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梦超
自1998年3月至今,公募基金行业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月底,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12.17万亿元,产品近5000只,基金资管机构128家,普惠了全国的6亿基民,累计实现盈利超过2万亿元。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居民财富增加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基金业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居民财产收入增加和理财意识增强,公募基金逐渐成为家庭理财金融工作的主要选择。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末,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8家,管理公募基金资产合计13.83万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管理规模达到7745.66亿元。
在这二十一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募基金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单一股票基金的结构转向股票、偏股、货基、债基的多元结构,规模从零到十万亿元,可谓发展迅速。
其中,与证券市场相关性最高的股票型基金,也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2007年牛市成为分水岭,受牛市影响,股票型基金份额大幅增长。尽管在次年受市场影响出现大幅回落,但自2009年后增长趋势逐步稳定。
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各类型基金在契约中对所投资的资产类型有着严格的持仓比例限制:
1.股票型基金:60%或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的基金;
2.债券型基金:80%或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的基金;
3.货币型基金:基金资产单纯投向金融货币工具的基金;
4.混合型基金:基金资产投向股票、债券,但投资比例不符合第1条、第2条规定要求的基金。
公募基金持仓比例的限制,在牛市期间可以最大程度赚取收益,而在单边下跌的熊市,同样也会遭受重挫。
我们以股票型基金为例。受投资者情绪影响,当股市出现牛市行情时,基金的管理规模不断上涨;出现熊市行情时,基金的管理规模又不断下跌。这种与证券市场的高度相关性,让基金经理要面对相当不确定的流动性压力。
这种情况下,股票型基金为了更好地获取超额收益,开始引入管理团队的概念,即由两位甚至更多的基金经理共同对基金资产进行管理。
海通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7日,全市场963只股票型基金中采用两名及两名以上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有237只,占比为24.61%。
虽然基金公司在双基金经理制上煞费苦心,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长期业绩优异的基金中,有多名基金经理负责管理的基金并不太多。
(数据来源:wind)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截至2018年9月1日,在全市场累计回报前二十名的基金中,仅有两只基金是采用双基金经理制。
基金经理是一支基金的灵魂人物。其能力强弱,对基金的业绩表现起到关键作用。每位基金经理对未来市场的判断以及资产配置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在两名基金经理之间必然会有一定的分歧,这种分歧如果能够及时化解并形成统一,必然会对基金运作带来好处。然而,如果分歧大到难以协调的地步,内部矛盾就无法得到解决,这对基金的运作和管理将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甚至错过本该把握住的机会,而无法取得相应的投资收益。
“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声杂,意见就难以形成统一。有媒体甚至公开表示,基金公司所实施双基金经理制已经成为t束缚基金经理操作的“金手铐”。①北京商报:双经理制成基金经理“金手铐”,2009 年8 月21 日1
由于学历、经验、风格等背景各不相同,两位及以上基金经理协同管理,是否会对基金的投资风格产生影响?
在公募基金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风格飘移的现象。即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基金经理会采用与基金合同描述不一致的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组合。
以2017年中国股市为例。在2017年,A股市场风格由以往的成长投资风格转向价值蓝筹风格。这让一批公募基金为追逐业绩转变了投资风格,基金风格漂移现象层出不穷。比较常见的是基金名称里带“小盘”的,十大重仓股都是大盘风格,也有名字中带有“互联网加”字样的,重仓的却是白酒行业。
投资风格是公募基金最重要的识别系统之一,也是投资者选择基金类型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基金业绩表现的最直接要素。与单人基金经理相比,团队管理模式由于需要相互协作,在学历、经验、风格等背景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基金的风格飘移概率相对更高。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末,公募基金数量已超5000只,管理资产规模超12万亿元,而基金经理人数却仅有1722位。平均来看,每位基金经理要管理近3支基金,平均管理规模近70亿。
作为令人艳羡的金领行业,基金经理的任职门槛和任职要求也要高于寻常领域。那么在基金的实际管理中,基金管理人又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在快速培养合格基金经理的同时,保证基金的投资风格不出现飘移?
1.按投资风格划分策略组
2009年起,国内“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的嘉实基金,率先在同行业建立起“全天候、多策略”的投研体系。
嘉实基金股票投资部根据基金经理不同投资风格划分价值投资、成长投资、主题投资等若干小组。这种划分将风格与理念相近的基金经理组成投资小组,并匹配合适的产品,小组充分探讨投资目标,基金经理各有所长,应对复杂环境,进一步提升专业投资能力及产品业绩。
在全天候多策略体系推出一年后,嘉实基金的投研架构也初见成效。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5月31日,上证指数当年跌幅达20.90%,而同期逆市取得正回报的偏股基金共有14只,嘉实基金占2只,其中嘉实主题回报率在同期市场上所有600余只基金产品中力拔头筹。
经过多年发展,嘉实基金目前已形成逾25个投研策略组,专业投研人员超过300人,所有策略组构造为一艘“大船”,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不断凝练客观、多元化的投资思想。而在产品布局方面,嘉实旗下基金已经涉足医疗保健、环保低碳、智能汽车、互联网、文体娱乐等领域,亦取得了领先于同类基金的成绩。
嘉实基金的成功探索,也让国内其他公募基金公司效仿,如南方基金、中欧基金等,也在随后成立全天候投研体系。
2.投资风格已被淡化
在当前的基金首发营销中,强调投资策略已经成为主流宣发因素,尤其是在引入人工智能投顾的今天,量化投资、FOF组合又成为公募基金发展的方向。究其原因,是投资者更看重基金所能带来的投资收益,而不去关心相关投资风格是否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理念的匹配。这一点,从基金首发规模的变化即可印证。
得益于2017年A股结构性牛市的催化,公募基金在2018年1月的首发规模出现大幅增长。WIND数据统计,2018年1月公募基金首发基金82只,共募集1362.90亿元,其中出现多只50亿以上级基金。
然而在上述这些“爆款基金”中,无论是兴全合宜、嘉实核心优势还是华夏行业龙头,都没有在基金合同中出现明确的基金投资风格表述。取而代之的是,上述基金都将投资策略作为重要的宣传因素,来吸引广大投资者关注。
固然,投资风格是指引基金管理的重要因素,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公募基金行业的成熟,投资风格的框定让基金管理人越来越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超额收益。尤其是在未来人工智能大量被引入证券投资市场后,证券投资的被动性优势将更加明显。
投资永远并非一成不变,既要有常规打法,也要有特殊奇袭,通过多策略来应对市场变化,这样才能满足投资者日益多样化的投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