从业者深知,在这个特殊时期,这极其考验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资金力、人才配备及商品调配能力。

很明显,这是一道难题。

人力 | 人员紧缺 补贴陡增

突发的疫情让零售企业猝不及防。

大年初二到初六,是消费者的集中抢购潮。当疫情进入高发阶段时,许多消费者受武汉现状的刺激,纷纷加入到抢购大军。

据家乐福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天津两地大年初三的蔬菜订单量为80吨,初四翻倍到161吨,初五高达220吨。

初二至初三,京客隆超市门店蔬菜的销量增加了3-5倍,集团配送中心的出货量也翻了几番,初五的配送量较往年同期涨幅超过了450%,仅果蔬类商品就配送了超70万公斤。

这直接导致了供需链条的失衡。超市的供应节奏被打乱,货架频现空台现象,员工的补货速度赶不上消费者的抢购速度,而货架越空,消费者的恐慌就会越高,从而使消费陷入抢购-缺货-抢购的恶性循环之中。

抢购给超市带来的冲击显而易见,最直接的体现是用工成本徒增。

除夕前两日,零售企业的休假员工早已踏上了返乡之路,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的抢购对于本就人力不足的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再除去一些需要隔离和身体素质较弱的员工,疫情突发期,人手成为零售企业的紧缺资源。

“如果再加上疫情期间为员工必须配置的防护用具及消毒设施,企业在员工身上的成本付出提升极高,”招商证券长期观察零售业的研究员郑方军说,“这笔钱如果不能体现在商品价格上,很多小企业会不堪重负。”

突发的疫情,使得零售企业在岗员工的工作量要比平时大好几倍,也让他们倍感心理压力,“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钱。”郑方军说。

记者采访大张集团时获悉,为了让员工安心抗疫,大张下达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相关补贴通知》:自1月25日到2月8日出勤员工,每个人每天除正常工资、加班费外再补贴100元;每个员工增补三天假;疫情期间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未能提供正常劳动者,公司按当地最低生活标准100%发放生活费。

初步估算,大张上万名员工仅这项补贴就需要1500万元。

北京超市发董事长李燕川曾心痛地说:“从大年初二到初六,我们的员工已经连轴转5天了。”同时,他在朋友圈写道:“公司每天果菜300吨进库、出库、送店、整理、上货架,就是上千吨的工作量。包装商品每天要3大车上货架,每天要3遍全卖场消毒,购物车、筐每天不停地消毒,多大的工作量呀,现在外地员工不能回来上班,少了许多人手,真心疼员工。”

在此情况下,保障员工的薪资是每个企业必须要尽到的责任。

但难题是,如何消化这些陡增的成本?

物流 | 运力不足 运费翻倍

相比人力成本,更让零售企业头疼的是物流运输这道难题。

为控制疫情而进行的封路措施使零售企业在采购方面面临着重重困难,为了保证总量的充分供给,采购人员只能同时联系多个供应商,受疫情影响,平日里相对稳定的超市供应商无法保证及时供应,想要抢到合适的货源,下手必须要快,其次,还要对市场行情有专业的判断。

这使得商品的进价仍比平日里高了不少,再加上疫情期间,道路关卡众多,检查严格,物流成本翻倍,平摊到商品上后,即使生鲜商品以“裸价”销售,价格与之前相比仍高了不少,这是所有销售端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抢购致使生鲜商品需求量阶段性陡然上升,消费者将压力直接过渡到了超市采购人员的身上。

对于商品供应链能力较弱的企业来说,寻找进货渠道成为他们的最大的阻碍。受疫情影响,一些进货渠道被缩减,比如重要蔬菜产地山东寿光已经实行封村、封路等措施,外来车辆无法进入生产基地,即使是寿光本地的车辆也需要经过层层关卡才能出去。

即使是一些自采能力强大的企业,也无法逾越这一道成本鸿沟,无论是在人力亦或是物流上,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黑龙江比优特集团董事长孟繁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更有力的保障商品足量供应、不断货,从正月初二开始,比优特就要求基地采购人员立即大量调配蔬果货源,采购人员每天都在积极的联系发货,但困难重重。例如,比优特在外省蔬菜采购基地租的库房里储存了够一年销量的大蒜和圆葱,这次想要发回来保障市场供应,由于村屯封闭而出不来,因此我们只能再跑到其他城市重新寻找采购渠道,全力保障供应。”

为了更好地稳定市场价格,比优特从1月29日开始实行“蔬菜按成本价销售”。

蔬菜是春节期间更是疫情期间百姓购买量最大的品类,把蔬菜价格调下来,按成本价销售让比优特各连锁超市平均每天都会损失毛利十六七万元,记者采访中获悉,“截至目前比优特仅这一方面的损失已近200多万元。”

孟繁中说,“物价稳定了,百姓就不会抢购,百姓不抢购,卖场人流就会不聚集,人流不聚集我们的员工和顾客就会更安全。疫情期间,赚钱不重要,安全最重要。”

但毫无疑问,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经受的住这样的损失。

上游 | 采收困难 滞销严重

雪上加霜的是上游供应链同样受到疫情的影响。

春节期间是休假的高峰期,由于疫情蔓延,返乡人员多数因封路、交通管制等因素被阻隔在外地,农产品陷入了缺乏人工采收的困境。“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农田都没有足够的采摘人手,菜长在地里却没人去收,我们自己的采购人员也很难进去采。”湖北好邻居副总经理胡家斌告诉我。

上游采收的难题不仅集中在蔬果上,禽类也存在这种现象。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数据,部分上游农户或养殖户由于原料无法获取,开始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以饲料最为普遍,这造成上游肉禽蛋的大幅减产。

疫情下的封村、封路,使终端零售商超在上游产地、基地采购、运输民生保供物资上遇到一定阻碍,尤其以果蔬商品最为普遍。记者就曾了解到,北京华冠超市在河北采购大白菜时,就遇到村民不允许配送车辆进村、进而无法采购的情况,为了保障供应,北京华冠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替补。

这必然会造成成本提升。

郑方军认为消费者抢购也促使了价格上涨,“消费者突发的集中抢购行为导致零售端与生产端供需失衡,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蔬菜成本只能随着消费者的抢购行为水涨船高。”

目前,消费者逐渐趋于理性,抢购大战也落下帷幕,但这场热潮激起的水花却未能立竿见影地褪去,被抢购打破的供应系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而当下造成的结果就是,超市的大量备货出清速度变慢,上游的供应商商品批发量变少,这导致产地蔬果滞销,价格开始下跌。

“但这并不意味送到消费者面前的商品价格就会回落,虽然收购价降低,但中间的采摘、分拣、运输等多个环节的成本仍然很高,这会随着疫情的延续一直持续下去。”郑方军分析说。

“保供应,稳物价”是零售企业在这场疫情中为大家做出最美的承诺,承诺背后,是无数零售人员在困境中的坚守与付出,更有部分企业坚持蔬菜以成本价销售,销售利润甚至无法覆盖高额成本,这只能由企业自己消化。

突如其来的经营压力已让零售企业不堪重负,价格波动又引来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和指责,可如果连零售商都停业了,居民的日常生鲜和日用品,又有谁来负责呢?

猜你喜欢
供应零售蔬菜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奇怪的蔬菜
零售工作就得这么抓!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蔬菜
万利超市的新零售探索之路
新零售 演化已经开始
供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