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部门对所属单位的审计力度也不断加强。有效开展卫生系统审计工作,不仅对医院发展起到监管,同时也对加强防腐败斗争具有重要作用。卫生系统的审计领域越来越宽泛,审计活动越来越频繁,随之出现的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多。引发医院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复杂,因而对医院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卫生系统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采取何种审计方法对审计结论至关重要,运用不合理的审计程序得出的审计结论会造成审计风险。就目前医院的审计方式来看,多数采用抽样法。医院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所涉及的领域比一般的企业要复杂,包含着医疗业务、基建维修、药品采购、宣传、科研等各类支出。资金来源也广泛,有同级财政拨款、同级横向拨款、上级财政拨款、各类科研匹配、社会捐助等。同时由于医院的同种业务量大在运用抽样法审计时,样本的特征与总体的特征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所获取的资料在同类业务中所占比率过小,因而得出的结论往往较片面,不能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因此,医院运用抽样法就会产生错误结论的审计风险。
1.资产管理存在的审计风险
卫生系统由于行业特殊性,因而固定资产在医院的资产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资产种类多,资金量大,招标流程不规范,资产的清点受限于场地、人员等因素,无法将医院的资产逐一清点,同一资产多人使用等都形成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审计风险。
2.审计整改不到位的审计风险
笔者曾经对所在的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做过统计,发现多数单位在历年的审计中会同类问题反复出现,尤其是部门问题整改后又存在“死灰复燃”的现象,在当期审计中不一定会发现,隔了一两年又发生,这种整改不力、不到位的情况加深了审计风险。
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而对领导干部在职期内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审查、评价和证明的一种审计方式。目前,卫生系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在领导干部退休或离职之后开展的,因此,审计结果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来讲已属滞后,这种滞后也为审计带来风险。
1.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低,审计项目质量差
卫生系统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承担着对医院经费使用、财产管理、内部控制等全方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职责。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财务知识和审计经验,否则无法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开展有效监督。而现实中,由于医院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往往安排财务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多余人员承担审计工作,这些人员知识结构不全面,审计知识相对欠缺,无审计经验,不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致使审计业务开展薄弱,只会简单地从表面着手查问题,审计监督的震慑力无法体现,增加了医院的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防范意识差
审计风险防范意识差包含医院领导和审计部门两方面。作为卫生系统的单位负责人长期以来重业务、轻管理,将医疗质量的提升放在首位,再加上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的考核也以业务为主,管理方面所占的考核比例小,对年终的考评没有太多的影响,故而未将审计工作纳入医院重点,更谈不上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审计部门在医院的地位决定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有些审计人员开展审计项目完成数量却无质量,未能通过审计挖掘出医院管理中根本的问题所在,因而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也较为薄弱。
1.固定资产招标流程不规范
卫生系统的固定资产具有单位价值高、批量物品多、资产类别杂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某些进口医疗设备在国内只有一家代理商或供应商,因而存在虽然已达到公开招标的标准却往往流标的现象,只能采用单一来源采购。因此,卫生系统的招标具有特别大的审计风险。
2.卫生系统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混乱
医院的科室部门多,人员调动频繁,对于电脑、打印机等专人使用、易于搬动的固定资产没有严格的内部调拨手续,资产管理和资产使用保管部门没有账账相对、账实相对,明明资产已不在某个科室了,但资产管理还未改动。资产盘点原本应是审计必需的环节,但在实地盘点时却无法对上千种的资产盘清数量,形成了资产风险。
卫生系统对于审计整改的重视程度低,医院在审计过程中,总会对上年审计报告的问题是否整改进行追踪,事实上大多数的单位会针对审计报告中罗列的具体问题如几月几日几号凭证进行整改,而不一定会举一反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在今后的同类问题中加以改正,看似已整改,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反复。一般情况下,审计受时间等因素制约,对上年已整改的问题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去查,由于单位不重视而对整改问题造成无效追踪形成了审计风险。另外审计人员在参与各单位督促历年审计报告整改的事项的程度普遍不高,对整改监督力不强,也是原因之一。
经济责任审计是客观的反映单位领导人对整个单位全面的领导情况,包括财务收支、业务开展、人事安排、党风廉政、重大决策等,审计难度大、程序复杂、工作量大、耗时多,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高,因而一般情况下由上级主管部门安排或者委托第三方审计,外部审计人员对单位的情况不了解,审计过程必定需要提供大量相关资料。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大多是在领导干部离职后开展的,因而造成该审计的人已不在,需要提供的底稿资料拿不到,为审计带来较大的不变,由此会影响审计报告的正确性和全面性,继而形成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1.注重审计人员培养,提高审计质量
卫生系统在审计人员配备上,应当要注重专业性,尽可能地将具有审计专业或相关专业人员安排在审计岗位,同时应注重审计人员的岗位培养,确保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有意识的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用丰富审计经验开展科学有效的审计项目,进而规避审计风险。同时要注重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且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保证能够坚持公正、 公平、公开的原则来开展审计工作。在医院审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适时的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医院的审计,以降低审计风险的形成。
2.提高单位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
单位领导应定期的参加相关培训,提高管理效能,适当的增强财务、审计等知识,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对医院经营安全所承担的领导责任,特别是新的审计法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加入个人档案。通过领导的重视,带动整个医院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从而加强对审计风险防范的意识。
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中, 要着重对固定资产采购流程是否合理合规,有没有符合招标规定进行审查,对价值较大,未经公开招标的设备采购重点关注,供应商的遴选是否恰当,价格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低价中标、高价结算以及购设备送耗材等违规现象。其次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各部门要做好自己科室的资产台账,定期和资产管理部门核对,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资产转移要做好转移方和接受方的交接手续,同时在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进行。资产使用部门不得擅自处置停用、暂时不用及闲置的资产,一切处置行为都应由管理部门操作。以此来规避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上的审计风险。
针对历年问题的反复出现,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行审计整改全覆盖,实时统计整改数据、查询整改情况、跟踪整改效果,对审计整改工作的各环节进行细化,对审计整改工作的效果进行量化,通过信息化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医院的重点问题是哪类,反复出现的问题是哪些深入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进而可以对症下药切实制定有效措施加强整改,使审计整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从而规避整改不力带来的审计风险。卫生系统单位还应该依靠审计人员的力量,对未整改事项持续跟踪,可运用内部审计的手段加强整改力度,已减少由整改不力带来的审计风险。
卫生系统要注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常态化,在任期内阶段性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要不断地根据上级部门不断更新的各类政策增加审计内容并调整审计侧重点,将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做全面的总结,让领导干部在职时对自己的职责情况有所认知并引起足够重视,从而规避风险。
综上所述,卫生系统领域内的审计工作一定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审计工作在医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院的领导者要正视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列入重点,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审计工作质量的监督与控制,不断地增强审计风险意识,从而有效地规避一系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