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川
摘 要:当今社会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向前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断增大,其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为新型数学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因此,本文将从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优化重难点意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从而更全面的展示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数学教学成果,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关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此下文是笔者的几点分析和心得。
一、结合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求知欲也较为强烈,在此背景下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就需要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地设立情景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提高课堂求知欲的好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有主导者牢牢把控课堂步步引导,才能使课堂氛围达到热烈的效果。而信息技术则是主导者掌控课堂的利器。
比如,在《三角形》的讲授中,引导学生授课目标为:“讲述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的思维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教师需稍加引导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初始向学生提出:“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这一问题,鼓励学生们努力思考并且踊跃发言回答。如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有:“自行车车杠、三角板”等等。进而抛出第二个问题:“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电子教学设备上为学生们演示一段图形拆合的动画,四边形可以来回变换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却固定不变。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峰,教师需立刻提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紧接着又向学生们提出:“画出一个三角形并观察它”,大多数同学都观察出了三角形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在课堂气氛活跃时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踊跃讨论问题。最后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就完成了,同时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三角形最基础的特性,有利于后续课程的深入讲解。设立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通过信息技术则使课堂更加生动。
二、结合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
大多小学生都较为淘气,无法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堂上,这需要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进行一些适当的引导,来带动课堂气氛,提升学生注意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现在技术的教学手段则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更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信息技术
比如,在讲授《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学生们熟知的动画“熊出没”中小动物分水果的片段进行课程导入。在动画中:“面对一堆苹果该如何分配的问题动物们在一起议论”,此时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你将如何做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情景。一段动画结束,学生都有了各自的分配想法,接着提出:“这样的平均分配下,每个小动物所拥有的水果数量就是平均数”这一概念,此时的课堂分为达到高潮,学生的注意力也大大的得到了提高。此单元内容较为枯燥,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无法集中学习,但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结合信息技术,优化难点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内容都较为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仍会存在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及题目。因此,针对于重难点问题的教学有时便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难点所在。如何优化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时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目的,相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型的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讲解则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比如,在《图形的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中,“图形在三维空间中旋转后的形状”属于教学中较为抽象的一部分。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不够立体,现阶段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空间感,但还无法帮助他们完全的理解图形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及变化形状。在講授平面图形的旋转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图形的轴对称及图形的平移有了良好的掌握。因此可以首先通过简单的图形“正方形”开始引入,让学生们完成:“以正方形的一条边为中轴线画出正方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都够轻而易举的完成了这一任务。紧接着提出:“如果以正方形的这一条对称轴进行旋转会发生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只有个别学生能答出:“圆柱体”,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教学设备播放的一段关于图形旋转步骤的动画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及特点。随后还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松树、皮球等为例向学生们展示了它们是由哪一个平面图形变化而来的,经过检验大多同学都掌握了这一内容,相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下的教学方式完美的优化了重难点教学问题。
结合上述例子及分析可见,在信息技术加持下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对于重难点的问题有了更好的把控,同时学生的课上注意力集中时间也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方式是教学方式的一个良好工具,也是教师主导课堂的法宝。
参考文献:
[1]银红兰.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分析[J].南北桥2017.(17),48.
[2]甘富.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分析[J].未来英才2016.(4),288.