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绝不心软”的棒球手和42个贫苦少年
“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前,北京某民间棒球俱乐部的几个孩子在家长陪同下来到基地与强棒天使棒球队进行一场友谊赛。男孩们在场上飞奔,10个黑黑瘦瘦的女孩在场下教大人们投球、挥棒。她们是国内首支彝族女子棒球队队员,最小的6岁,最大的11岁。这群从四川大凉山走出来的“小老师”认真且专业,获得“大学员们”一致好评。去年年底,当教练孙岭峰把她们和8个男孩带出大山时,她们对棒球还一无所知,如今,这颗白色小球已经被写进他们的未来。
受助与自救
18个孩子从西南大山的褶皱里来到“电视里的北京”时,住进的是球队在通州宋庄一片废弃厂区里改造的新家。
这是球队自2016年成立至今的第三个“家”。当年,中国棒球国家队前队长孙岭峰与合伙人组建球队,免费为贫困儿童、“事实孤儿”做棒球培训,但“地方得够大,要满足几十人生活训练,还不能贵”,这样的要求让爱心基地不得不总在北京郊区打转,曾经“藏”在北京小汤山镇官牛坊村一片平房中、迁至昌平南七家村,又因城市拆迁改造不得不辗转至通州。
“基地维持至今获得过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孙岭峰表示,球队公众号会定时更新社会捐赠来的物资,小到5个苍蝇拍,大到4台锅炉。尽管疫情出现后,捐赠也受到影响,但仍有爱心企业雪中送炭,由负责人亲自开车,把捐赠的所有蔬菜整齐地码放在基地门口,人就走了,放置半小时、消毒后搬进来。大家发现每箱菜上都放了一个“福”字。
我不愿意他们叫我“爸爸”
除了棒球,在纸上写写画画是这群女孩最喜欢的事情。她们中的多数都会把笔下的小人儿画上长长的头发,“我原来头发到这儿。”11岁的尔洛手在腰处比划,女孩们原来都是长发,为了打棒球才剪短。可二选一,棒球竟胜过长发,但她们会用耳环填上五六岁时家人帮打的耳洞,让自己“像公主一样”。
来到北京后,“公主”们做过蛋糕、打过雪仗、学过自行车,孙岭峰希望孩子们的生活不止有棒球。他的操心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与信任,尔洛表示,“我们会叫孙教练‘爸爸,叫他妻子‘妈妈。”
“父亲的定位不适合我,我就是教练。”孙岭峰对记者坦言,孩子们的原生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自己的付出确实可能比这些孩子的父母更多,但他不愿被叫“爸爸”,“因为容易戳中我心里最软的部分。”要保证公益行为的可持续,“心软”会适得其反,他要做一个“狠下心”的人。他坦言,并没打算把孩子都变成职业选手,“能通过棒球有一技之长,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可以了”。
但管着40多个孩子,需要横下心的时候仍是多数。一个带了多年的队员,出生时没有父亲,5岁时,母亲把他的双胞胎哥哥卖了7000元后便不知去向,他跟着二伯生活。“一开始觉得我是骗子,又踢又踹不愿来,待了两年后又不愿回去。”孙岭峰记得,去年春节,孩子家乡来人想带他回去过节,他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了车,回家后便拼命折腾,大年初四就被送回基地,但回来后也一反常态,多次出走,无奈之下只能把他送回老家。
4月,没有任何征兆,41岁的孙岭峰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往医院,搭了4个心脏支架。出院第二天,他便前往这名队员家中查看情况,“觉得孩子心态还没完全调整过来,所以我只能抽空去探望,无法把他带回来,毕竟我要对40多个孩子负责。”
不愿卖惨,“卖”的是未来
“如果外界硬要把这件事情看成产品的话,我想‘卖的不是苦跟惨,我要‘卖的是未来。”孙岭峰确信,棒球能改变自己,也能改变这些被密林罩住的孩子。
算术上不够灵光的孩子们在球场上赢得过高光。2017年7月“强棒天使队”有4名孩子入选国家少年棒球队,赴日本参加著名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PONY杯,并荣获成长组冠军;次年8月,球队受邀作为亚太区唯一一支代表队,参加2018年PONY世界大赛U11 Bronco组决赛阶段的角逐,这是中国棒球历史上首次直接获邀代表亚太区参加国際青少年棒球赛事,刷新了中国体育的历史。
大凉山深处的『足球梦』
足球,这项热血有趣的运动,它不是城里孩子的专属,也是大凉山深处孩子的梦。
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铁道兵希望学校,20名少年女子足球队的小队员每人都收到了一套新球衣,这是泸州市龙马潭区爱心企业捐赠的。
2019年3月,来自泸州市龙马潭区的8名援彝帮扶队员利用工作之余为该校组建起了第一支足球队,在援彝干部们的训练下,这群从未接触过足球的孩子便迅速地爱上这项运动。在去年6月举行的凉山州青少年足球锦标赛U11组比赛中,这帮刚学球3个月的孩子,便拿到了全州第8名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对口帮扶普格县前方指挥部又于当年11月成立了龙马少年女子足球队。目前,学校已在小学3-5年级选拔男女小队员40多人。
现在,足球成了学校最流行的运动,孩子们在学习之余还能感受足球的魅力,甚至能通过足球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而这也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凉山州布拖县拖觉镇中心校,16岁的沙作大名鼎鼎。两年前,她带领布拖县拖觉镇中心校女子足球队,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当年凉山州中小学小学组女足冠军。沙作是最佳射手,进了12个球,被称为凉山版女“梅西”。
但决赛之前,沙作失去了父亲。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妈妈对她说,要不就不读书了?沙作的眼泪止不住掉下来,校长阿凉子拉止不住地心疼:“娃娃,你要坚强!我就是你的亲人。”
沙作家在瓦都乡的悬崖上,从家到学校车程两个多小时。她在山坡上踢球、在树林里踢球,几个石头一摆,就在坡坡坎坎中练习盘带,一年要踢坏两三双鞋。各种帮扶政策向她家倾斜,子拉校长还把她接到学校生活,接受正规训练。
“如果辍学,我多半嫁人了。”沙作说,“我很珍惜,我爱踢球,我想读大学。”子拉校长非常支持她的梦想,复课后,组织她们积极训练:“体育是山里娃娃的特长,也是他们走出大山的桥梁。真希望体育部门能够帮助凉山娃娃走得更远。”
脱贫决战再造着凉山,孩子们的张张笑脸,就像朵朵索玛花儿在绽放。
芭蕾舞出贫困孩子的新天地
对于生活在海南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芭蕾舞是只在电视里看过听过的存在,像是天边遥不可及的梦想。许多人没有想到,芭蕾舞会成为他们之中一些人改变命运的可靠途径。
来自山里乡下的舞蹈苗子
两条平行线开始交集,缘于一所学校的诞生。海南省歌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培养本土芭蕾舞演员,组建一支属于海南的芭蕾舞团队。创立之初,学校就将目光投向海南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是黎族、苗族的孩子。
“他们的身材优势明显,很多天生就具备芭蕾舞演员‘三长一小——腿长、胳膊长、脖子长、头小的标准。”该校副校长刘幸介绍,学校派出的招生团队深入各个市县、乡镇、村庄,寻找一个又一个“好苗子”。
一批批精挑细选的孩子被选进了海南历史上第一座专修芭蕾艺术的学校。“这些孩子中不乏家庭贫困的,学校给他们免学费或只收少量学费。”许多人做出选择的原因很现实:学校学费低,可以给家里减少负担,毕业后可以留在海南省歌舞团工作,就业有保障。
舞蹈让贫困孩子
有了更精彩的可能
海南省歌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位于海口市蓝天路,学校不大。在老旧的舞蹈教室里,学校各个年级的师生在挥汗如雨地上课。与许多五六岁就开始学习舞蹈的孩子不同,海南省歌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的新生大多已经十二三岁,这种年龄开始练习软功,要比幼龄学员付出更艰苦的努力。
11岁的赵小慧正在老师吴明珊的帮助下练习压腿,尽管疼得眼泪直流,她还是咬紧舞蹈服的领口,坚持完成训练。“像着了火一样。”下课后,赵小慧如此描述双腿的疼痛,“但再苦也要坚持,要像姐姐一样!”11年前,作为该校的第一届学生,赵小慧的姐姐赵小蕾也曾经在这间教室吃过一样的苦,而如今,这位黎族姑娘已经是北京舞蹈学院的本科大一学生,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傲,也成为妹妹心目中的榜样。
为了一个优美的姿势,不僅要直面疼痛,还要日复一日地重复枯燥的训练。身上的伤痕是家常便饭,用煎熬和汗水才能换来一次次成长和蜕变。支撑着孩子们的是改变命运的梦想。
用勤奋浇灌梦想之花
11年来,一批批天赋和勤奋兼具的孩子用汗水浇开了一朵朵梦想之花,而海南省歌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海南芭蕾舞摇篮”。
而学校培养出的数百名毕业生也舞出了精彩人生。刘幸介绍,学校为海南省专业文艺院团、各市县专业院团以及各大专业培训机构培养基础型舞蹈表演人才,一些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考入了北京舞蹈学院等全国知名艺术院校,该校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百分之百。他们的人生,延伸向美丽的未来。
梦想、坚持、付出,这是芭蕾舞教会给孩子们的事。来自三亚一个贫困家庭的少年高东觉总是利用休息时间练舞,他说最感动的事情就是在舞台上跳舞给父母看,谈及未来的梦想,他说:“当主演,跳独舞。”在每一个挥汗如雨的日子里,他都看到梦想在闪闪发光。
(本版稿件综合《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