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乐
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学时,教师经常会惯性地认为学生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兴趣特长和生活经验,但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想法与知识走进课堂的。因此,面对不同学生,信息技术教师要突破课本的限制,切实做到用书本去教,而不是只教书本上的知识。用分层教学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对课堂的需求。教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实现高效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通过不断地教学积累与研究探索,总结出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方法,找到了如何利用现有环境让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途径。
一、了解差异,学生分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教学,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具备了怎样的背景知识,这是教学的起点。学生拥有的背景知识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的水平、能力与特点,将学生进行分层,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组。
学生分组的目的是更好地实施教学,分组的原则是有利于分类指导和互助学习。当然这种分组是动态的、可变的,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针对每个学生要完成的基础任务,即教科书上要求的基础性操作,笔者将学生编成四至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当中都有计算机操作熟练度较高和操作熟练度较低的学生。待任务发布后,操作熟练度较高的学生会很快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导致他们无事情可做。这时候就可以鼓励他们去尝试指导其他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让所有学生体验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又不会造成基础任务环节时间拖延过长或部分学生无任务可做的情况。
二、关注差异,目标分层
除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差异,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如果用同样的教学目标对所有的学生实施教学,那么势必会出现有些学生跟不上,有些学生整节课都在重复学习自己已有知识的情况。
如果教师只求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学目标定得过低,那么接受速度较快的學生在课上几乎得不到提高;如果教师只是照顾接受速度较快的学生,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那么接受速度较慢的学生在教学中更是不清楚整节课都讲了些什么。这两种教学目标的设计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础,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目标设计。
这里提到的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就是:既要让接受速度较慢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接受速度较快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例如: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第四单元第三课《会写字的毛笔》一课,课中要求学生了解并制作逐帧动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将制作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动画设为基本目标。可以将针对不同粗细的文字来选取不同类型的笔设为第二层目标。而通过增加帧数,使动画更加流畅则可以设为第三层目标。每个学生都需要达成基本目标,这是课程的最低要求。而后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完成后续目标,并探索后续目标对逐帧动画的意义。
三、体现差异,任务分层
学生的背景知识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不同,这两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更容易关注。但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同,就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了。这就好比同样是游泳比赛,短距离游泳拼的是速度,长距离游泳拼的是耐力,而花式游泳拼的是美感。因此,在达成教学目标后,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完成任务作品的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该进行深层思考,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任务。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的作品更加丰富且更有特点。
例如: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第四课《快乐的植树节》一课。课中,教师要求学生使用铅笔工具绘制小树,然后利用颜色填充工具为小树涂上颜色,最后再使用复制、粘贴命令将一棵树复制成小树林。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一步一步地完成课本内容即可。但是,若想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得到充分体现,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进行更多层面的思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熟练完成课本上要求的基础操作,而后要求所有学生自主选择后续任务进行练习。
后续任务可以包括:合理绘制与美化不同的小树并进行复制、粘贴命令;依据近大远小的原则,合理调整粘贴后小树的大小;在树林中绘制道路,然后将小树整齐地粘贴在道路两侧;以突出快乐的植树节主题为目的,在画面上添加人物、动物、工具、太阳等要素,使作品更加丰满。
四、实施差异,素材分层
在教学实施阶段,不同学生会对教师设定的任务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并肯定这种差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之中,而不是禁锢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创作。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为何与如何学习知识,并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与好奇,从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例如: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第九课《采风归来》一课,课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软件,绘制出一套精美的连环画。教师利用这节课来考查学生使用绘图软件的水平,并带领学生巩固使用绘图软件时所需要的技术。但是教师常常忽略启发学生去思考如何做与为什么做,而只是给定材料,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似的作品。实际上,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是不同的,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将自己的想法融入作品。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对于这节课教师应该从分析学生着手,选取更加丰富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创作空间。
五、肯定差异,评价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给出了分层的教学设计,那么教师的评价体系自然也必须是分层的。在评价环节,教师不可以单纯的以学生完成本课内容的优劣为评价标准,还要依据学生在其原有的知识能力上得到的提升作为纵向评价的标准。分层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成功后的快乐,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后续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更多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对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取得的进步及时地进行点评。同时,要关注在每个环节上表现较好的学生,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自信,体会到自己的成长。
例如: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寄张明信片》一课,笔者经常遇到的情况包括:有的学生在小组互助环节主动地帮助他人,但导致自己的作品不够精细;有的学生注重在作品的某些细节进行创作,但是没有足够时间细化整个作品;有的学生构思了一张对父母感恩或者对军人慰问的明信片,但是制作成品略显粗糙;有的学生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较低,但是本节课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对这些情况,笔者都会予以提醒和关注,并在评价环节予以肯定,努力使他们对今后的学习充满期待。
教学要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不同经历的教师、不同经历的学生导致了教学的不同过程和效果。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教师不能用生搬硬套的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更多地去启发与引导学生发现并放大自己的闪光点。
分层教学以学生自身水平为出发点,适应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需求,有效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教学指引了正确方向。
(责任编辑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